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三重视”

2018-02-26 12:52陈雅媛
新教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规律笔者意识

陈雅媛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应当注重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正确认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为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分析,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重视情境的入与出

“入情境”是将数学知识具象化,用情境辅助学生掌握知识;而“出情境”则是将在具体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问题或者数学抽象化问题中。重视情境的入与出,一方面要求教师创设真实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展开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离开教学情境,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而不局限在情境中。

为什么“入情境”?一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真实情境有利于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进而帮助应用意识的培养;二是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中了解知识来源和应用方向,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仅仅是掌握解答问题的固定套路,解决“不了解知识来源,更谈不上真正应用”的普遍性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现实”与教材知识巧妙地融合起来,并重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促使其更为积极地进行知识探索。在“找规律”一课中,笔者设计两个环节实现“入情境”。教学环节1:因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规律”的概念,鉴于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具有美感的规律事物,笔者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如整齐排列的路灯、花坛、条纹衣服和砖瓦等事物,消除学生对“规律”的陌生感,对“规律”进行整体感悟。教学环节2: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且素材丰富的情境中,进行“有规律排列”的知识探究。通过“入情境”,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对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方向有一定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出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学习新知后形成的数学眼光重新观察生活现象,自主抽象出隐藏在其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规律”后,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规律,解释规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规律,甚至以生活中的规律为灵感,自主创造规律的应用能力。通过“出情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得以落实,“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得以强化。

二、重视横纵探究问题

许多小学生无法了解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与具体作用,更无法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笔者认为采取“横纵探究问题”的思路,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强化应用意识。

在“找规律”一课中,学生建构“按顺序一组一组地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个概念是教学难点。笔者注意到在不少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让学生从单个维度探究问题后,直接给出概念。如探究彩旗排列问题后,直接给出“彩旗以黄红为一组重复出现,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概念,显然是仅从颜色的角度探究单一问题,学生概念建构是存在漏洞的。由于只感受一个素材,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规律概念的理解比较单薄,缺乏对规律概念的饱满认知,影响后续应用。因此,笔者采取“让学生横向探究多个问题建构概念”的思路,提供四个问题情境,每个情境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如颜色、性别、形状、周期长度等。经历横向问题探究后,笔者将它们并联呈现(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四组排列的相同之处,在比较辨析中认识到何为“有规律的排列”。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认知相对丰富,后续的应用才更有着力点。

在应用环节中,笔者为避免学生将应用过程变成对解题步骤的套用,规避单一层次的巩固练习,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借助对图形、数字、声音、动作的研究,在纵向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一层次:辨别显性规律,体会知识的初步应用。以图2中的排列为例,引导学生根据概念,判断简单图形排列中是否有“重复出现的一组”,以此辨别排列中的规律。

第二层次:多角度找规律,体验知识应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图3的排列为例,鼓励学生从图形规律、颜色规律以及周期规律中圈出“重复出现的一组”。

第三层次:发现隐藏规律,强化应用意识。找规律除了需要观察,更需要思考,进而发现隐藏的规律。以图4为例,经过前面两个层次的探究,学生能很快找出“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图形中木棍的个数呈现“4、3、4……”的数量规律。

第四层次:欣赏动态规律,突破惯性认知。除了静态规律,还有如四季交替、日月变换的时间规律、声音规律以及动作规律等等动态规律,让学生对规律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三、重视实践开放问题

教学不囿于课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体验知识的运用。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将“学知识”提升至“用知识”,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笔者设计了开放性的“联系生活,创造规律”的教學环节。一是问题情境开放。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律(如日月交替、四季轮换的规律,肢体活动的动作规律)进行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在画纸上创造规律(如颜色排列规律、图形变化规律)。二是解题应用开放。在同一问题情境下,让学生打开思维,鼓励、引导学生能应用不同的思考方向,分别创造出颜色不同或周期长度不同的规律(如图5)。让学生从定势应用走向开放应用;先从生活情境感知知识来源,再从课堂回到生活。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找规律”一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紧密抓住数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知识的来源,再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三重视”,即重视课堂“出入”情境、重视横纵探究问题和重视实践开放问题,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应用意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陈本煌)

猜你喜欢
规律笔者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老师,别走……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