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03-07 18:33霍小雪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材整合变式训练教学相长

霍小雪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整合教材,创设情境,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乐问。追问设计,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创新;动手操作;教材整合;变式训练;教学相长

2011版新课标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家P.R.halmos也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质疑,是创新,更是创造,它体现在我们数学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下面重点以人教版“二次函数”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下课题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一些想法、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提问

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的,也可以是数学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恰到好处地解决新问题而设置的情境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1.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看似平淡却隐含着数学道理,我们做老师的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有兴趣来积极主动地观察周围的世界,这些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直观的、不那么严密的体验是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不竭源泉。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概念时,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篮球在空中飞行的路线,本地为数不少的拱桥图片,节假日常见的喷泉图片……你能想到它与数学有什么关系吗?它与函数有关系吗?学生从图象上判断是函数关系后,追问:是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吗?从而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索阶段: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函数?在不断的提问、质疑、解疑中完成学习任务。

2.数学应用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到了九年级,数学知识和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有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是纯数学的,运用得当一样精彩。例如,二次函数概念的教学,课本呈现的是上一章的几个实际应用题目,涉及面积计算、单循环比赛、增长率问题……学生很快从熟悉的题目中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学习基础,因此,老师可以直接追问:式子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学生答:不是。进而从解析式的特征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二次函数,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能会从解析式、图象、列表等不同角度去举例,教师要给予及时反馈和点评)概念的学习效果很好。

(1)教学相长,使学生敢问。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肯定和引导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2)结论开放,使学生会问。例如:结合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图中显示,抛物线开口向下,与横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分别为-1和3,顶点的纵坐标为4),请你为同伴设计几个问题。学生给出的问题由易到难,许许多多。例如:①写出方程ax2+bx+c=0的根。②写出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③写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④若方程ax2+bx+c=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等等。

(3)预设病题,使学生想问。呈现一个学生没有解出的问题,或者是题设、结论部分有毛病的题目,引发学生的提问、质疑,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例如: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20元,调查表明,在某段时间内若以每件x元(26≤x≤30)出售,可卖出(600-20x)件,要使利润最大,则每件售价应定为多少元?同学小张的答案是30元,小王的答案是25元,组长认为这两个答案都有问题,你觉得呢?

(4)一题多解,使学生乐问。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函数y与自变量x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则:①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

②当y<5时,x的取值范围是 。

③在此抛物线上有两点A(3,y1),B(4.5,y2),试比较y1和y2的大小。学生有计算解析式的,有利用二次函数对称性解题的,有利用图象解题的。在思维的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事实证明,老师在很多时候都会低估学生。只要我们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只要我们坚持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权利,赏识学生提出的哪怕是不太完美的问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学生也才有进一步发问的动力,各种奇思异想就会源源不断。

二、挖掘例题,引發提问

1.追问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九年级上册课本51页探究3。这种探究课最好不要安排学生预习,我们把素材直接提供给学生。图中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拱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无法求解?师问:该怎么办?生:加辅助线。师追问:我们该怎么加辅助线?(已知的点与所求的点都在抛物线上)生:求出抛物线。

师追问:怎么求抛物线?

生:找已知点的坐标。师问:题中有已知点的坐标吗?生:没有。师再追问:怎么确定已知点的坐标?生:建立坐标系。师:该怎样建立坐标系?学生会凭直觉建立一个自己熟悉的坐标系。

方法1:以抛物线的顶点为原点,以对称轴为y轴建立坐标系。

方法2:以拱桥与水面的左端点为原点,以水面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

方法3:以拱桥与水面的右端点为原点,以水面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

方法4:以对称轴为y轴,以水面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坐标系。

师追问:哪一种方法较为简单?

生:方法1。师追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以水面下降1米后的水面所在直线为x轴,以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建立坐标系。再追问:还有吗?生:按照上面学生的思路,就有无数种方法。

学生质疑,解疑,大胆思考,小心求证,于无形中体会了数学建模的乐趣和意义。

2.变式训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课本49页探究1:用总长为60米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是多少时,矩形场地面积S最大?

