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2018-02-13 03:43肖丽华苏菁菁陈明芬
吉林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营养素放化疗食管癌

肖丽华,苏菁菁,吴 敏,陈明芬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福建 福州 362000)

目前,食管癌患者主要靠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提高局部控制率及延长生存期,也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在放化疗过程中可引起咽痛而致吞咽困难、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正常饮食,从而可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营养问题。由于营养不良患者体质相对较弱,导致对放化疗耐受性降低、效果不佳及治疗时间延长,因此关注此类患者的营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1]。肠内营养对胃及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保护作用,还可增加肠蠕动,促进食欲,是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因此本研究主要就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作用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于我院放疗科接受诊治的同期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68例,纳入标准: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食管癌;②同期行放疗及化疗干预;③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评分(PG-SGA)≥4分;④体重下降及食欲减退;⑤无明显意识障碍,可与医护人员正常沟通;⑥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体重下降>10%;②体质量(BMI)<18.5 kg/m2;③对肠内营养成分过敏者;④重要器官病变,预计生存期小于3个月。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分为肠内营养组(34例)和口服营养组(34例),肠内营养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55~78岁,平均(61.33±5.40)岁,鳞癌29例,腺癌5例;TNM分期Ⅰ期4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Ⅳ期9例;病变部位位于胸上段9例,胸中段15例,胸下段10例;口服营养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55~80岁,平均(61.93±5.51)岁,鳞癌27例,腺癌7例;TNM分期Ⅰ期5例,Ⅱ期10例,Ⅲ期11例,Ⅳ期8例;病变部位位于胸上段11例,胸中段14例,胸下段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营养支持方法

1.2.1口服营养组:口服营养组患者予口服营养素补充,具体方法为:按照总供能为30~35 kcal/(kg·d)的目标能量口服营养素, 如果患者总摄入量小于目标量60%超过10 d,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

1.2.2肠内营养组:在接受放化疗治疗前留置肠内营养管,并请营养科医生会诊,制定并配置营养液,每天目标能量同口服营养组,另外患者可根据自身营养需求配以牛奶、豆浆等可补充营养的全流食,每2小时注入1次,每次低于200 ml,如果患者胃肠功能耐受差者,则选用营养泵持续泵注。

1.3观察指标:①营养状态评价指标:血红蛋白含量、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②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放射性食管炎、消化道症状(恶心、欧体、食欲减退)、血液系统症状。

1.4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肠内营养组和口服营养组患者放化疗前后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比较:放化疗前肠内营养组血红蛋白含量、体质指数、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含量分别为(121.3±8.10)g/L、(20.11±2.28)、(38.15±4.22)g/L、(2.10±0.65)g/L,口服营养组分别为(122.35±7.94)g/L、(19.93±2.30)、(38.04±4.10)g/L、(2.15±0.68)g/L。两组各项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上述营养指标均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为(127.74±8.95)g/L、(21.14±2.69)、(39.98±4.35)g/L、(2.52±0.71)g/L,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营养组患者放化疗后体质指数、血红蛋白较前均下降,分别为(18.52±2.15)、(118.52±7.8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较前略有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化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肠内营养组和口服营养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20例(58.82%),分别为血液系统症状3例(8.82%),消化系统症状15例(44.12%),放射性食管炎2例(5.88%),口服营养组共发生不良反应29例(85.29%),其中血液系统症状5例(14.71%),消化系统症状20例(58.82%),放射性食管炎4例(1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以往研究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0%~80%[2],提示营养不良是食管癌患者中常见的问题,且由于该疾病本身的疾病特点,恶性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可引起食管机械梗阻进而导致吞咽困难,并增加营养消耗量,因此,食管癌患者在饮食上只能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营养摄入减少,且放化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机体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增加了对能量、蛋白质等能量消耗,加之患者对营养相关知识的缺乏,诸多因素共同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3]。而营养不良的存在不但影响免疫系统、心理情绪,且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营养不良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主要是对比肠内营养支持与口服营养素支持的效果差异,结果显示:放化疗前肠内营养组与口服营养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上述营养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营养组患者放化疗后体质指数、血红蛋白较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较前略有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化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改善血清营养指标,纠正体重下降等效果由于口服营养素营养支持,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4-5]。以往研究资料显示,在放化疗进行是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消化道作为应激反应的中心环节之一,在缓解应激状态中起重要作用,而本研究的口服营养组患者给予口服营养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患者营养的摄入量,但由于射性黏膜炎及肿瘤梗阻等情况的存在,且每位患者体质差异导致吸收程度不同,导致患者难以达到营养素的目标摄入量,从而影响营养状态。肠内营养对胃及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保护作用,还可增加肠蠕动,促进食欲,是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比较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有利于消化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有利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7]。

在本研究中还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20例(58.82%),明显低于口服营养组(8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肠内营养支持还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肠内营养直接进入消化道进行吸收,减少了口腔及食管的刺激,从而恶心、呕吐等反应的发生也明显减少,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因此,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不良反应,此类患者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干预。

猜你喜欢
营养素放化疗食管癌
老年人护眼七大营养素
食物中的“有色”营养素
因人而异合理补充营养素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揭秘“食品级”肌肤营养素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联合放化疗治疗乳腺癌对患者内脏损伤分析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