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家风观及其制度实现

2018-02-19 23:55
学术探索 2018年8期
关键词:习仲勋家风家庭

胡 剑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P210)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系社会的稳定,家风的优劣关乎民族的发展。习近平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重视家风。考察习近平家风观之形成、主要内容、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体现及制度实现,对加强新时代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习近平家风观之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习近平家风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家庭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家庭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家庭从社会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且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增长产生了其他更多的新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2](P34)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视野中,家庭关系应成为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来自家庭的个体不应仅仅局限于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全世界的无产者应该突破家庭的局限,应联合起来,在宏大的全人类解放事业视野下看待家庭。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重要的,家庭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种必不可少地给个人带来各种影响,家风家规作为对家庭中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描述对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家风观的重要特点即在于以宏大的社会视野看待家风,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习近平家风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是习近平家风观形成的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家庭、家族,重视家庭教育、家风营建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博大精深的家风教育理念,积累了丰富的家风营建经验。孟母三迁的故事人人皆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训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还特别重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将齐家作为个体入世、经世历程中的起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P6)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和基点。儒家主张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作为个体经世致用的起点即是修身功夫和齐家实践。中华民族自古既将家庭、家族作为个体成长的所在,又将家庭、家族作为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故中华民族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育个体发展与经世致用于一炉,形成了独特而又精深的家风理论。这些理念与实践对每个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习近平家风观吸取了中华民族优秀家风理念的养分,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对习近平家风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习近平的祖辈务农,勤恳一生,对待子女要求严格,期望子女以农为本,织耕传家。习近平祖父习宗德对待子女的教育格外用心,不仅刻意培养子女刻苦耐劳的精神,还竭己所能地支持子女学习新文化。祖辈的忠厚、友善、勤劳、忍让、负重给习氏子孙以深远影响。习近平父亲习仲勋早年参加革命,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虽然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习仲勋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子女,但是他通过言传身教给予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习近平在其父八十八岁生日时忆起父亲习仲勋的做人做事、理想信念、赤子情怀、简朴作风,认为这些品质深深感染了家人,对每个家庭成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和家庭风气对习近平家风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四)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对习近平家风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习近平生长于革命家庭,父辈及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的优秀家风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崇德尚俭的家庭作风、砥砺奋进的工作态度、克己奉公的廉洁精神影响了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一代代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公而忘私、不谋私利,对习近平家风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习近平在家风建设中经常提到的好榜样。焦裕禄“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杨善洲“一生为公、不谋私利”的作风及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给习近平留下深深的印象。焦裕禄得知儿子“看白戏”立即拿出钱叫儿子补票之事给习近平深深触动,[3](P326)习近平曾亲自握着焦裕禄之子焦国庆的手问及焦裕禄因焦国庆“看白戏”而制定《干部十不准》之事。习近平多次要求共产党员向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学习,学习他们树立的好家风,希望共产党员将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二、 习近平家风观的主要内容

(一)勤俭乃持家之本

习近平重视勤俭,认为勤俭既事关家风,也事关党性。“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员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4](P643)习仲勋的勤俭作风及节俭行为给家人、邻居、身边工作人员等留下了深刻印象。“习家人节俭行为出乎人的意料。”[4](P636)无论是日常水电的使用,还是公共卫生的维护;无论是对己对家的要求,还是对工作人员的教育,习仲勋坚持不辍,始终如一。习近平自小就在这样严格的家庭教育下成长,对父亲习仲勋的勤俭习惯感受至深。

(二)奉公乃永倡之业

习近平不是仅仅从个人及家庭的角度理解家风问题,也不是仅仅从家族及族群的思路诠释家风家规。习近平家风观的显著特点在于将家风放在更加广阔的国事视野内,将良好家风的建立与对工作事业的孜孜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习仲勋、习近平都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这点。习仲勋将其一生奉献给解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无论是在衣不解带的戎马生涯,还是在夙兴夜寐的改革年代,习仲勋都将为群众办事作为执着追求的事业。习近平秉承父亲志向,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将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5](P81)不管是在梁家河、赵家河,还是在正定及随后的从政地,习近平都不计较个人和家庭的得失,始终将对事业的追求作为生活的重心,将奉公奉献作为全体家庭成员遵循的指引。在处理家事与国事之间关系时,习仲勋认为,家事不能影响国事,在家庭具体事务与工作及事业出现冲突的时候,应以工作与事业为重。习仲勋在与配偶齐心刚结婚时就向其表示“自己不愿陷在小圈子里”。齐心曾对其子女习近平等说:“家中的小事不能影响工作。”习仲勋郑重指出:“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4](P640)因念及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习仲勋甚至要求女儿习乾平、儿子习正宁放弃正常调动机会。习仲勋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国事为重的家风。习近平以父亲为榜样,参加工作后,一心为人民做实事,在处理家事与国事时以国事为重。习仲勋八十八寿宴时唯独缺席因公务繁忙不能参加的习近平。

