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分析研究

2018-02-26 13:17刘峻峰王子成
职业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

刘峻峰 王子成

摘要:如何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就业观,树立就业信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变得非常迫切和重要。文章借助AHP层次分析模型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如何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就业追踪机制,积极开辟就业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等新举措。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AHP层次分析法; 大学生

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是高等院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工程,这种体系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以及针对性等显著特征。纵观过去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很多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这种定性研究在一定程度告诉我们如何构建就业指导体系,但是缺乏量化研究。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Saaty教授于1977年正式提出的一种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多层次决策分析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是由不同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如果仅仅通过定性的方法把这些基本元素混杂在一起来寻找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方法,可能结果会有失偏颇。但是借助AHP对该体系的组成单元进行重要性权衡,可以较为容易找到最重要的组成单元以及次要元素,针对这个通过检验的数据结果进行体系构建,结果将更加客观和令人信服。基于此,将以层次分析法(AHP)为主要切入点,通过设置详细的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通过定量的数学运算找出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评估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并对运算结果进行分析,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构建该体系的新路径。

一、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指标设计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每个组成元素都能得到完善时才能完成。按照一定标准,构建就业指导机制、工作队伍建设、就业教学建设3个准则层以及12个指标层(如表1)。如图1,目标层由3个准则层构成,每个准则层包含4个指标元素。下面分别对12个指标层进行介绍。

(一)就业指导机制建设

就业指导机制包括4个指标层,分别是资金专项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就业追踪机制、评估反馈机制。资金专项机制主要是政府以及高校应该设置充足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就业指导活动,確保就业指导顺利进行;校企合作机制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追踪机制要求学校建立就业全程追踪制度,对所有就业指导活动进行实施跟踪管理,解决学生就业后在就业单位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建立评估反馈机制,能够公正、公平评价高校就业质量,明确高校就业指导责任,避免高校就业指导趋于形式。这4个指标层的建设和完善,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机制建设。

(二)工作队伍建设

工作队伍建设由四个指标层构成,分别是工作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队伍建设。工作机构要求高校针对就业指导工作设置专门领导机构,负责校院两级就业服务工作,促使就业服务一体化;管理队伍建设需要高校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部门配备充足的就业管理人员,分别负责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推送等,顺利完成就业各项工作;教师作为高校教学事业的核心力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应该发挥授业解惑作用,帮助学生熟悉就业理论知识,增强知识储备;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直接受益群体,应该发挥高校学生会以及学校社团的作用,用学生干部带领广大同学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朋辈指导活动。工作队伍建设的好与坏,关系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能否顺利建成,同时也关系到各项就业政策能否顺利实施。

(三)就业教学建设

就业教学建设准则层也由四个指标层所构成,分别是理论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个性化教学建设、就业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建设主要是包括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就业方法教学等,注重夯实学生就业理论基础,养成良好职业素养;实践教学建设要求高等学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前让学生适应职场,同时积极举办各种就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就业经验;个性化教学建设主张针对学生就业志愿,分类开展就业指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就业教材建设需要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做好就业教材的及时撰写工作,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避免政府、高校以及市场出现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出现。

二、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指标评价

(一)结构模型构建

综合上述理论分析以及元素分解结果,结合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以下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二)尺度的确定

层次模型构建完成以后,便要对判断尺度进行确定。判断尺度是建立一个数量尺度,主要用来确定两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达到两两比较使结果量化的目的。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层次分析法通用的判断尺度如下表2。

(三)准则层对目标层影响权重计算

目标层主要包括就业指导机制建设(X1)、工作队伍建设(X2)、就业教学建设(X3)。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客观性,选取5名具有不同身份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分别对这些元素进行打分,他们认为就业指导机制建设(X1)比工作队伍建设(X2)稍微重要,比就业教学建设(X3)明显重要;工作队伍建设(X2)比就业教学建设(X3)稍微重要,比就业指导机制建设(X1)稍微不重要。据此,可以得出下表(表3)

1. 对于比较矩阵的特征值以及对应的特征向量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和积法,计算步骤如下:

