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资讯

2018-02-24 06:31
中小学德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冷暴力恐惧症魅力

动态

北京:《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北京市教委近日正式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以及初中、高中五个学段,从思想情感、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学习求知、生活卫生、健康安全、勤俭环保、志愿服务等八个维度提出了行为习惯养成目标。

《行动计划》从五个层面列出了重点任务。第一,在学生层面要实施良好习惯培养计划,通过组织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在教师层面要实施育人能力提升计划,开展养成教育专题培训。第三,在学校层面实施养成教育促进计划,建立养成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养成教育常态化。第四,在家长层面实施养成教育协同计划,强化家校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家校合力。第五,在行政管理层面,实施机制创新计划,通过建立工作机制,构建养成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9月6日)

开学季“学校恐惧症”需引起足够重视

“学校恐惧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学生。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故又称“恐学症”。与一般青少年对上学的“排斥”心理不同,罹患“学校恐惧症”的青少年,除了情绪上的厌恶、抗拒外,生理上也会出现系列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等症状。与“开学综合症”相比,“学校恐惧症”更像是隋绪障碍的信号。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极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学校恐惧症”与社会高速发展但心理干预滞后密不可分。竞争加剧、压力大、加上父母太忙,跟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对儿童群体的精神疾病触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专家提醒,家长和学校必须对“学校恐惧症”报以足够的重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滑向情绪的“灰色地带”。

(来源:央广网2017年9月14日)

声音

吴传胜: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需正本清源

中国教育学会传統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委员吴传胜认为,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理念不够清晰,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学校普遍只重视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二、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正向传播。三、专业师资严重缺乏。这是影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问题。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非教育化问题严重。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

针对上述问题,吴传胜提出以下对策。一、树立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处理好五个关系,即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教育要始终落实到人的教育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不搞形式主义,遵循传统文化的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二、将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编制统一教材,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三、拓宽传统文化师资的培养培训渠道。四、建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五、发挥国学教育+互联网的作用。六、规范整治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行业。

(来源:光明网2017年8月14日)

调查

校园冷暴力:学生成年后仍难释怀

校园冷暴力通常表现为老师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学生,或是一群学生刻意歧视、孤立某一学生,造成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根据今年4月相关机构对199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0%的受访者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15.8%的受访者表示很常见,70.2%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有。经历过校园冷暴力的受访者普遍认为,来自老师的冷暴力极易引起学生的效仿,从而导致群体性冷暴力。遭受校园冷暴力的学生,会留下心理阴影、对他人失去信任、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不利于形成健康正确的“三观”、产生对社会的怨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等。

专家指出,司法维权并不是解决校园冷暴力最好的方式,因为忽视、孤立、辱骂等冷暴力行为很难取证,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疏导,及时介入阻断暴力行为才是关键。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孩子遭遇冷暴力时,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主动解决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一方面要全面看待孩子的优缺点,既育才,更育人;另一方面要积极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做到跟踪辅导,解决冷暴力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来源:《法制日报》2017年7月24日)

观点

王贤德、唐汉卫:生活德育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

王贤德、唐汉卫在《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7期《生活德育理论十五年: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指出,品德课新课改十五年间(2001-2015年),生活德育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革新理论,吸引了众多德育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有的对其持认肯、高扬的态度,也有的对其持否定、批判的意见。通过对十五年生活德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存在着历史脉络模糊与“生活”概念的泛化、实践层面的形式主义困境、发展限度的偏颇把握及应对策略的缺失、实证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缺乏等问题。因此,作者指出,未来生活德育的研究,需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一是深化生活德育理论关键学理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说清楚生活德育理论究竟从何而来、经历了何种演变、发挥了哪些作用等,另一方面需对生活德育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尤其是“生活”“生活德育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的澄清,寻求学界的一般共识。二是深化生活德育实践模式的研究。要立足于从生活中来、通过生活、回归生活的基本原则,将“人”“德育”“生活”有机融合,建构系统化、具体化的生活德育实践模式。三是准确把握和超越生活德育理论的发展限度,既要认清其发展的实然限度,也要辨识其发展的应然限度,进而提供切实的超越策略。四是尝试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陈跃兵:积极心理学视域T德育课程的“五大魅力”

陈跃兵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19期《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德育课堂的“五大魅力”研究》一文中指出,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德育课堂的魅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endprint

第一层次是德育课程的魂之魅力。所谓“魂”,指的是信仰与信念。德育课堂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积极心理学则强调对人的正面、积极的作用,在信仰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层次是理之魅力。所谓“理”,指的是道理、情理。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层面的理论为平台改变人、提高人、完善人,要求教师将枯燥的理论讲深、讲透。其“理”之魅力在于以理服人。其核心是通过讲清道理,从而達到劝服学生的目的。第三层次是情之魅力。所谓“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情之魅力”在于动之以情。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第四层次是势之魅力。所谓“势”,指的是情势、趋势。德育课堂的“势之魅力”在于以情造势,以势化人。“势”蕴藏在教师积极的情感之中,是教师人格精神的外化。第五层次是形之魅力。所谓“形”,指的是具体的形象、形式。德育课堂既是抽象的,又是有形的。德育课堂的“形”主要包括了“硬”的物化形象和“软”的物化形式,教师只有借助有形的实物才能把无形的东西讲活,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域外

美国:“三管齐下”缓解中小学师资短缺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教师供给却持续减少,教师资源短缺问题突出。针对城区学校教师招聘困难,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缺乏,特殊教育教师持续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州和学区从教师的招聘、留住和发展三个维度实施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政策。

具体政策包括:一、替代认证。替代认证项目主要面向对教师职业感兴趣、在教育学院以外的其他大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教育课程学习,替代认证项目减少了传统教育中“理论”课程而更多地关注实践知识。二、多样化薪酬。为了吸引教师到高需求学校和短缺学科任教,许多州提供定向财政奖励。三、入职培训和指导。为了确保教师能获得高质量入职培训和指导,各州从给导师和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规定。从教师供给和需求的绝对数量看,目前美国中小学教师供不应求,而我国则是供过于求,但现实中,我国教师并非成比例地分布在各地区、各学校,我国同美国一样,面临着教师结构性短缺。因而美国针对中小学教师短缺的应对策略能为我国提供启示:一、基于结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和招聘教师。二、财政激励可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但这种激励作用是短期的,如果不能给予有效的后续激励,激励的作用就会逐渐弱化。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第8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冷暴力恐惧症魅力
家庭冷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遭遇冷暴力,如何“有效”应对
我有开学恐惧症
被盯恐惧症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
遭遇配偶冷暴力,你会依法维权吗?(一)
魅力展示
别笑,这些都是认证过的
诠释证件照心态度 从此克服“证件照恐惧症”!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