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效果

2018-02-19 08:21杨晨旭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

杨晨旭

【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干预组(n=42),患者均接受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组增加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 出院6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患者的精神分裂程度,对照组患者得分为(43.17±5.48)分,干预组为(36.52±4.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 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对照组患者得分为(27.52±3.86)分,干预组为(33.27±4.6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认知行为干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2-097-01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典型而重性的精神疾病,往往表现为感觉、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一般迁延,容易反复发作,而且疾病复发与认知功能衰退有关,随着疾病发展患者的一些社会功能逐渐丧失[1]。临床一般采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容易引发不良反应,而且患者会对长期服药产生抗拒心理。为此,笔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并观察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年龄为21~58岁,平均(32.27±3.18)岁;病程2~7年,平均(3.62±0.48)年。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为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干预组男24例,女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精神分裂症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监督患者定时定量服药,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纠正其偏执极端的思想,并且嘱家属给予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让患者逐渐平复情绪。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建立互信。医护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在此过程中加强沟通联系,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②认知训练。在患者可以合作交谈时发放精神疾病知识手册,每周授课三次,讲解精神分裂症防治知识,引导患者正确认知周围事物,鼓励患者走出自我藩篱,积极与人交往,观看甚至参与集体娱乐活动。出院后仍需每月1次回院参加授课活动,并且在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来院求助。③行为训练。在患者完全或部分恢复自知力时采用积极强化法和工娱疗法进行行为训练,目的是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针对患者的良好表现应及时给予奖励。具体方法包括: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整理好自己的床铺、仪表,遵守病房的作息制度;有效完成分配的各种任务,包括清洁、卫生、浇水、锄草等;广泛参加院内举办的各种工娱活动,例如棋牌、扑克、篮球、乒乓球、太极、健身、卡拉ok等;能够调节自己的目标,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表现。④社交训练。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出院,转为居家开放式管理,护理人员每周上门随访1次,目的是积极开展社交训练,引导患者重返社会,在此过程中让家属了解此训练的目的和方法,嘱咐家属积极配合,共同解决日常生活难题。

1.3 评价标准

分别于入院时、出院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精神分裂程度和社会功能,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指标进行对比。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患者的精神分裂程度,分值越高分裂程度越严重;采用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 评价患者的社会功能,分值越高社会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組患者的指标进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分裂程度

入院时对照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为(49.58±6.04)分,干预组为(49.63±6.07)分,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PANSS评分为(43.17±5.48)分,干预组为(36.52±4.64)分,对比可得,t=5.724,P<0.05,干预组患者的精神分裂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

入院时对照组患者的SSPI评分为(20.48±3.15)分,干预组为(20.43±3.10)分,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SSPI评分为(27.52±3.86)分,干预组为(33.27±4.62)分,对比可得,t=6.317,P<0.05,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有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淡漠懒散,阳性症状兴奋狂躁,容易反复发作,是临床治疗难点,有的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2]。抗精神病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是对患者的全面康复始终有限,而且不少患者存在各种担心,难以坚持服药,因此病情很容易迁延不愈甚至加重。

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心理干预方式,它通过改变思维来纠正错误认知,为患者建立良好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本研究把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先与患者建立互信,然后实施认知训练,逐渐纠正患者的极端情绪,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训练,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待患者返回家庭后专门实施社交训练,引导患者重返社会。从出院6个月后的评定来看,认知行为干预产生了积极效果,干预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为(36.52±4.64)分,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 评分为(33.27±4.6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分裂程度和社会功能,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  齐鑫.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109-110.

[2] 蔡英杰.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双足与保健, 2017,26(6):25-26.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病例积极心理护理应用研究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