变式1:用一段长为6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墙长32m,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变式2:把墙长改为18米。

变式3:如果在平行墙的一边上开个小门(门的材料不是篱笆),门宽1米,其他条件不变,又该如何求解?

你能在此基础上也给同学们出个題目吗?

变式4:在垂直墙的一边上开个1米的小门(门的材料不是篱笆),其他条件不变。

变式5:垂直墙的一边有三道篱笆墙,把菜园分成两部分,分别种植两种蔬菜,中间的墙上开一个1米的小门(门的材料不是篱笆),在平行墙的一边上开个小门(门的材料不是篱笆),门宽1米,其他条件不变,又该如何求解?

变式6:此矩形的面积能是200m2吗?若能,请求出此矩形的长、宽各是多少?……一节课虽然就一个问题,但学生有思考,有猜想,有争执,有问题,有解答,不仅体会了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更是使自己所学在数学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三、整合教材,引发提问

二次函数第二单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上面可以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联系密切,例如,已知二次函数y=-x2+4x的值为3,求自变量x的值,可以看作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3(即x2-4x+3=0),反过来,解方程x2-4x+3=0又可以看作已知二次函数y=x2-4x+3的值为0,求自变量x的值。

因为数形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在此我整合了它和例题,引导学生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4x+3=0的解,深刻体会方程与函数间的关系。说出你的方法环节里绝大部分学生能答出课本上的那一种。即:画出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观察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可。师追问: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先画出二次函数y=x2-4x的图象,观察函数值为-3时对应的点的横坐标。这时候再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生:先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4x+3的图象,观察两个图象的交点坐标。还有方法吗?生自然会想到:画出二次函数y=x2+3和y=-4x的图象,观察两个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就得到方程x2-4x+3=0的解。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敢想的地方,有问题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惊喜。

四、动手操作,引发提问

波利亚指出,“学东西的最好方式是发现它。”“亲自发现能够在你脑海里留下一条小路,今后一旦需要,你便可以再次利用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画图和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解析式下图象的特征和性质。例如,让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问:你发现了什么?(不给学生具体指明问题,以求给学生最大自由发现的空间。)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 x2,y=-2x2和函数y=x2,y= x2,y=2x2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自己的同学出一道题吗?比比谁的发现多,谁总结的更深刻。学生经历了列表、描点和连线的过程,从每一步的具体操作中去体会,去感知函数的性质:对称性,对称轴,开口方向,开口的大小,二次项系数对函数性质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会一点一点地被学生亲自发现,比课本上丰富条理得多。等到研究y=ax2+k,y=a(x-h)2+k的性质时,学生基本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去解决,老师只需要在学生困惑的地方给予点拨即可。这样学习的结果,学生会归纳,会对比,会熟练地画二次函数的简易图,为实际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多媒体演示方便快捷,但需要学生动手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去思考,去总结。实践操作是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之一。本章的两个数学活动更是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践、验证,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二次函数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应用。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作为老师,尽量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亲自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你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高,学习方法也越来越灵活有效。

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遵循观察、猜想,操作、实验,推理、验证的程序,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如下:①教师采用“问题化方式”进行备课。②设计“问题化”学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③设计互动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从而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④设计开放性的作业,精选条件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⑤设计综合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培养问题意识。

每一章节,每一单元的教学,只要我们的老师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只要我们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多用心去经营每一个课时的教学,你就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教学相长,什么叫青出于蓝。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不是问题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他们的思维在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高超。

参考文献:

[1]纪尧兵.如何在数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学与管理,2007.

[2]甘华鸣.创新的策略[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3]王泉生.论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研(数学),2005.

[4]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6.

[5]林仙.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红河学院学报,2006.

注:本文系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2016年度课题《主题式推进城乡联盟校数学教师素养提升有效策略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16-HJYY-070。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教材整合变式训练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关于病理实验教学的一点体会
有效进行教材开发整合,提升语文教师课程能力
知难行易和机智处理高中政治教学中“难上的课”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变式训练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