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开启阅读之旅

2018-02-26 12:52肖明华
新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名著人教版课外阅读

肖明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需要拓展性积累。作为文学史上经典之作的名著,便成为了语文学科拓展积累的首选读物。我国著名的儿童作家曹文轩教授说:“世界上的经典作品,都是沉甸甸的,它们是经过岁月磨砺而沉淀下来的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作品。大浪淘沙,江河滔滔,留下来的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开启名著阅读之旅,捡拾起这些“金子”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之重。

一、结合单元主题,选择阅读精品

俗话说得好:学海无涯。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很多学生茫然无措,无从下手。指导学生学会从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语文学习所需的精品,是一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引领学生有主题地读书,有方向性地阅读,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达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如果说单元主题是一根“藤”,语文教材的文章、课外阅读搜集来的与主题有关联的文章,就好似“藤”上的“瓜”。顺着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这根“藤”,去搜寻阅读精品的“瓜”,无疑是一种有效措施。

1. 把握体裁,推荐精品。教材毕竟只是一个“例子”,想要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想要课外阅读素材大量引入,教师的引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在教给学生一些独立阅读的方法后,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学了人教版第九册说明文单元的课文后,可以推荐学生再读一读别的说明性书籍,如《少儿百科》、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既加深了对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认识,又丰富了对自然知识的认知;既增强了阅读兴趣,又训练了阅读能力。

2. 结合题材,选择精品。教材中虽然有些文章体裁不同,但是它们写的却是同一种题材内容,选择的是同一种写作对象,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看待同一种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助于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带领学生品读了人教版第十册“永远的童年”“名作家笔下的人物”和第十一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单元主题课文后,笔者为学生们推荐的《窗边的小豆豆》《阿Q正传》《居里夫人传》,以及沈石溪动物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都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的同时,享受到了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喜悦,也感受到了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这样的推荐阅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根据作者,品读精品。围绕主题,依托教材,拓展阅读,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是语文开展主题阅读所追求的目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人教版教材中有的单元编录的课文是与同一位作者有关的。如第十册第五单元就是围绕“初识鲁迅”来组建主题内容的。单元组所选编的内容,或是鲁迅本人的作品,或是他人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同时,笔者再为学生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朝花夕拾》,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周海婴的《父亲对我的教育》等作品,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感受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崇高品质,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4. 寻找出处,亲近经典。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选自或节选自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比如:在教学《刷子李》之后,让学生读一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在教学《将相和》后,让学生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又比如:在《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课文教学之后,把《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推荐给学生;在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课文之后,把《安徒生童话集》《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整部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经典的阅读之旅中,尽情地享受阅读的灌溉和滋养。

二、开展名著交流,提升阅读质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能力往往是在阅读评价过程中得到提升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获得这些“哈姆雷特”的阅读体验,在班级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交流会则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活动。比如“畅话经典,笑谈英雄”读书汇报会,“最美的片段”经典朗诵会,“我读名著”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会,“名著知识竞赛”“我是读书状元郎”评比活动等一系列读书竞赛活动,都能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以极大的阅读热情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

三、排演名著剧本,萌生阅读动力

学生研读了名著后,对故事情节有了充分的了解,对人物性格也有了充分的把握,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见解,此时再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剧本,形成课本剧,让学生的情感、思维都经历一次深层次的积淀和洗礼。让学生感受表演带给自己快乐的同时,更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萌生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动力。

四、抒写心得感受,提高阅读品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引领学生名著阅读的旅途上,更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写写名著读后感是学生抒发体验的有效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寻找“感点”,或在书上作批注,或写在读书笔记本上。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写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或评价书中的人物,或谈谈对事件的见解。在抒写感想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人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路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作为文学宝贵遗产的名著,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放飞学生的心灵,锤炼学生的意志,所以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指导,争取量质兼得,让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出“厚积而薄发”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名著人教版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