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的身份焦虑

2018-02-12 09:09孟畅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社会性别身份认同

孟畅

【摘 要】2014年,一本由华裔作家伍绮诗撰写的小说处女作Everthing I Never Told You成为当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小说的中文译名为《无声告白》,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俄亥俄小镇上的一个混血家庭的悲剧故事,其间充斥着由于性别、种族和跨文化等带来的身份焦虑问题。本文以《无声告白》为出发点,着重描述故事发生当时——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的身份焦虑现象,并剖析造成这种身份焦虑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无声告白》;身份认同;女性身份焦虑;社会性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225-01

一直以来,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由于性别歧视、历史变迁、文化冲突、语言差异、生存困难和情感归属等诸多因素,女性作为相对于男性的边缘群体,身份焦虑问题尤为突出,这也成为美国作家持续关注与表现的一个文学主题。小说《无声告白》便是这样一部佳作。该书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美国独具代表性的家庭的故事,五位家庭成员因为性别、种族、家庭出身与人生选择等原因,遭遇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危机,产生了身份焦虑并各自进行了对身份的探索。本文选取小说中的母亲玛丽琳一角,详细解读其身份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并浅析当时美国女性的社会身份。

一、小说《无声告白》中的女性身份焦虑

《无声告白》里的母亲玛丽琳,年轻时一直努力摆脱母亲的期待,渴望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在当时男性称霸的职业领域里占据一席之地。高中时,她向校长提出拒绝上家政课的请求;大一时,她不顾辅导员的劝阻,坚持选择了实验室里只有男生的物理和化学科目。在饱受同学讲师的轻蔑与质疑后,她以出色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玛丽琳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在碌碌无为中消耗人生。她想成为一名新女性,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在大三的选修课上,当她第一次遇见自己的老师——一个之前从未见过的东方男人时,她不假思索地爱上了他。一周后,两人成为恋人。

好景不长,玛丽琳怀孕了。她没能如期毕业,没能考进医学院,更没能成为一名医生。取而代之的,是她和詹姆斯那场不受家人祝福、在当时甚至不受法律认可的婚姻。玛丽琳的梦想也在生了三个小孩之后画上了句点。

玛丽琳一直在为获得与男性地位平等的女性身份而奋斗,正是这种人生目标使她的行为选择与当时的传统女性截然不同。然而,当怀孕这一不可抗力打破了她原本的人生规划,她开始一步步成为自己母亲那种传统的女性角色时,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动摇。玛丽琳发现社会已经给她贴上了标签,仿佛她存在的意义、扮演的角色只是母亲和妻子,而否定了她具有其他身份的可能性,更不要提成为一名精英女性了。于是,玛丽琳感到深深的绝望。

不难看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女性因性别角色而被赋予的社会身份有多么传统和单一,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是多么不平等。这就是玛丽琳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当失去了年轻的资本,有了承担家庭责任的需要和社会期待时,女性自身的人生价值往往难以实现,由此产生身份焦虑。

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的性别地位

广义的性别有两种,分别是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当时广大女性所倡导的性别平等便是指社会性别上的平等。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Gagle Rubin在1976年提出。他认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男性和女性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相应的社会作用。他还指出因为社会制度、社会观念、法律对女性的歧视而造成女性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压迫,由此产生身份焦虑。

小说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正值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得益于第一次女性运动浪潮后女性获得的教育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文化水平大幅提升,这促使她们开始强调两性分工的自然公平,并要求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作为此次女性运动的中心,更多的美国女性争取到了外出工作和实现自我的机会,在公共领域中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然而,即便如此,当时的美国女性还是未能解决身份焦虑问题。

虽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当时的美国女性依旧无法摆脱传统社会观念所赋予的贤妻良母角色。在私人领域,她们依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作为普通公民,她们享受着权利、负担着义务。但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她们依旧承担着传统观念、社会与家庭给予的各种“本职工作”,依旧在身份认同的漫途中迷失。

三、结语

谈及女性,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其依附于家庭的“女儿”、“妻子”、“母亲”等社会角色。在女性争取社会性别平等的道路上,传统观念和家庭羁绊往往是其无法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无声告白》中的玛丽琳便是当时广大女性的一个缩影,虽然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且思想开放,却还是未能突破家庭和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没能实现身份认同,消除身份焦虑。即便如此,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女性追求社会性别平等的勇敢实践还是为后來的女性意识觉醒与女性主义运动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业昭.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妇女的反女权运动——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3.

[2]徐苏.女性的公民身份——解读美国小说《克莱默夫妇》中的女性主义[J].海外文坛·当代文坛,2014.2.

[3]广佳琳.《无声告白》身份困惑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2017.

[4]桂子金.《无声告白》中边缘人的身份探寻[J].西南交通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社会性别身份认同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