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与叙事”

2018-02-24 05:15梁骏
大观 2018年10期
关键词:情节叙事张力

梁骏

摘 要:对空间叙事的知觉基础进行阐释,指出空间序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情节的张弛有度,空间序列的美感来源于空间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异质同构——空间起始、铺陈、高潮、尾声各阶段与好奇、期待、满足、回味等情感活动的对应及共振。

关键词:空间序列;情节;叙事;张力

空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不同空间的先后次序安排。人们对空间的体验既是功能性的,也是心理及审美的。空间序列设计主要针对后者而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秩序是美感产生的前提。如何跳脱日常生活中的混沌与随意,在多空间组合的序列安排中,建立起一种能被人感知的明确秩序,是值得空间设计师思考的事情。

人们在空间中行进,眼前出现不同场景的瞬时画面,伴随着对气味、声音、温度、湿度等的综合感知,而与此同时,时间一刻不停地流逝……人们对空间序列的体验,是无数瞬间感受在时间的维度上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空间艺术本质上又同小说、戏剧、影视,甚至音乐一样,具有时间艺术的特征,故而对空间的“叙事”及情节安排也成为可能。

一、“空间叙事”的知觉基础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物理世界、知觉世界与心理世界之间是异质同构的,因此,一定形态结构的空间被人们感知后,将在心理上唤起类似的情感结构。例如:直线或纵长的空间产生运动感,人们感觉需要通过,而不是停留;直线路径上突然出现的折线,将改变前进的方向及视角,带来心理上的变化;“丁”字路口使人面临选择,带来不确定感;“C”形曲线带来渐变的动感体验;“S”形曲线既抒情、活泼,又有规律,兼具了多样与和谐。当人们在街道上行走,不同的高宽比(两旁建筑高度及街道宽度之间的比例)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高宽比等于1时,是一种亲切适宜的尺度;高宽比小于1,产生狭窄、压抑感;高宽比大于1,又会显得过于空旷。在超然尺度的自然景观如山岳、海洋、戈壁之前,人们会产生“崇高感”,一方面,因物的宏大反襯了自己的渺小而痛苦,另一方面,又因物的壮美而生出豪迈和欣喜。此外,空间诸形式要素如界面造型、色彩、材质、光影等应具有一致的情感指向,才能产生较明确的空间表情,如幽远、肃穆、温馨、压抑、开朗、奇幻等,从而为人们所感知,应用于“空间叙事”。“空间叙事”的实质,就是在空间序列设计中,借鉴戏剧、影视、小说等时间艺术的叙事方法,以空间的情态为语言,形成情节,从而调动、唤起人在不同空间的不同情感反应,达成审美目标。

二、“空间叙事”的基本原则

正如在文学及影视领域,对矛盾及其张力的把控,是驱动情节发展、启承、终结的重要手段,多样统一、张驰有度,亦是空间“叙事”的基本原则。张力,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内部相反,彼此对峙,却又相互作用的力。在文学及影视叙事中,张力存在于一切对立的意义要素之间,如美与丑、善与恶、正与反、肯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外延与内涵……[1]在形式心理学中,张力体现为异质要素间的彼此冲突,它形成刺激,阻碍整体性认知和判断的完成。如圆与方、正交与倾斜、黑与白、红与绿等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张力,图形的残缺处也存在张力。卡西尔说,“一切时代的伟大艺术都来自于两种对立力量的彼此渗透。”[2]在“空间叙事”中,张力体现为行进路线上空间情态的变化,如路径与节点的切换、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区别,在更具体的层面,体现于空间形式要素的主从、大小、疏密、宽窄、横竖、亮暗的对比之中。张力激起某种痛楚、兴奋,而这恰恰是“空间叙事”的驱动力,也是空间序列审美的起点。另一方面,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张力的使用又应得到某种节制,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心理事件受到张力刺激而启动之后,又总是朝着能减少这种不愉快的张力的方向发展。[3]与此类似的,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文艺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修正比”理论。这意味着在空间序列设计中,既要懂得在何时创造、维持这种张力,又要懂得如何释放这种张力。只有一个张力得到平衡的情感结构,才能上升到美学的层面。

三、“空间叙事”的基本情节

时间艺术审美的基本心路历程是:好奇、期待、满足、回味。与此对应,类似于经典的影视及文学作品,空间序列设计基本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铺陈)、高潮、尾声。理想的空间序列是个先抑后扬的过程。人们被序列的开始部分所吸引,对未知的远方充满期待,却不曾想经历一段漫长的探索之路,期间的曲折迂回似乎总在遮蔽前方的真相,这使情绪受到强烈的压抑,而对真相的期盼却愈发强烈。就在人们感到已到穷途末路,即将失去信心之时,气势如虹的高潮场景赫然映入眼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此种感受。此时压抑着的情感终得以释放,观众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随后观众心情逐渐平复,以一个耐人寻味的节点空间作结。在这里,空间每一段的开合、大小、高低、曲直、明暗的变化都与人们情绪的起伏、张弛对应,同时,也应有或明或暗的叙事线索将空间各部分连缀起来,使人们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一)开端

以一个精致简练且具有识别性的节点空间作为序列的开始,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形成对后续空间的美好期待。对于室内空间序列,它可以是一个店面的门头;对于外部空间,它往往是一个节点广场、一栋建筑、一个门楼、一座牌坊等。

(二)发展

空间序列的发展阶段,是开端与高潮之间的过渡,也是空间序列设计中最值得关注的阶段。一方面,它的设计不能过分出彩,风头盖过高潮;另一方面,它又不能流于平庸乏味,因为在心理上它起着重要的铺陈、渲染、酝酿的作用,一条漫长却单调的通道将令人兴味索然,失去探索的兴趣。空间起始及发展阶段应如电影情节一般不断制造悬念,在中途以节奏、视觉焦点进行引导,使空间形成由小到大、由暗到明的渐变,将景物进行“藏”与“露”的精心处理,通过这些方式不断激发推高观众的探索欲望,直至到达预设的高潮之处。