(三)勤学是进步之源

习近平出生在学习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习仲勋自童年起就勤学不辍,表现出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6](P16)在其后的革命生涯中,习仲勋不断地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这些都给习近平留下深刻印象。习仲勋不仅自己勤学一生,还对子女的学习倾注极大心血。“习仲勋和齐心经常鼓励儿女多读书、多学习,为人民做贡献,每过一段时期都要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也越来越高。”[4](P640)在这种尚学的家庭氛围下,习近平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无论是在北京的求学时光,还是在当知青的峥嵘岁月,习近平都勤学不辍,如饥似渴地从古今中外的知识海洋中汲取各种养料。“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5](P147)“近平很喜欢学习,平时也很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他带来不少书,不仅自己经常看,也把书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他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5](P157)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始终贯穿在习近平繁忙的工作生涯中。习近平博览群书,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对西方文化也知之甚详。

(四)宽厚是待人之道

父辈的宽厚待人给习近平深刻印象。习近平在习仲勋八十八岁生日时深情提到,“您曾教诲我,您一辈子没有整过人和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4](P642)习近平在提到学习父亲时将学习做人放在五点学习的首位。“文化大革命”时期,习仲勋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仍在“文革”结束后帮助曾顶不住压力写揭发材料的秘书,对打过自己的大学青年教师也不问其名、不计前嫌。习仲勋的忠恕之道、宽厚之风对习近平有深刻影响,习近平自青少年时期就待人宽容、和蔼。在梁家河当知青的岁月,习近平的宽容、宽厚给同去的知青及梁家河当地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P21)

三、 习近平家风观在治国理政中的体现

习近平家风观不仅仅着眼于家庭层面,其家风观与党风观、政风观、社会风气观、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在其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一)习近平将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认为家风建设不仅影响个体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还影响到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党员家庭的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建设密切联系。习近平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7]我国历史上的很多优秀家庭是将良好家风建设与高尚政治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影响了一代代家庭。习近平提倡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郑重提出要将家风建设与党风政风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从严治家、树良好家风的要求,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习近平看来,勤俭的家风对风清气正、廉洁奉公的党风有正面影响,反之,奢靡的家风将会侵蚀党组织,若不加以纠正,将会对党风政风产生极不利的影响。习近平对党员家庭,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家庭,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家风建设要求。习近平号召党员家庭,特别是领导干部家庭,要树立勤俭、崇德、尚公、廉洁的家风。从家风建设入手带动党风政风建设,这对营造新时代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具有重要意义。

(二)习近平将家风建设与社会风气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新风建设的有机联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风。”[8](P158)习近平认为家风建设应落脚于家庭,但不应仅从家庭角度看待家风建设。中国自古就将家庭风气建设与家族风气建设、乡风建设、社会风气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家庭理念,汲取中华民族传统家风理念中的有益因素,认为家风既是一个个家庭坚持的教育理念、生活作风、价值追求的综合体现,也是更广大宏阔的社会风气的组成部分。习近平将家风建设作为社会风气建设的基础,认为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8](P355~356)从这个层面出发,习近平认为,家风建设“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9]

(三)习近平将家风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蕴含着精深的家风建设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家风建设经验。新时代,在去除一些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糟粕后,应大力弘扬传统家风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有益成分。习近平重视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中有丰富的养料可供吸收,提倡将家风建设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蕴含的昂扬向上、砥砺奋进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国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10](P355)习近平提倡将家风建设与红色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要在家风建设中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建设经验,要在家风建设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四、 习近平家风观的制度实现

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依赖于良好制度的设计,当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习近平家风观的制度实现。

(一)细化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标准,健全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制度

