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018-03-01 07:11闫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理论化意识形态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受此影响,理论化意识形态决定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处于理论化意识形态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种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不断整理和深入分析,将在理解意识形态内容、理解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机会和动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感性形式;理论形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58-0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已然成了“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往来而进入了更广泛的文化交往层面。在这样的宏观历史条件下,西方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日常的餐饮产品都纷至沓来,进入国内,而以这些实体产品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思潮也同时踏入了国门。当面对这些与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迥然不同的文化思潮形态时,一个紧要的任务便是如何在直面“他者”的过程中,使国人继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和坚定政治信仰,表现出中华民族应有的伟大自信,此时,传统担负这一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完成这一时代使命的不二之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意识形态性

根据学界的一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活动,既包括个体思想整合,也包括个体行动整合。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执行者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社会化,将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等传递给后者,使其在该过程中形成前者期待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并最终将这些观念上的内容转化为符合主流社会要求的社会行动。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内容,也是其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应对其它社会思潮挑战的作用机理,因为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国人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长,才能使国人在面对西方某些思潮的比较时,强化自信,坚定信仰,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最合适的传播方式。

由于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教育内容,有学者称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在本质、功能和价值上的一致性,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2]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达到社会整合,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笔者也同意上述观点,即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诚如阿尔都塞所言:“政治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整合的硬元素,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整合的软元素,后者在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整合中具有特殊功能”。[4]

二、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一种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形式

一提起意识形态,我们会反映出一整套的思想、理论、著作或是创造这些内容的思想家们,究其原因,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多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内容,哲学蕴味较重,不仅使得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理论性和思辨性,也对受教育者的思维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这种教学状况的出现,并非课程设计者及教育执行者有意为之,故作深奥,而是受到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形式——理论化意识形态的限制。因为意识形态大多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跨越了人类文明的千年历史长河,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巨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是如此,面对如何涵盖这些纷繁复杂社会对象的要求,抽象程度高、概括性强的理论化陈述便成了一种历史性的选择。这从学界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中可见一斑,所谓意识形态“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最重要的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形式”,[5]换言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存在并为人们认识和接受,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第6期闫闯: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尽管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意识形态定义中的理论形式意识形态被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传教多年,但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只包含理论形式,还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只是这种感性形式的意识形态一直处于理论化意识形态的背后,并不为人熟知,“人们通常把意识形态仅仅理解为理论形式,并由此而忽视了以感性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6]国内学者刘少杰在整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中都包含着一种不同于哲学等理论形式的上层建筑内容,这是一些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程度的感性内容,生动具体,抽象程度不高,但也客观“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一类意识形态形式,刘少杰称之为意识形态的感性形式。刘少杰曾对此详加阐释,“马克思首先明确地指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在财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整个上层建筑是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并通过传统和教育传播给個人,成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亦即包括情感、希望、幻想、信念和原则的整个意识形态,更明确地说,马克思这里论述的意识形态概念已经不是仅指哲学等理论形式了,还包括情感、希望、幻想、信念、仇怨和偏见等……它们连同哲学、政治和法律等思想理论一起构成了“整个上层建筑”(整个意识形态)”。[7]根据刘少杰整理的观点,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相对于理性意识形态,感性意识形态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生动性。[8]

既然马克思论述过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存在,为何理论化意识形态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为何感性化意识形态长期被忽略?刘少杰认为原因在于一种理论上的误解。“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确实经常指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但当他们这样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时,通常是在面对或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杜林和费尔巴哈等的哲学理论,而当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针对这些哲学理论时,他们的意识形态概念则不是限定在理论层面上,然而,后人却没有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特指和泛指的区别……进而把意识形态仅仅归结为理论形式,排除了意识形态现象中的感性意识。”[9]除去前述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还存在一个现实的本土原因,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初,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出现过把一切都意识形态化,再把意识形态政治化,进而去控制人们思想的错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违背了人类思维的规律,这样做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意识形态教条化”。[10]可以说,当年的意识形态教条化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其初衷是希望通过意识形态教条化来最大化地统一国人思想,形成集体合力来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经济,而为了便于传达和记忆,重要的手段便是将鲜活的意识形态凝练为抽象的理论形式,即将意识形态理论化,最终教条化。因此,这种理论化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与意识形态教条化的历史过程密不可分。

三、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存在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处于理论化意识形态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整理和分析,必然使得当前以理论化意识形态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新的挑战,但这些挑战中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和主要教学内容,基于此,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形成更为全面与合理的理解。为了避免可能因遗漏而造成的不完整理解,准确承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这一思想武器的社会作用,有必要沿着现有关于感性意识形态的研究路径,认真整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成果,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以此为基础丰富和充实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得到科学有效地发挥。

