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咏流传》看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策略

2018-02-22 06:54李博琦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李博琦

(青海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青海 西宁 810000)

编者按: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勃兴推向高潮。一时间,制作精雕细琢且颇具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荧屏的最大亮点之一。其不仅为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当代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然而细观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收视率压力和创新思维的缺乏等都给其长期发展设置了现实困境,可见“春天”言之过早。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出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是现阶段从业者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期专题佳文围绕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探索其在泛娱乐化时代“长盛不衰”的成功之道。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大力推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诗词,但是往往是填鸭式的灌输,这样的形式导致经典诗词传承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和学生、孩童积极地接纳传统文化,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近年来,央视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号召,创新节目理念,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比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等。本文以2017年受到广泛关注的《经典咏流传》为例,分析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策略。

一、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经典咏流传》在节目形式、内容及立意上都表现出其创新,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大进步。本文将以《经典咏流传》为例,从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和立意方面分析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

(一)从节目形式方面来看

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介绍,《经典咏流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节目宗旨,其节目具体形式为邀请当前流行音乐歌者演唱我国传统经典诗词,即“音乐+文化”的创新模式。这种形式凸显了节目形式和立意两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开拓出了央视文化类节目一个新的局面。[1]具体来讲,采用当代流行的方式,结合流行元素,重新谱曲演绎经典诗词,这样的节目形式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大众传播力不足和音乐节目文化底蕴短板的问题。可以说这种创新性结合让经典活起来、流行起来,更加贴合当代人的生活。

(二)从节目内容来看

从《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内容来看,需要对经典诗词进行改编,也就意味着需要创作音乐,这些音乐创作要充分表现出诗词的文化内涵,又要结合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可以说《经典咏流传》赋予了我国流行音乐丰富的内涵。节目呈现出来的系列精致、高品格、大气的歌曲,引领我国流行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有利于发挥流行音乐正面引导作用。再者,利用流行音乐来“包装”我国经典诗词,使我国经典诗词与时俱进,也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节目不仅选取了《三字经》《明日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还选取了如《苔》这样大众较为陌生的诗词:“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这首作品,梁俊老师以清新的唱法,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他在贵州山区支教的平凡而伟大。

(三)在立意方面

《经典咏流传》选择的传唱人也是该节目创新的一个关键。节目中,传唱人的角色各异,有教授学者、支教的老师及普通学生等素人,也有如汪明荃、罗家英、黄绮珊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如谭维维、尚雯婕、王俊凯等受年轻人喜爱的歌星和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同时也邀请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等名家……可以看出《经典咏流传》节目根据诗词意境,选择形象气质更为相符的传唱人,以这些明星的带动示范效应,对普通观众进行文化启示,其效果更为显著。另外,现场营造的氛围也与该诗词十分吻合。

二、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策略——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央视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并备受关注,是因为其独特的发展策略。[2]主要表现为积极响应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充分发挥我国文化魅力,使中华文化精神深入人心、符合时代进程与发展。也就是说,从“回顾经典、传承经典”的文化节目1.0时代朝向“赋予经典时代精神、再造经典”的文化节目2.0时代进行转变和跨越。

(一)和诗以歌,传唱经典

自古以来,诗与歌即相伴而行。央视文化类节目注重将节目“内涵化”,同时也充分发挥节目的教育引导性和娱乐性。因此,近年来,央视注重实施“和诗以歌,传唱经典”,将不同文化艺术门类深度融合,传统经典诗词与流行元素相结合,节目实现了挖掘诗词的深厚内涵,为受众讲述文化知识,阐述人文价值,发扬文化精神。可以说,《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之举,是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和行为。在第二期节目中,台湾音乐人胡德夫老先生用台湾古谣演绎我国经典元曲《天净沙·秋思》,将观众带入思乡的境界中。又比如,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已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的《长恨歌》,让众多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也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了文化传承中温暖的力量。

(二)互动升级,立足经典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主流媒体也在探讨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以获得受众的青睐。央视近年来也在与观众的互动方面提高和改进不少。《经典咏流传》这一档文化节目也采用了互动性这一创新举措。在节目现场,鉴赏团和现场观众通过点亮红心的方式表达对经典传唱作品的喜爱和支持程度,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则可以打开微信进行摇一摇,就可以立刻转发这一首歌曲,与更多人分享经典。《经典咏流传》节目立足经典和贴近经典,即用经典来引出相应的人和故事。邀请的传唱人在很大程度上均与该首诗词蕴含的文化气质和精神气质十分相符。比如在节目中,为了还原《红楼梦》中的插曲《枉凝眉》,节目组还邀请了原唱者陈力老师,同时还邀请了87版《红楼梦》中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和贾惜春的扮演者胡泽红,唤起观众回忆的同时,其情其韵也缓缓流进人们的心间。

(三)多元融合,再造经典

央视文化节目突破了单一的节目创办短板和瓶颈,朝着多元化发展,比如《经典咏流传》节目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文化节目应该多元化发展,在传承经典时,必须多方融合。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保留经典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与当代流行元素结合,使经典诗词焕发新的生机。在《经典咏流传》中,该节目在鉴赏团成员、经典传唱人的角色选择、经典诗词的选取、音乐的创作及现场艺术元素组合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其多元性特性。比如,节目中的陕西唱调《别君叹》融入了国外的乐曲,如《送别》以及若干民族和西洋乐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充分地表现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再者,《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表演形式包含了戏剧、舞蹈、戏曲、表演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也都再造了经典,真正地表现出传承经典文化的多元化。

三、结语

诗词是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每一首歌、诗的背后都是人生。[3]《经典咏流传》充分尊重诗词内涵,创新表达方式,杜绝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力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可以说,央视文化类节目近年来由“热起来”到“活起来”,由“传下去”到“走出去”的发展和创新模式,不仅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陶冶了大众的情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1] 谭东秋. X+综艺: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的价值探析[J].新闻知识,2017(8):58.

[2] 张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传播,2017(07):120.

[3] 高婧璇.文化节目2.0时代趋势下央视对经典文化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以《经典咏流传》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1047.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