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问题解决的起点

2018-03-05 17:58田小勤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数学化阅读理解信息

田小勤

【摘 要】“解决问题”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具体而言,可以从信息基本意义的把握、信息的数学化加工、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信息的联想与推断及信息理解的外显表征等方面来探讨“阅读理解”的视角与内涵,并将此作为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抓手之一。

【关键词】阅读理解;信息;数学化;筛选与提取;外显表征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基”“四能”成为总目标的主体。相应地,人教版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也进行了重新编写与设计,明确强调对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经历,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一、二年级则用“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等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示)三个板块,为一线教师教学“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众多的“贴标签”现象,机械刻板的、形式化的经历过程,表现为“阅读理解”简单化、“分析解答”统一化、“回顾反思”随意化的情形。基于如此现状,笔者仅从“阅读与理解”这一板块,提出阅读理解的视角与内涵,让“阅读与理解”真正助力问题的解决。

一、信息基本意义的把握

把握信息的基本意义,即整体理解题目讲一件什么事情(生活情境),了解有哪些已知的条件,明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任务:(1)学生齐读、默读或个别读,理解疑难字词。如一年级上册“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如图1)学生对“之间”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排队示范加以解释。(2)明确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或画线的方法进行标注,也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标出关键词句。(3)学生从读题到说题,就是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题目的整体意思。对于低年级学生,给予具体的提示:先说题目讲了什么事情,然后再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不完全照读题目,用自己的话把题目意思说得简单点,甚至用换一种说法表达条件与问题的含义。

二、信息的数学化加工

信息的数学化加工,即从生活情境的描述抽象到数学理解,要以数学概念为基础,分析把握生活情境的实质,实现两者的有效连接,把现实生活问题初步加工为一个数学问题。如三年级上册“怎样拼,使长方形周长最短”,教学中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学校组织‘童眼看世界绘画展评活动,每一幅绘画作品,边长都是2分米,有12幅作品评为优秀。如果把12幅作品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在大长方形的一圈都围上花边,怎样拼花边会最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能根据“每一幅绘画作品,边长都是2分米”,知道绘画作品的形状是正方形;知道“围花边的长度”就是求周长的问题。最后,形成一个数学问题“12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最短是多少?”数学化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从“事理”走到了“数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

三、信息的筛选与提取

信息的筛选与提取,即面对一个信息真实、冗杂的问题,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的信息有哪些,这些信息与问题之间有无关联,删除无关信息。要求学生从较多的信息里识别多余条件,捕捉必要条件。

传统的“应用题”,给出的信息大多比较封闭、单一,没有多余条件,也没有信息缺失,用上所有信息就能解决问题。而现在,特别倡导基于生活情境的真实问题,则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有关信息进行对应与分类,需要学生洞察信息与待解决问题的关系,实现粗略的辨别与筛选。

(一)隐含信息的提取

信息呈现可以有多种途径,如对话、媒体、标牌、广告等;同时,信息呈现又会有多种方式,如文字、表格、图画等。因为是真实情境,信息还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需要学生重新整理,自主提取。如二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学生作业如下:

这个问题的信息要从题干、对话、火车图片中提取,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从上面学生作业可以发现,理解“组装一列有6节车厢的小火车”,学生有歧义。有的把车头算作一节车厢(如图①),有的仅仅理解组装6节车厢(如图②)。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个信息(如图③),也有部分学生看到图中只画出3个轮子,没有根据生活经验想到一节车厢需要6个车轮(如图④),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没有正确提取隐含信息而导致的。

(二)有效信息的筛选

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必然会有多余信息的干扰,首先要删除一些明显的无关信息。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归一问题”,教师创设“共享单车骑行”的情境,呈现左图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骑行5千米需要多少时间”。学生首先解读各个信息,理解每一个数量表示的意义,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就可以找出多余信息,如关于骑行的费用、消耗的卡路里等。当然,要确定哪些信息是有效的,还需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数量关系进行选择。

我们的一些学生还习惯于封闭问题的解决,认为每一个问题必须要用上所有的信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促进学生形成筛选整合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冬冬花了多少钱?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信息是( )。

A.15元,5塊,3元,2支 B.15元,3元,2支

C.15元,3元 D.3元]

对于上述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经历信息的分类与整理,如下:

学生就很容易发现“求冬冬花的钱与买了5块橡皮、2支彩笔”无关,问题就简化为:丁丁花15元,冬冬比丁丁多3元,冬冬花了多少元?无疑,这个过程为后面的“分析与解答”铺平了道路。

四、信息的联想与推断

信息的联想与推断,即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一步理解、挖掘和联想,生成新的信息。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学生通读问题后,教师提问“知道了什么?”一般会回答“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几只?兔几只?”条件与问题似乎都已经全面,但还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8个头表示鸡和兔一共有8只;26只脚表示鸡脚只数加上兔脚一共是26只”。又如“工程问题”,知道了“一队单独修路需要12天完成”,从这个条件还可以知道一队一天修的路占整条道路的[112]。

另外,在阅读理解时,还要根据题意整体把握大致的结果。如五年级上册的“喝牛奶”,题意是“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了半杯,加满水,又喝了半杯,求一共喝了多少牛奶”。通过阅读理解就可以知道,一共喝的牛奶比半杯多,但比一杯少,这个大致估计的结果可用来评估答案的合理性。同样,教学“工程问题”,已经知道一队单独修12天完成,二队18天完成,求两队合作需要的天数。根据生活经验可知,两队合修的天数一定会少于12天,这样,当学生列式(12+18)÷2=15(天)时,从结果上就可以判断不正确了。

信息联想生成的新信息,可能是有效信息,也可能无益于当下这个问题的解决。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养成信息联想的意识,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解决。

四、信息理解的外显表达

信息理解的外显表达,即让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把对问题、信息的理解清晰地表征出来。如果学生仅仅通读一遍题目,得到的是扁平化的题意,在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具有逻辑结构的整体。如果请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自己的理解,把头脑中内隐的理解外显化,可以促进对题意的深入理解。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页“时、分、秒”“做一做”,当学生都自认看懂问题后,教师提出要求: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或图画表示你读懂的信息。下面是学生的作品及分析:

信息理解外显化的表征方式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表格式整理,也可以是画示意图。一方面可以清晰呈现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便于分析探索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画复杂的图示积累经验。

深度经历“阅读与理解”,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提高筛选整合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丰富数学表征的方式,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实的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的问题要努力改变叙述文字化、信息标准化的倾向,以图文融合、多形式呈现,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深度理解,整体把握,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真正助力问题的解决。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31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化阅读理解信息
订阅信息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数学化”实施策略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