计算判断矩阵P中各列的列合

2. 归一化新矩阵的运算。通过把表7中的各个元素除以所在列的列和,可以得出新的矩阵,记新的矩阵为B

3. 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计算。记X1的特征向量为W1,X2的特征向量为W2,X3的特征向量为W3。计算如下:

W1=(0.652+0.692+0.556)/3=0.633

W2=(0.217+0.231+0.333)/3=0.260

W3=(0.131+0.077+0.111)/3=0.106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X1、X2、X3所代表的对上层P的重要权值分别为0.633、0.260、0.106。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目标层P来说,就业指导机制建设X1对其影响力度最大,其次是工作队伍建设X2,影响最弱的是就业教学建设X3。

4. 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计算。根据矩阵的计算以及最大特征值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下列数据:

[λmax=i=1n(B-pW)inWi=]3.039

5. 一致性检验。所有数据计算完成以后,要对计算的数据结果进行检验,判断此次矩阵的计算结果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符合,则可以判断此次矩阵设置有效,如果不符合,则需要对矩阵进行修改。检验步骤如下:

根据层次分析法运算规则:

设置一致性指标为CI=[λmax-nn-1]

设置随机性一致性指标为CR=[CIRI]

当CR≤ 0.1时,则可以判定比较矩阵具有一致性,否则,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改。

CI=[3.039-33-1]=0.020

根据查表可以得出  RI=0.52    则CR= [CIRI] =[0.0200.52] =0.038

CR=0.038<0.1

据此,可以判断根据准则层(一级指标层)所构成的矩阵满足一致性。

(四)目标层(方案层)影响指标权重计算

1. 就业指导机制建设(X1)所包括的指标为资金专项机制(A11)、校企合作机制(A12)、就业追踪机制(A13)、评估反馈机制(A14)。构建的判断矩阵如下表(表4)

2. 工作队伍建设(X2)所包括的指标为工作机构设置(A21)、教师队伍建设(A22)、管理队伍建设(A23)、学生队伍建设(A24)。构建的判断矩阵如下表(表5)

3. 就业教学建设(X3)所包含的指标为理论教学建设(A31)、实践教学建设(A32)、个性化教学建设(A33)、就业教材建设(A34)。构建的判断矩阵如下表(表6)

(五)层次总排序

依据层次分析法計算方法,结合上述层次单排序计算结果,可以得出本次关于就业指导体系构建(P)的层次总排序。见下表(表7)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CI=0.6330×0.0311+0.26×0.0485+0.106×0.039= 0.0364

RI=0.6330×0.89+0.26×0.89+0.106×0.89=0.8890

CR=[CRCI]=[0.03640.8890]=0.04<0.1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层次总排序满足一致性。从表7可以清楚的发现每个目标层对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影响程度及权重。层次总排序中权重排名靠前的几个目标层分别是:A14,A11,A23,A13,A22,A32,分别对应的目标层是评估反馈机制建设,资金专项机制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就业追踪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从定量的角度说明这6个二级指标对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构建就业指导体系,也应该优先从这6个方面入手。

