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

2018-02-24 00:15向长征
中小学德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

向长征

摘要

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革新。针对目前研学旅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整体架构研学旅行课程,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全面监管研学旅行过程,如此才能推动形成开放式体验性的联合教育新生态。

关键词

中小学校;研学旅行;策略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起门来教书”是现行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实践证明,教育教学只有在“现场”和“体验”中才有旺盛生命力。研学旅行作为改变当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载体,一经推出即引起强烈反响,但因研学旅行牵涉面广,统筹安排困难和存在安全风险,让很多学校望而却步。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解决研学旅行中的种种问题?这需要我们开动思维,并砥砺前进。

一、整体架构研学旅行课程

据已有经验,研学旅行要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唯有从课程的角度去进行校本化的研究,并反复探索。

(一)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计划

研学旅行课程是体现地方与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应有机整合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去。对此,国家教育部等11部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早已明确指出,要把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学科认真对待,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明确学科地位、课时分配、考评办法和导师职责,真正让学生走进社会、山川、胜地和文化及历史“现场”,激发爱乡爱国情感,激发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开放性体验式的联合教育新生态。

(二)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目前尚处试点阶段,没有现成的模板可遵循。为此,学校必须组织专门的研究队伍,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及地方实际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确定不同的研学旅行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历史、地理、科技、人文、体验等多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取得实效。

二、精细设计研学旅行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对每一次研学旅行活动进行精细设计,反复论证,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才能保证研学旅行行之有序、行之有效。

(一)制订研学旅行详细方案

毋庸讳言,学生旅行安全让所有家长揪心,学校更是惟恐避之不及。为此,只有在研学旅行之前作好充分的预测研判,分析可能发生的情况,制订详细的计划方案,告知学生及其家长,细化内容,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方能为研学旅行提供保障。根据目前经验,研学旅行方案必须有基本情况介绍、总体部署安排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与解决办法等基本内容。

(二)签订研学旅行相关协议

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结合学校当前的师资配备、学校本身的教学实际,研学旅行以委托开展为宜。即建立第三方平台,与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由他们来负责组织研学旅行,而实践基地、青少年宫以及文化旅游部门只是作为研学旅行的承办方、供应方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委托开展”的形式,规避了活动的收费风险和安全责任,有利于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研学旅行安全管理

细化安全管理措施,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师生培训演练,购买师生出行安全保险,构建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

一要履行报备手续。开展研学旅行前要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备出行方案,经过批准后方可实施。二要培训急救常识。在研学旅行开始前要对师生开展培训,聘请专业医务人员讲解溺水、摔伤等意外情况的相关急救处置规范及流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急救演練,确保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正确自救和施救。三要制订应急预案。要制订地震、火灾、食品卫生、治安、设施设备故障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学会紧急逃生的正确方法。四要强化安全教育。学校要联合各方针对研学旅行线路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旅行安全操作手册,对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让“安全”入脑入心。

(四)制订好研学旅行手册

研学旅行是融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教师指导、集体活动、同伴互助、学习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手册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对研学旅行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研学旅行最终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订的研学旅行手册是否适用。学校要在出行前与各方充分沟通,既要做好课内知识的深化,又要做好课外知识的拓展。

三、全面监管研学旅行过程

对研学旅行过程的有效监控管理,既是规避旅行风险的关键,也是取得研学成果的核心。一般来说,研学旅行的监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精选研学旅行导师

研学旅行不同于学校课堂,它是一个开放的多因素聚合的学习方式,为此,导师需要有随时掌控局面的威信和能力,以免研学过程节外生枝,打破原有计划。研学旅行同时要与旅行社、旅行基地、交通、宾馆等相关单位打交道,因此选派的导师还要有良好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另外,研学旅行难免会遇到意外,因此选派的导师还要有遇事冷静、处事果断的决断能力。

(二)科学配备工作人员

学校要监督研学旅行承办方是否根据团队人数、研学行程、危险指数等情况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一个研学旅行团队至少要配备1名项目组长,负责统筹协调研学旅行各项工作;配备1名导师,负责研学旅行的各项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配备1名安保人员,负责开展安全教育和防控工作;配备1名具有职业资格的医护人员,随团提供医疗及救助服务;配备1名导游员,随团提供导游服务;配备1名联络员,及时沟通传达各种信息。每个小组需另外配备1名带队教师,具体组织小组研学的各项活动;也可以吸收家长志愿者参与研学旅行的相关服务工作。如果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一些特殊主题活动,则还需配备专业教官,进行专业性的技能教学示范及安全防控。endprint

(三)合理划分研学小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性别、学业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因素,保持组间相对平衡,每10至20人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小组长既可固定,也可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协助带队教师管理小组开展研学的各项活动。为了确保小组的合作研学,发挥团队力量,强化团队精神,研学小组要共同商讨、制定小组研学公约,同时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做到研学主持、安全检查、夜间巡查、生活协调、笔记检查、紧急情况申报等事无巨细,均要有相应的责任人。如此充分发挥小组每个成员的优势,做研学旅行的主人,互相交流、探讨,分享学习经验,增强团队战斗力。

(四)及时开展研学修正

研学不是要搞课堂搬家,而要突出其“体验性”特点。原来在书本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通过现场感知和直接接触来丰富认识加深理解,这是一种更有深度的学习。除此之外,研学旅行还要注意“集体性”。研学能弥补孩子们缺失的集体意识,尤其对现在的独生子女非常有益。为此,带队教师要在研学行程的每一天,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观察学生的研学情况,不要把研学旅行打造成了野外的“课堂教学”,禁锢学生的手脚。要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研学效果及时总结,表彰鼓励学生,反思研学内容、安排及行程细节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不断改进研学方式,及时调整研学思路,优化研学行程及课题,突出其体验性和集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快乐旅行中团结学习共同进步。

(五)深化研学旅行成果

每次研学旅行结束,学校都要积极深化研学旅行成果,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层面做好总结评估。从学生层面,学校要在学生对研学旅行意犹未尽时在他们心理再掀波澜,比如撰写旅行游记、调查报告,开展设计及征文比赛,组织摄影展出,评选研学明星等,助推研学旅行成果的深化和拓展,真正做到旅行一次,受益一生。同时,强化研学旅行行为及结果的考评,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催生学生继续研学旅行的激情及创造力。从学校层面,一是认真修订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二是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让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从教师层面,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研学旅行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从而形成研学旅行课程不断改进,螺旋上升,形成真正切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特色课程。

研学旅行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发现、实践等方式拓展视野、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情商智商逆商等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是对现行教育教学方式的一次革新。为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行动起来,参与进来,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健全责任机制,规范保障机制,强化考核机制,使研学旅行早日走上制度化、法洽化的轨道。

(作者单位:秭归县职教中心 湖北宜昌443600)

責任编辑 余志权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