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聋人文化传播的听障儿童电视节目探究

2018-02-22 06:54曹宇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电视节目

曹宇星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聋人群体由于听力损失的原因在与社会的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聋人群体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生活经验及方式,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聋人文化。聋人文化是浸渗在主流文化中的多元文化的一种,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作用或影响聋人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1]目前我国有听力障碍者2780多万。调查表明,我国14岁以下的听障儿童有200多万,其中学龄前儿童约80万,同时每年将新增3万多名听障儿童。[2]听力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失去听力,意味着失去了一扇与社会沟通的窗户,听力损失必将阻碍儿童学习言语和语言,影响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由于认识不足,很多听障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与聋人群体密切相关的家人、朋友,这是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不可忽视的受众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主要的表现形式。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是聋人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了传播聋人文化,避免贻误听障儿童最关键的语言训练时期,很多国家都有机构或电视台有计划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尊重聋人文化。国外面向听障儿童的视频节目设计研究起步较早,如英国BBC平台播出的Vision on,[3]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推出的Signing Time!和基于网络平台的Deaf planet、Signed Stories,这些为听障儿童量身打造的视频类节目在促进听障儿童第一时间接收语言信息、接收聋人文化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主流媒体中相关手语节目匮乏,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寥寥无几。以传播聋人文化为基础的听障儿童电视节目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面向听障儿童的优质电视节目应该有哪些形式可以借鉴?面对这一特殊受众的电视节目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设计和传播?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制作出符合听障儿童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的电视节目,打造我国面向听障儿童的品牌电视节目,是促进信息传递无障碍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一、国外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发展情况分析

就全球范围内来说,有新闻时事类聋人节目、聋人影视节目、手语语言类节目,但是数量较少,资源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访谈等形式查找国内外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从基本情况、节目内容、节目制作流程、节目框架等几个维度进行整理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听障儿童电视节目制作提供建设思路。

(一)英国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Vision On(《视觉呈现》)

由BBC制作人Ursula Eason和Patrick Dowling构思并创办的Vision On节目是一档真正面向听障儿童的系列节目,当然那个时期也被称为BBC边缘类的儿童节目。该节目一共15季168集,节目设计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听障儿童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社会融合。该节目第一季选用了一位哑剧演员,节目内容涉及魔术、艺术和哑剧表演。第二季内容从形式上更加关注听障儿童,选用听障儿童在演播室进行表演,并有对听力损伤情况进行测试的环节,其余时间播放美国无声电影或者欧洲动画片。

Vision On是英国BBC专为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观众设计的节奏缓慢、艺术感丰富、文字简易的儿童节目。该节目认为对艺术的追求可以被健听和失聪的孩子们共同接受,艺术家托尼·哈特(Tony Hart)为第二系列的主持人之一,主持“画廊”栏目,传递绘画理念,并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提交给“画廊”。对于失聪儿童而言,节目的节奏缓慢可以帮助孩子们阅读字幕和看清画面,同时也注意唇读画面及特写画面的加入,限制文本的数量,尽量提供可视化的内容。在后续几季的节目中有穿着实验室大衣的科学家角色进行机器发明的介绍,并在后续的节目设计中继续使用动画和艺术理念,建立了拼图游戏Jigsaw。正是由于Vision On情景生动,节目短小而有趣,收视环境轻松幽默,并保留了许多聋人元素,遵守了对聋人的承诺。该节目持续了12年,吸引了更多的追随者,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节目的不断创新。

(二)美国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Signing Time!(《手语时间》)

Signing Time!是2006年1月1日在全美公共电视台(PBL)播出教授儿童手语的节目。从无人熟知的小节目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累积收视率超过80%的热门节目,并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该节目由姐妹Emilie Brown和Rachel Coleman创作,在节目中使用美国手语(ASL)作为主要语言。从节目定位上来看,节目创办之初由于Rachel的女儿Leah是听障儿童,定位为面向全聋或重听儿童的娱乐性节目,随着对听障儿童的深入了解,发现他们也渴望被理解,有强烈的交流愿望。因此,节目定位转为聋健融合思想,让更多孩子包括健听儿童可以通过节目学习手语,为孩子们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节目内容来看,主要教学内容为美国手语的基本词汇,如动作、颜色、星期几、日常物品和活动等,每一期节目都围绕一个单一的主题,有自己的主题歌曲;此外还增加了新的单元,包括“ABC时间”“计数时间”“游戏时间”“故事时间”和“活动时间”等,这使得整个节目更加丰富有趣。从节目形式上来看,该节目采取多感官方式教学,通过视觉、听觉和动觉三方面的渠道来促进学习,鼓励孩子们通过打手语、唱歌、说话和跳舞等多方面的互动来体验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和能力。主持人Rachel在手指上缠绕了不同颜色的胶带以便孩子们能更清楚地区分手势中不同的手指,后续几季中在角色选择了儿童喜欢的卡通化的青蛙为孩子们教手语,采用了更加丰富的形式,包括新的标志和更多的原创音乐。该节目向所有听障儿童家长传达的信息是,一门语言本身不会延迟另一门语言的发展,对手语的恐惧是可笑的。手语率先为听障儿童提供了交流的方式,使他们可以理解别人,也得以被他人理解。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手语都应该是他的第一选择。

(三)加拿大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Deafplanet(《聋人星球》)