1.节奏引导

相同的形式要素有节奏地重复出现,可以如鼓点般强化场景气氛,使观众情绪得以酝酿,产生期待。专卖店过厅内,服装模特如同仪仗队士兵般整齐排列,形成欢迎、引导的隆重气氛,并引发一种悬念。

2.视觉焦点引导

依据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人们的知觉是有选择性的,环境中具有特征的事物往往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利用此规律,可以通过形状、色彩、材质等要素的对比形成视觉焦点,对人们形成吸引。

3.由小到大

人对空间的感知是一系列空间感受的综合。一个由近及远、渐次放大的空间结构,能够与人们的期待心理产生共振,形成向前的引导。

4.由暗到明

由于人的趋光性,由暗到明的空间变化容易形成一种安全感。在空间序列设计中,沿着行进方向,使空间产生由暗到明的变化,符合人的心理规律。而相反,由明到暗、由大到小的空间则唤起神秘或恐惧感,往往用于宗教场所,如古埃及神庙越往内空间越狭窄,光线越暗,那里是祭师与神灵沟通的场所。

5.藏与露

半藏半露比之一览无余,更能激发人的探求欲。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被隐藏的部分使得空间构图不完整,阻碍了知觉的整体性认知,形成强烈的张力,促使人们通过想象去补全被遮挡的这一部分,通过心理的“完形”来平衡这种张力。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被遮住的这部分空间,往往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要上前一探究竟。如日本画家世仓铁平的作品Montalcino中的场景,从阴影中的狭窄巷道望出去,村庄露出的一角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却勾起了人们对前方被遮挡的那片辽阔大地的无限向往。

(三)高潮

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理应呈现给观众整个序列中最隆重、最瑰丽的场景,它最好是超出人们原先的预期,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如巴西里约的耶稣山,沿着山间石阶攀援至山顶,面对的是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象。而在世界最高的摩天轮——广州塔摩天轮欣赏广州璀璨的夜景时,也有同样震撼的感受。如果高潮场景给人们的实际感受低于原先预期,则意味着这段序列设计的失败。试想一段运用了节奏引导,中途不断出现精美的视觉焦点,蜿蜒曲折,由暗到亮,让人心情急迫,充满企盼的道路最后导向一个废弃破败的建筑工地,那种感受将会多么令人沮丧!

常常在序列设计过渡部分的最后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来凸显高潮场景的壮观,如空间先突然收窄,随后才是豁然开朗。而延长过渡阶段的体验时间,更有助于强化高潮出现时的瞬间感受。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水御堂,参观的线路在建筑外几度曲折,最后,从建筑顶部沿着一段极窄极暗的弧形楼梯来到地下,才忽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大殿,先抑后扬的手法被用到极致。

(四)尾声

在空间序列设计中,尾声意味着情绪的平复,序列的结束。它往往对开端进行呼应,以强化人们对序列的整体印象。尾声也可启示下一段序列的开始。因此,尾声的设计应该保留一定的张力与想象空间,形成耐人寻味的效果。

四、“空间叙事”的应用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博物馆,坐落于群山峻岭之中,其主体建筑前的人行漫步道较为完满地体现了“空间叙事”法则的要义。从一个简洁的圆形集散广场出发,沿着蜿蜒的漫步道前行,两旁是丛丛簇簇的烂漫樱花,迎候着客人,不断渲染着气氛。正当游人兴致盎然之时,前方却画风突变,一座险峰拦住去路,人们被迫进入一个狭长黑暗的隧道,人们诧异迷惑,却也只能迎着前方洞口亮光的指引踯躅前行。走出隧道的一瞬间,人们才真正被眼前的场景所震撼,深不可测的峡谷正横贯脚下,而一条吊桥凌空飞越其上——这正是空间序列的高潮。过了吊桥,在博物馆主体建筑前,又一圆形广场与第一个聚散广场呼应,作为尾声,结束这一段序列。在这里,空间有张有弛,序列有起始、铺陈、高潮、尾声,情节齐备,而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意象统一了全局,强化了对序列的印象。上海松江的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起、承、转、合手法进行空间叙事的杰作。该园拥有两条参观线路,无论哪条线路,在到达空间序列高潮——塔院广场之前,皆以拉长的过渡空间层层渲染,逐次推进,从而形成心理期待。当从北门进入,人们沿着被围墙与树木拥簇着的林荫道曲折前行,空间忽明忽暗,透过枝叶的空隙,可以看到远方方塔不时露出的一角,形成指引。第二条序列,从东门进入后,向北过垂门,再向西则进入一段幽深的堑道,堑深2.5米至3米,以粗犷花岗石砌成两壁,地面台阶时起时伏,堑道本身也有开合变化,加上上方林木浓荫蔽日,给人以极强的封闭、压抑感。然后,出堑道后登天后宫大殿平台,便看到方塔及广场沐浴在明亮的阳光下,眼前豁然开朗,人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五、结语

多空间组合设计中,物理世界、生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异质同构,使得“空间叙事”得以实现。在空间序列的规划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形成张弛,构成情节发展的驱动,空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应于情感的期待、酝酿、宣泄、平复,使得时间维度上的空间序列安排落于一种确定性的审美秩序之上。

参考文献:

[1]王侃.论余华小说的张力叙事[J].文艺争鸣,2008(8):127.

[2]魯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8.

作者单位: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情节叙事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方寸之间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干式复合张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