三、基于评价结果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新路径

(一)完善就业评估反馈机制

第一,建立专门的就业评估机构。高校应该成立由政府、高校、学生三方组成的评估委员会,专门负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评估,主要负责收集就业单位以及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所提的问题和建议,针对这些问题和建议提出解决措施。政府可以将就业质量的评价结果用于对学校财政拨款的绩效评价,用来约束和激励高等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第二,建立就业指导评估体系。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活动举办构建专门的评估体系,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技能课程进行专业评估,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科学性,促使就业课程达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防止课程与现实脱节,造成就业知识滞后就业市场发展,阻碍学生掌握最新市场信息。第三,通过运用数据处理相关方法,定期对高校就业指导过程进行专项评估。用数据反映出就业指导工作在此时间段里所获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不足。对于所获得的成果积极进行宣传,对于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弥补,保证就业指导水平稳中提高。第四,针对高等学校就业管理人员以及就业教学人员建立健全激励和问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切实提升就业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优先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专职就业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就业指导人力不足、管理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为专职就业管理人员提供就业培训机会,鼓励他们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升他们工作服务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品化”就业管理队伍。对就业管理人员工资实施绩效奖金制度,对于服务表现优异、工作业绩突出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绩效奖励;对于工作服务态度差,工作业绩低下的管理人员给予严厉惩罚,依靠奖惩措施来约束和激励管理人员,保证就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针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度。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就业理论知识,高校选聘就业指导教师应以选拔复合型人才为主,例如,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双学位人才。就业教学作为一项复杂工程,仅靠单一型人才进行教学指导是无济于事的。二是要针对就业专职教师建立稳定的晋升制度。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审、争取科研项目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教师晋升问题,就业专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高校应在职称评审和科研项目两方面争取适度向就业教师倾斜,适当降低评审要求,充分保障就业教师晋升渠道畅通。三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着力开展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校应该选聘部分成功企业家以及创新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业实践经验,将市场最新就业信息传授给在校学生。

(三)建立健全就业追踪机制

高校就业指导不仅包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同时也包含对已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大部分高校仅关注学生在校就业辅导,缺少对毕业生就业追踪管理,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学校与市场脱节。对此,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就业追踪机制。一是要建立校友联络人制度。高校在所有毕业生班级都应设置校友联络人,负责班级基本信息统计、就业信息搜集等等,高校可以通过校友联络人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以及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做好精准帮扶工作。二是要倾力打造多层次的就业反馈渠道。现在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发达,信息搜集手段丰富,应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就业信息推送和就业信息反馈,打造属于四方的就业信息反馈网。分别针对毕业生、毕业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进行就业反馈网建设,增强四方之间的互动,方便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随时查阅相关信息,获取有用资料,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三是要发挥宣传作用。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离校教育时,要向毕业生告知高校就业跟踪服务的具体要求以及方法,便于毕业生熟悉操作流程,争取得到广大毕业生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商与合作,争取让用人单位也参与到追踪机制,这种双方的动态博弈既能让高校了解毕业生就业动态,同时也方便企业未来能够获得更多高素质人才。

(四)积极开辟就业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高校就业指导既需要理论教学建设,同时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实际科研产品,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所以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非常必要。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关键载体,要想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必须积极开辟一定规模的就业实践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就业实践基地数量的充足。一是要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作用。校内实习基地多由实验室和部分工厂组成,高校应该加快完善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配置,逐渐打造一批国家级或者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在校学生通过参加实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依靠学校学科优势,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或模拟创业平台,为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实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二是要努力开拓校外实践基地。高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拓校外实习基地的方案,由二级学院具体执行。二级学院应该根据自身学院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开拓活动,积极与专业对口企业或政府部门展开合作,建造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校外就业实习基地。高校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在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或实习岗位,有助于学校就业指导体系完善以及就业率的提高。三是要大力举办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扩大就业第二课堂影响力。高校在开展就业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同时要丰富就业第二课堂内容。通过举办大学生“求真”科技节,“挑战杯”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二课堂活动也应该以专业设置为导向,依靠专业教师以及就业指导教师等优势资源,帮助在校大学生成立创业团队,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团队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卢轶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与实践体系创新——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对象》[J].中国教育学刊,2017,(8):128.

[2] 钟云华,吴立保,夏姣.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J].高教探索,2016,(2):86-90.

[3] 张广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新常态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17,(3):121-124.

[4] 李旭辉,胡笑梅,汪鑫.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群组G1法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21):29-36.

[5] 赵定贵.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構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7):95-96.

[6] 陆晓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与提升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52-156.

[7] 管立国,房玉琦,王颖. 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00-104.

[8] 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66.

[9] 孙志凤,汪霞,郁诗铭.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课程结构性调整策略探索——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4):108-111

[10]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9):81-84.

[11]冯艳,李海普.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江苏高教,2012,(5):107-109.

[12]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111-114.

[13]杨丽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5):38-41.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