Deafplanet是由马布媒体公司(marblemedia)、安大略卫视(TV Ontario)和加拿大聋人文化学会合作创建的影视节目。该节目使用美国手语(ASL),还制作了法语版本,使用魁北克手语(LSQ)。该剧于2003年底首播,持续了两季。该节目讲述了马克斯有一天在博物馆的火箭展览中闲逛,意外地将自己送入太空,降落在“聋人星球”,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耳聋的少年肯德拉。他只使用手语,但在一个口译机器人的帮助下,马克斯能够理解她,聋人少年决心帮助马克斯回到他的家的故事。从节目主线来看,该节目更富有故事情景,有情节、有悬念,寓教于乐。并且以这种略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形式的手语节目非常有助于提高听障儿童的交流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信心。此外,在融媒体时代来临之际,围绕该内容建立了deafplanet网站,将节目视频片段放置在网络当中,并设有游戏互动、角色选定、科学知识分享等栏目,太空人的生动形象吸引了大量听障儿童的喜爱。

二、国内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目前开设电视手语栏目大多配有手语同步翻译视频,但翻译视频窗口屏幕过小,成年聋人都看不清、看不全,更何况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听障儿童。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卫视,再到各地市电视台,似乎还没有专为听障儿童服务的电视节目。本文对面向听障儿童的视频资源总结如下:

(一)以聋校教师为主体的电视资源设计

爱德基金会与南京聋校教师合作为听障儿童制作的两套《聋人手语故事光盘》可提供借鉴,其内容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龟兔赛跑》等为儿童所喜爱的小故事。由手语老师进行讲解,故事通常以图片形式展示,手语故事的制作目的在于让听障儿童从小有机会同听力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听”故事的权利,促进听障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以聋校基础教育课程为内容的电视资源设计

电视媒体资源为聋校教师授课作辅助,所选素材图文并茂,贴合所讲内容主题,在后期影视剪辑制作时配上字幕。电视中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电视结构设计常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流程进行。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资源通常会依托教育类相关组织机构或地方优质课程资源平台征集,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组织的“一师一优课”晒优课活动、地市级的微课程比赛等收集视频。

电视媒体的使用不仅让听障儿童开阔了视野,也看到了真实而生动的世界,但国内专门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非常少。如何精准定位,如何取材选择内容,节目模式如何设定,如何进行媒体的深度融合,如何在节目中体现“全纳”思想,借助电视媒体营造新的语境让“聋人文化”得以展现,继承和弘扬“聋人文化”,需要从国内外的听障儿童电视节目中获得灵感。

三、对国内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发展的启示

(一)节目定位准确,满足缺陷补偿

尊重听障儿童的认知加工过程,缺陷补偿理论是综合使用一切有利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替代、促进、改善或恢复因障碍而造成的功能性损伤,从而促进特殊群体充分发展的活动过程。面向听障儿童的电视节目在题材、语言、结构、形式、文化、美感等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关键在于节目的定位是否能够考虑到这一群体。只有定位准确,节目才能更好地让听障儿童产生兴趣、更好地接收信息,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如Signing Time!定位在1~8岁的低幼龄的儿童,因此主持人表情、手语展示夸张生动,画面形象,手语简洁,语句短小,内容精练,配合画面节奏简单有力的展现,朗朗上口,明白易懂。又如Vision On定位为6~14岁的少年听障儿童,节目注意到了听障儿童已有的语言基础,并尝试对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程度进行测量,适当变换字幕速度,有时会设定较复杂的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听障儿童参与观察。

(二)节目内容新颖,体现聋人文化特征

目前国内由于传媒专业团队关注听障儿童节目开发得较少,而节目内容的新颖性、丰富性是吸引听障儿童学习,获得信息的重中之重,从加拿大Deafplanet节目的设计中就可以看出电视媒体人比聋校教学人员深谙传播方式方法,可以多角度、及时地传承聋人文化。我国想要改变传统众多的单纯的手语讲授“大头像”视频,或者打破手语翻译为副的“小窗口”局限,吸引听障儿童的注意力,视频节目内容制作就必须加大投入,走向正规化、高水准的道路,需要更多传媒专业团队参与到听障儿童节目的制作当中。

(三)节目模式多样,重视节目包装

目前国外面向听障儿童的节目形式层出不穷,从访谈节目、情景剧表演、智力竞赛到真人秀节目模式,从主持人选取、主题设置,再到演播室布景、场景选择、视频剪辑、字幕设计都可以贴近听障儿童的喜好,达到心灵共振。在面向听障儿童电视节目的包装方面,要重视其听障补偿性与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重视用吸引人、易于理解的元素来展现过程与方法。比如通过有趣的元素设计吸引听障儿童的注意,选择与背景颜色对比明显的字幕包装,方便听障儿童读取字幕;根据听障儿童认知特点设置故事关键点的视觉提示,提供简洁清晰的辅助资源。恰当使用听障补偿手段包装节目,可以尊重听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无障碍收视环境。

(四)节目体现“全纳”,引入聋健协作机制

“全纳”思想强调关注儿童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尊重个体、尊重差异、追求平等的美好理念。但国内的听障儿童群体受媒介关注度低,即使受到关注,报道也主要集中在他们生活不易、所遇困境等方面,常以一种怜悯的口吻报道。在我国,儿童弱势群体相对于普通群体的媒介参与机会是极其不平等的,听障儿童参与媒介制作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应该在制作面向听障儿童节目时体现“全纳”教育思想,并通过生动有趣的节目形式把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听障儿童及其家长和社会。在节目制作上支持聋人媒体爱好者和传媒专业人员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支持聋人文化传承,重视聋健融合,促进全社会听障儿童健康、快乐、自信地发展。

[1] 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34.

[2] 赵燕潮.中国残联发布我国最新残疾人口数据全国残疾人口逾8500万[J].中国残疾人,2012(1):19.

[3] 倪娜.少儿电视节目制作应体现“全纳教育”思想[J].中国电视,2004(10):35-38.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电视节目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