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2018-02-15 12:41杨秀峰
读天下 2018年24期
关键词:解读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摘 要: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现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这是教师们在上课、听课中的最大感受。但透过这份热闹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做一番冷静思考,却发现教学理论与教学行为之间还存在某些偏差。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期望达成的效果之间尚有一定差距。在实施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时存在诸多不良现象,归纳起来共有5种,现试着逐一进行解读。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解读

现象一:合作时机不够恰当,次数过于频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合作学习中花的时间较多,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解读:独立思考是小学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构建,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甚至拟一份发言提纲。只有在学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才有可能使学生言之有物。甚至出现观点针锋现对和正面交锋的场景。有的学生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悉需要讨论的问题,为后面的交流做好倾听与思考的准备,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也不宜太多,次数太多,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每次讨论也只有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用在何时才是最合适的?我认为:

1. 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问题,大多数学生或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或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学生就回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2. 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题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尝试练习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3. 在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有不确定性、多解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最好是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把梯形转化为面积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丰富小组全体成员的思维。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转化过程,根据原图形与新图形的联系,独立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认识到无论怎么转化,梯形的面积是一定的。

现象二:合作时间把握不准,内容安排不妥。有时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有时合作学习的内容又太难了,不易讨论出所以然。

解读: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遵循“難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体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证小组合作的成功。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学生经过合作小组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

现象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分工不够明确。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是你一言我一语,任凭学生“自由讨论”,听不清楚他们各自在说什么;有的小组是个别学生唱独角戏复制着教师的权威,个别学生附和着同学的发言不作任何补充。看似在合作学习,实际是根本不清楚自己干了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

解读: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尽量使成员在个体特征、兴趣才能、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小组内成员要有相容心理,应互相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当然,相容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某些时候,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在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将其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他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现象四:合作学习习惯不佳,缺乏合作指导。小组发言时一张口就是“我的发现是”“我认为”“我是这样做的”……学生代表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合作体。有的老师等待着批判学生合作学习成果,把自己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成为合作学习的“局外人”。

解读: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许多习惯:一是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二是踊跃发言、主动提问;三是学习倾听、真诚交流;四是动手操作、积极实践。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当做个观察者与参与者,也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有困难的小组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现象五:合作评价过于简单,重结果轻过程。在合作学习的集体反馈环节,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一个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表扬集体智慧的结晶;只要求集体回答,并为检验小组合作的效果。

解读: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学”的状况作为评价客体,重视自评、互评和综合评定相结合。自评时要注重学生原有的基础,把评价学生的着力点放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互评时要求学生之间多找优点,营造团体合作的氛围。总评时教师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放大,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6(20):119-120.

[2]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224-225.

作者简介:

杨秀峰,陕西省兴平市,陕西兴平市东城西关小学。

猜你喜欢
解读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