第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一切事物的内在特征,意识形态同样概莫能外,在当代中国则具体表现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当代意识形态精华内容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列,共同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于这些意识形态方面的历史性进展,结合意识形态感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出生动且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具体而言,意识形态包括理论形式意识形态和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两种,前者是后者的概括与升华,是后者在人类思维领域中的理论化内容,而后者是前者的存在方式和具体体现,是前者在社会领域中的感性化内容。当时代变迁不可逆转地发生时,变化和发展会首先出现在社会领域的感性化内容中,继而随着人们思维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最终引起理论层面的观念性内容相应改变,即使出现超越当下社会感性内容的超前观念或意识形态,其也是源自对当下社会感性内容的准确认知和科学预测,这实质是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现实反映。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明确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存在和意义,能够有效解释和说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始终处于与西方势力的对立和斗争之中,而随着马克思主義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胜利,西方势力也在无奈中将覆灭马克思主义的手段由武力干预转变为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近年不断抛出“淡化意识形态”等理论思潮,试图通过所谓的“淡化”方式来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我们应对此保持高度警觉。“20世纪中叶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呈现出新的态势,其主要表现是意识形态的淡化与‘西化、‘分化战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推进,其实质与目的在于消解人们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确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11]“淡化意识形态”作为一类西方理论思潮,主要包括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非意识形态化论”,究其观点都是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由于“淡化意识形态”思潮主要展开在理论化意识形态层面,直接挑战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意识形态,而在多年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基础上,我们有信心应对这种“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更要凝练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剖析‘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纠正和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中‘泛意识形态化的失误。”[12]但是,相对于“淡化意识形态”思潮这种借助理论载体的渗透方式而言,西方势力的另一种渗透方式更加隐蔽,“他们利用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体育卫生与科学技术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对社会主义进行思想渗透”,对于这种渗透方式,我们更多地是从苏东剧变的惨痛历史教训中领略了其中危害,认识到这种渗透方式是在灌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同时,达到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最终通过所谓的“新思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化。[13]对于这种全新意识形态渗透方式的作用机制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结合意识形态感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出有效的分析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理论层面上的科学认知及实践层面上的有效对策。

根据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内容来解释,输入自西方的“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体育卫生与科学技术”实质向国人传播着西方社会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含着大量直接支配西方社会成员行动的感性层面道德伦理、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本质上属于一种西方社会中的感性意识形态。[14]只是因为这些“输入物”贴近日常生活,而且没有进行过理论概括,所以不易发现其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属性,最终可能使我们放松警惕而被其蒙蔽。但当我们正确认识这一类“输入物”的意识形态属性后,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感性化意识形态内容,用包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体育卫生与科学技术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引导国人保持立场,坚定信仰,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和强调感性化意识形态,是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内容。

第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理解。由于长期将理论化意识形态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使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以理论化意识形态教学为主,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其中内容大多为理论化意识形态,抽象、概括,不易理解,加之以理论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包括教学效果提升在内的诸多瓶颈问题。如何调整教育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重视和强调意识形态感性内容将对前述问题的破解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和理论化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表现形式和抽象程度上的差别,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讲授方式出现了与以往极大的不同。具体而言,由于感性形式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感性存在方式,抽象程度不高,属于意识形态的初级形式,适合在思维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阶段教学,又由于其形式具体生动,贴近生活,适合使用影视、文学作品,英雄事迹等感性素材进行生动教学,使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而理论化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理性存在形式,抽象程度高,信息量大,属于意识形态的高级形式,适合在思维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阶段教学,教学方式也相应地以传教、辨析、讨论方式为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

四、结语

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存在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并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但囿于笔者能力仅论述如此,而对于这些已论述的和未论及的内容,学界在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之外,还应保持一种开放的眼光和态度,因为它们的背后可能存在着新的机会,一些因忽略内容的重拾和注入而带来的新机会。因为在当今时代,“视觉文化大规模地扩展并迅速取代文字文化统治地位的新形势下,改变仅从理论形式或概念体系把握意识形态的做法,在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关注那些由影视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开来的感性意识形态,已经成为鉴别意识形态研究是否跟上时代变迁的一个尺度”,[15]换句话说,由于感性形式意识形态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性形式意识形态是推动整个意识形态内容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强调和重视感性形式意识内容,既是对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也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和资源。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2]刘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J].求实,2010(11):204.

[3]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6.

[4]陈炳辉.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J].厦门大学学报,1994(4):87.

[5]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71.

[6][7][9][14][15]刘少杰.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0(5):14,15,15,19,19.

[8]庞达.马克思主义感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47.

[10]朱曉慧.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7(3):31.

[11]侯惠勤,等.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5.

[12]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136.

[13]于洪军,潘云涛.冲突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与非意识形态教育的统一[J].前沿,2008(4):108.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