优良党风政风的营造关键靠党员,特别是靠领导干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力提倡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措施相继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有关规定》《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更是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起到直接的示范和规制作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先后试点“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在具体细化党内规章制度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当今,我国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细化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标准,制定符合地方特征、操作可行且具有合理性的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制度。如建立健全家庭人员及身边核心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定期汇报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就其家庭人员及身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定期做出汇报,这种制度设计既能敦促领导干部全面了解其家庭人员及身边核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也会减少领导干部家庭人员及身边核心工作人员干政的可能性。对领导干部身边核心工作人员也应确定合理的范围,将其范围确定在有可能利用领导干部影响力或在外能一定程度代表领导干部的工作人员。在设计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限制制度时,需要对何为经商办企业作出界定,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何种级别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能出任何种企业何种级别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作出规定,对不能出任注册资本在何种规模以上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作出规定,也可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能出任何种行业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作出规定。在制度设计上,可考虑设计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职业限制津贴制度,对领导干部因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职业选择上、职业发展上的限制给予适当的津贴,以达到权与责的和谐统一。

(二)建立乡规民约家风家规联动机制,健全优秀家训家规表彰宣传制度

家风的营造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风气紧密联系在一起。乡规民约、社区规范既是社会风气的表现,也对家风建设有重要影响。我国在历史上有丰富的乡规民约建设经验,这些都可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所用。当前可以着眼于建立如下制度:其一,建立健全新时代乡规民约、社区规范与家风家规联动制度。基层治理场所在乡村、社区,乡规民约在历史上对基层治理发挥过重要作用。制度的生命在于施行。新时代乡规民约、社区新规能否进家庭是发挥乡规民约与家风家规联动作用的关键。新时代,我们要重视乡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乡规民约、社区规范在家风建设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各乡村、社区可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乡村、本社区特点的乡规民约,在制定时注重挖掘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注重承袭本地优秀的文化基因,注重本乡村、本社区最广泛人员与家庭的参与。当前,社区成员对本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各乡村、社区负责人员应制定社区人员定期走访制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跟进跟踪制度、双职家庭家庭教育定期沟通制度,全面地对本社区人员、家庭进行了解,适度地对本社区重点家庭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进行关注,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使新时代乡规民约在家风营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二,建立健全优秀家训家规表彰宣传长效机制。我国家庭历来重视家风建设。亿万家庭中,有很多家庭在家风建设、家庭教育中足堪表率。乡村、社区等基层工作人员与文化工作者应深入挖掘在我们身边的优秀家风营造事例,建立健全优良家风持续跟踪报道制度、优秀家风进社区制度、家风建设家庭教育研讨交流制度、社区优良家风表彰制度,并积极推荐优良家风家庭的营造人进入政协等议政参政机构,更大程度发挥优良家风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立优秀家风文化网络传承学习制度,健全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课本、进校园制度

优良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优良家风文化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家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与家庭单元结合的文化形态更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需要、所赞赏,在新时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传统文化与优良家风的联动制度:其一,优秀家风文化网络传承学习制度。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10](P353)我国的优秀家风文化散落于经史子集的浩瀚传统文化海洋中,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应着重梳理传统文化知识海洋中的家庭教育文化与家风家规文化,剔除糟粕,汲取精华,采用新时代的形式使在典籍中的家风文化生动活泼起来。现阶段,网络成为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场所,手机终端成为人们接受讯息的重要平台。各大网站、各公众号等都可以开通传统优秀家风文化传播学习频道,建立健全优良家风家庭网络评选制度、家庭教育网络学习讨论制度,弘扬家风正能量,吸引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新时代优良家风营建中。其二,建立健全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课本、进校园制度。中华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承重点在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接受力强、理解力强的时期,同时也是需要明辨是非、加以引导的时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社会腐朽落后的家庭价值观和思潮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历史存在的封建价值观也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思想阵地,正确的价值理念不占领,腐朽落后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目前,我国应该组织教学力量将优秀家风文化的教育融入到课程中,特别是融入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学政治课程、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建立健全优秀家风文化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制度、优秀家风文化进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实效制度、优秀家风文化进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制度。利用教科书、课程、课外读物等弘扬优秀家风文化,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明辨优秀家风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

猜你喜欢
习仲勋家风家庭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家庭“煮”夫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