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的溯源与竞赛规则研究

2018-03-07 10:49刘贝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裁判长黔北起点

□刘贝(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1、独竹漂运动的历史溯源

1.1、独竹漂运动的起源

独竹漂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 “水运皇木”。“水运皇木”是指“皇木”运送的一种途径,即通过水路运送“皇木”。“皇木”则是指皇宫、皇陵、王府等中央政府的建筑用木,主要包括楠木、杉木等名贵木材,有时也称为“官木”或“贡木”,“皇木”的获得主要通过朝廷派遣大臣到各地“采办”的方式来实现。明清时期,“皇木”的采办范围开始扩展至贵州地域,此后,皇木采办一直在贵州延续了500多年。砍伐后的“皇木”主要有两个向外运输的过程:一个是从采伐地运到小溪处的拽运过程,当时叫“点水”;另一个是从小溪“运到川楚大河”的泄运过程。从小溪“运到川楚大河”的过程主要通过“巨浸漂流”的水运方式来实现,在每年汛期,赤水河、乌江和綦江的河道都涨满了水,此时正是通过水路向外运送 “皇木”的好时候。由于“皇木”非常珍贵,且属朝廷专用,于是每棵“皇木”都被委派一人或多人向外运送。

此后,“立于独木之上漂行”的技艺被更多的人掌握,并被贵州黔北地区的各族人民世代传演下来。经过多年发展,这个原本由运木人在“水运皇木”过程中创造的劳动技艺逐渐演变成黔北人民的一种水上娱乐活动,并在岁时节日中开展。后来,人们为这项运动技艺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独木漂”。当楠竹在百年前开始广布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的两岸丘陵山地时,人们发现用竹材尤其是用楠竹作漂体更好,因为竹材浮力更大,也更易于掌控。于是,“独木漂”逐渐演变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独竹漂”。

1.2、独竹漂运动的发展

(1)民间发展,自然传承。

独竹漂起源于贵州黔北地区,并在此地域的民间代代相传,呈现出狭小区域内零散发展的特征。独竹漂的传承发展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民间传统节庆中的一种娱乐活动进行传演,每年端午涨水时,贵州习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农民就会自发地成群结对,在河里进行独竹漂比赛;二是人们将其作为一种水上出行方式进行发展。贵州是“地无三里平”的山区,过去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河运经济较为发达。穷苦的人们外出时,便在赤水河沿岸的竹林里随手砍下一棵楠竹,沿河溪水流漂行至目的地。有时竹子还能被卖掉来补贴家用,因此也更加刺激了人们把楠竹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有的甚至做起漂运竹材的生意来营生。

(2)惨遭禁止,几乎绝传。

建国初期,贵州黔北地区的一些县市曾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解放台湾”的号召,在赤水河上举行了“解放台湾”的独竹漂表演。为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当地连续几年举行系列水上活动,其中就包括精彩的独竹漂表演。独竹漂运动也曾一度在黔北地区引起人们的兴趣,许多人加入到独竹漂运动的行列,使独竹漂运动的发展产生一个小高潮。然而,出于对举办大型水上活动安全的考虑,一些县市于1977年禁止了包括 “独竹漂”在内的一系列水上活动。自1976年之后,独竹漂运动便逐渐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经济的发展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使独竹漂从生产劳动中完全脱离出来,失去了原有的生长根基,这使原本就遭禁止的独竹漂运动雪上加霜,使其几乎绝传。到1998年,独竹漂运动开展的范围已缩小到黔北地区的个别县市。据估算,当时整个黔北地区仅有二三十人掌握独竹漂技术,能够登上独竹实现漂行。

(3)逐渐恢复,喜获新生。

1998年,贵州省有关部门无意中发现了独竹漂这个尘封已久的民间体育运动,并将其确定为贵州代表团参加第6届全国民运会的表演项目。翌年,经过精心编排和准备后的独竹漂运动队不负众望,一举夺得第6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一等奖,独竹漂运动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中央1台、中央3台、中央7台、浙江卫视、贵州卫视、湖南卫视、贵州民族报、遵义晚报以及新华网等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向世人介绍了独竹漂,为独竹漂运动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2005年,贵州省在申办2011年第9届全国民运会的意见中提出:“水上竞赛项目除巩固龙舟项目的优势外,将表演项目独竹漂改为竞赛项目,并将其列为水上竞赛项目重点发展,争取推向全国民运会。”为加强独竹漂后备人才的培养,2009年4月,贵州省遵义市举办了“独竹漂”教练员培训班。同年7月,贵州省麻江县举办了“2009年全国龙舟暨独竹漂邀请赛”,并在比赛前期举办了独竹漂裁判员培训班。此次邀请赛的圆满成功,不仅为独竹漂运动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独竹漂竞赛执法人才。

2、独竹漂场地

2.1、独竹漂的定义

独竹漂是一项由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单棵竹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划竿划水使其前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运动项目。

2.2、独竹漂的比赛水域设施及器材

(1)水域与航道。

为保证比赛的公正、公平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起点线与终点线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航道水域必须清洁,无杂物无任何影响比赛的因素。

