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三个着力点

2018-03-01 07:11杨志刚费聿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着力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杨志刚 费聿辉

摘要: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有三个着力点,其一是体现“独立性”,即承担“三个统一”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独立设置;其二是“重视度”,即通过“领导上讲台”等具体形式充分表现对思政课的认知认同认可;其三是“规范化”,即思政课教学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规范化的运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着力点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93-03

陈宝生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灵魂,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質特征,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建设年,以“思路攻坚、师资攻坚、教材攻坚、教法攻坚和机制攻坚”五大举措来着力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总体框架和宏观战略安排,落实到具体工作应把握三个着力点,即思政课教研机构的独立性、思政课建设主体的重视度和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独立性是核心标准,重视度是基本保障,规范化是必然要求。按照三个着力点“按图索骥”开展具体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独立性——保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明确把“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组织机构”作为20条意见之一,“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机构的“独立性”是其突出强调的要点,是具有核心意义的标准之一。那么为何将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单独设置,其独立性的依据是什么呢?综合近十年党和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文件和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笔者认为,机构单独设置原因有五,其一是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必须以设立独立机构为举措;其二,构建思政课条件保障体系必须以设立独立机构来协调以形成工作合力;其三,思政课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须以独立设置的机构作为平台;其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有独立设置的机构作为依托;其五,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归属并统一管理。

既然单独设立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独立的机构必然有其相对独立的定位和职责,在《意见》中规定的主要职责有两条,其一,统一管理“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政”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其二,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用三个“统一”来表述,即:“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教社科〔2017〕1号)中依然延续了“三个统一”的表述。

第6期杨志刚等:刍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三个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中,在7项A*核心指标中就有5项强调独立二级机构的设置问题,其一,思政课教研机构必须是独立设置的,即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政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其二,思政课教研机构的领导班子是独立的,即配齐二级机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政课教学,不得兼任其他二级院(系)的主要负责人;其三,思政课教研机构除正常的运转经费之外还有单独的专项经费;其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是独立设置的,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设在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首要任务是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服务;其五,思政课教研机构独立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科专业,即: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本科专业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不办其他本科专业。专业的独立承办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脉相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独立的思政课二级机构、独立的领导班子、独立的专项经费、独立的学科点建设以及独立的本科专业承办来看,可以说没有思政课教研机构的独立,就很难支撑整个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没有思政课教研机构的独立,就很难协调统筹管理思政课教师队伍;没有思政课教研机构的独立,就很难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把“独立性”作为思政课质量建设年的核心标准,既是《标准》的核心要义,也是贯彻落实《标准》首要明确的问题,“独立性”是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保证,更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托。

二、重视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和重视,是难以提出有效举措促进其发展。重视是以认识为前提,以认同为根据,达到重视的阶段需经历“认识——认同——重视”的过程。没有深入的认识,就不能达成基本的认同,就没有足够的重视。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量,即:党和国家层面、高校层面以及思政课教师个人层面。没有思政课建设主体对思政课建设的深入认识,就难能达成思政课建设极其重要的认同,就不能形成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所以,“重视度”是衡量思政课建设主体对思政课建设指标的重视程度。

从党和国家层面来考量。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开始,中宣部和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15〕4号);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党[2015]31号);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几乎每个文件都把思政课教学质量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

从高校层面来考量。教育部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应当且必须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落实到《标准》中,有一项A*核心指标要求:“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每学年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开现场办公会至少1次,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讲授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到堂听课2次以上。”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首先体现在校领导对思政课的重视。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学校“一把手”必须重视思政课建设的职责。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领导干部上讲台,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其言外之意就是高校领导干部除了管理者的身份外,还有一个思政课教员的身份,要上讲台,开课程,集体备课;要认知思政课、认同思政课和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从思政课教师个人层面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用“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1]来强调“知行统一”的内在关联性和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必须对自己职业的重要功能和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要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的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职业。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整体思政课教师队伍而言,“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是国家的现实需求。思政课教师拥有这样神圣的使命,这样高尚的职责,这样伟大的任务,就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去肩负起党和国家的重托。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就是要靠这支队伍的潜心向道,默默奉献。

三、规范化——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建设的“规范”是关于“标准”的问题,思政课建设“规范化”是把标准落到实处的问题,思政课质量提升是“标准”落实后的结果问题。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在《标准》中,突出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五门思政课的课程规范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范化。落实《标准》,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是必然要求,而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思政课教学,所以思政课教学规范化就是能否落实《标准》的核心问题。“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评价教学要素是否完备,教学过程是否完整,即是否按照教学方案确立的具体规定和客观要求去配置教学要素,落实教学环节,这也就是要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规范的问题。”[2]《标准》有一项A*核心指标要求,即落实课程和学分及对应的课堂教学学时,无挪用或减少课时的情况。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规范化亦是《标准》强调的重点,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上新台阶,必须把规范性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3]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以来,学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二者互动互促的基础上,更应该倡导规范化建设。

思政课教学的过程规范,就是着重考量其教学阶段、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是否得到全面实施,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反馈阶段。在准备阶段中高校必须制定思政课总体培养方案(包括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案,落实课程、课时、学分,制定教學大纲,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组织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等等。落实高校本研思政课课程是过程规范的首要环节,落实学分是过程规范化得直接体现。学分对应的是学时,尽管每个高校每个学分所指代的学时量各不相同,但能否把学分落实到位是思政课教学规范化指标的一项重要判断。在实施阶段,主要体现在课堂的讲授、解疑释惑、课程作业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此外,过程规范还体现为教学评估评价反馈阶段的规范化运作,包括命题、考试、阅卷、分析、归档等多个环节。

除了思政课教学的过程规范外,还要有思政课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化的目的是“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在教学要素的学生规范化层面,《标准》提出两项要求,其一是课堂规模问题,即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其二是教学时间问题,即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要素的教材规范化层面,《标准》提出两项要求,其一是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二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要素的教学目标规范化层面,用三个“事关”来概括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即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教学要素的教学方法规范化层面,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同时要“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现代性发展”[4]。在教学要素的教学条件规范化层面,要求“配备办公用房和教学设备、基本图书资料、国内外主要社科期刊、声像资料、教学课件以及办公设备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4).

[2]王兴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质量评估标准务实全书(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93.

[3]王员,奥琴.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56.

[4]杨威,李春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之现代性探析:借鉴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93.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着力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