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阅读教学误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2018-03-07 19:06范果仙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教学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阻碍了教师对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探索。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课内阅读的引导及课外阅读的拓展,使二者有效结合,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阅读兴趣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析课文,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其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应付考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想后者才是我们要实现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至关重要。而我们用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却进入了一个误区。

我们来看这样一堂课,讲的是初中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泥土》,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一,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第二,作者是用什么手段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第三,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回答。

我们且不说这几个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先观察一下学生的反应。几分钟过去了,除了有极少数学生举手回答了文章中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以及运用的描写人物手法这两个简单的问题之外,大多数同学都无动于衷。老师一再启发,却再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于是老师换了一种方式又提问:“同学们,谁有问题能提出来?”这样,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老师,我要问的是,在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老师,我想问,小亮的妈妈为什么只带一包糖给小亮?”

“你喜欢某个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当小亮的妈妈把裹得紧紧的,还带着体温的奶糖辗转几个小时交到小亮手里都沒有融化,放在雪堆下,第二天居然融化了,春夜的温度能超过体温吗?这该如何理解?”

……

虽然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还很稚嫩,但有的问题却提得很有深度。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只要他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用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去读课文的,他不是为了应付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去读。学生能有自己的思考是值得我们去珍视的。我们不要规避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要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就势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读课文,这样设计教学是不是合理,这样教学阅读课,是不是走入了一种误区?我们往往认为预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这样的阅读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提高阅读效率。这样做真能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文本中艺术世界的美妙吗?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阅读活动都是从“读”开始的,而不是从“问”开始的。只有首先读进去才能问出来。这是阅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人们平常的读书看报也是拿起来先读,然后再想读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什么地方没有懂。所以,我们不要辛辛苦苦去做违背阅读规律的事情,不要太过注重“教”学生如何阅读,用老师设计好的线路和目标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一、找准突破口,培养阅读兴趣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要进入文本的艺术世界,正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中,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真正的入乎其中,就是置身于这个想象的世界,而要进入这个世界,就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例如,我在教学《雷雨》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或看法,针对这些问题共同讨论,老师适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然后老师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鲁侍萍曾经为周朴园生过儿子,多年以后到周家做佣人,为什么还称周朴园为“老爷”?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不仅深入挖掘了鲁侍萍和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还懂得了作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真善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心灵得到了净化。正所谓“出乎其外”。所以,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个性化的解答,抑或教师广泛而认真的阅读涉猎,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突破口。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带着自己可贵的问题去认真阅读,用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解答自己个性化的问题。渐渐地解决疑问,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加深情感体验,获得阅读的快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正如孔子的“读书五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三、调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我们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阶段性等特点,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会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会让自信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也会让学困生更加自卑。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心地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好奇心。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予以鼓励,要因材施教,让他们在阅读兴趣的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宽。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课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象。学生读了“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一句,有的人会问:“作者是不是整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就是游山玩水了?我想了解一下古代被贬之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被贬之后的心情,他们到底想什么?”有的同学读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提出了:“这时作者的思想到底达到了什么境界?”还有些同学说:“我想触摸古人的心灵,听一听他们心跳的节拍”……让学生再读课文,寻找古人的心路历程,他们的阅读兴趣再一次被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一次被调动,整堂课进入了阅读的高潮。

四、认真组织讨论

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慎重地做好处理。对于那些提出较简单的问题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除了给学生鼓励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样做不仅是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的肯定,也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对美妙的艺术世界的深切体会,是增长智慧和才干的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在月光下散步却会有在水里的感觉?”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叫“意境组”“心境组”“想象组”“拓展组”。学生自愿选组。“意境组”讨论发言:“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心境组”的讨论结果:“作者用十八个字,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更妙的是把月光当做水来写,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天晚上的月光是那样的清澈皎洁,就如同作者的心境那样的光明磊落。”“想象组”的结果:“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如同仙境一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心境的调适,也传达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应保持什么心态。“拓展组”: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批评、落榜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自己给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版的应对挫折的心理课。直到下课铃响,学生的阅读讨论还意犹未尽。

五、开拓课外阅读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外阅读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想使学生真正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拓展课外阅读空间。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阅读作品,要让学生阅读那些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都能经得起推敲,不论时间怎样推移,其始终能够站在思想的前列,给人们提供思想指导的优秀作品。所选的作品要以“具有工具性,能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人文性,能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为宗旨。其次,我们还要阶段性地开展读书研讨会、读书报告交流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思考、心得体会、疑問等拿出来交流。在唇枪舌剑的交流中、在心灵火花的碰撞中,他们的思想境界提升了,智慧的火光点亮了,阅读的兴趣更高了,个性也发展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探索的道路曲折而艰辛。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习惯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用这样的模式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而且学生也习惯了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早已形成了定势,认为语文课就应该这样去上。以老师的想法甚至是教参书的说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通过充分利用课内阅读,找准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认真筛选课外读物,拓展课外阅读空间,扩大知识视野。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需要我们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范果仙,女,1968年3月17日生,本科学历,就职于寿阳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教学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