(2)航道宽不少于8m,各航道宽度相同。

在比赛过程当中,一方面为防止各航道运动员相互影响,影响正常的比赛的顺利进行,所以设置八米的赛道。另一方面滑竿为4.5m为了是比赛顺利进行,不至于队员受到伤害,设置为8m长度。

(3)根据参赛队数和水域条件。

设3-6条航道。航道编号按终点裁判台的位置,以近侧为1道,远侧为末道。

(4)航道水域。

最浅处水深应不少于2.5m,不得有漂浮物和水下障碍物。航道一侧应设不少于10m宽的水域作交通附航道。在起、终点线后各设不少于30m的准备区域和缓冲区域。

2.3、场地标志物设置

(1)航道线应设置。

航道线设置浮标,浮标的颜色为黄色和红色。浮标为圆形,直径0.35m。黄色浮标自起点至距终点30m间安置,间距10m;距终点20m范围安置红色浮标,间距4m。起点线和终点线两端的延长线上(6m以外)必须设置标志杆,直径2cm,高3m。

(2)起点、终点设置。

处应标明每一航道的编号,编号牌安置在起、终点线向外延伸线上,条件许可时悬挂于离水面不少于3m高的空中。

(3)检录登竹漂处检录登竹漂处设置在起点附近的岸边,登竹漂处应方便运动员登竹漂。

(4)起点发令台起点发令台设置在起点延长线上的岸边或水面,距最近的航道线6-10m。

2.4、器材

(1)竹漂。

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由3节长度2.5m的漂体连接而成,总长度 7.5m(±0.05m),直径 0.16m(±0.005),总重量 30(±1)公斤。采用天然竹材制作,规格与复合材料竹漂相仿。

(2)划竿。

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由2节长度2.25m的竿体连接而成,总长度 4.5m(±0.005m),直径 0.04m(±0.005m),重量 3.5(±0.5)kg。采用天然竹材制作,规格与复合材料划竿相仿。

2.5、裁判组器材以及裁判设置

根据独竹漂项目的特点裁判器材需要钢尺二把 (10m)、发令枪、子弹、秒表若干、红白旗子用于途中裁判示意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犯规示意红旗表示犯规,对讲机若干用于协调比赛,纸、笔、夹板若干用于记录运动员在比赛当中的犯规。

起点裁判负责指挥独竹漂在起点排列,取齐后及时通知起点裁判长。途中裁判组设途中裁判长1人,途中裁判员2-3人;途中裁判长负责领导和分配途中裁判员工作。在比赛中对有犯规行为的运动员给予警告无效时,有权取消其比赛资格,并令其退出比赛,同时将犯规情况填写在检查报告单上送交总裁判长。途中裁判组在比赛前检查赛道内有无障碍物;比赛中观察运动员是否有逾越赛道或其他犯规行为,并给予警告。计时裁判组设计时裁判长1人,适当数量的计时员(不低于航道数)。计时裁判长负责领导和分配计时员工作。赛前检查秒表是否准确。每组比赛完毕,收集各赛道的成绩记录卡,必要时核实查看计时员的秒表,未经计时裁判长允许,计时裁判员不得回表,并与终点裁判长核对名次。计时员准确计取每组运动员到达终点的成绩并填写成绩记录卡。采用人工计时秒表时,成绩应判读到1秒,记录到1/10秒。采用电子记时装置时,成绩应判读到1秒,记录到1秒。终点裁判组设终点裁判长1人,适当数量的裁判员(不低于航道数);终点摄像。

3、独竹漂项目设置

3.1、直道竞速

设男、女 60米、100米、250米。

3.2、项目类型

竞赛可根据举办条件设接力赛、横渡赛、顺溜赛、环绕赛和表演赛等,比赛具体的距离和办法由主办方自行确定。

4、检录、出发

4.1、检录

运动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检录处检录。运动员检录后,按安排在登竹漂出等候参赛。运动员登竹漂后应按裁判员的安排划到起点附近准备出发。

4.2、出发

赛前三分钟,运动员将竹漂划到起点准备比赛。出发前一分钟,运动员应服从取齐员的指挥配合取齐,发令员发出预备空灵是运动员保持稳定,发令员发令后方可滑动。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通过对独竹漂的溯源,与竞赛规则进行研究,使得独竹漂运动这个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使得独竹漂运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兴趣。同时对于民俗体育的发展,独竹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更是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肯定,通过独竹漂规则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独竹漂,喜爱独竹漂。使得独竹漂更好的发展。

5.2、建议

对于独竹漂规则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途中裁判员的执裁人为因素比较大,对于比赛无公平可言。第二比赛场地的可控性因素太多。第三比赛用具最好是主办方统一提供,这样才能达到公正公平。第四可以借鉴游泳永道的分割线作为分界线,对水域波浪的控制以及游泳的电子计时。

猜你喜欢
裁判长黔北起点
“吹牛运动会”
保铮:雷达界的“裁判长”
保铮:雷达“裁判长”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我的“新”起点
黔北乡间——寻觅时光的味道
黔北煤田官田坝向斜煤层气赋存及潜力分析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