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2018-03-07 20:24张春林
新课程·中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张春林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影响着他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内化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过去过于重视分析文本、积累文学常识等教学方式,体现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尊重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解读,以课外阅读拓宽教学内容与范围,以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来展开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在“应试教育”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为如何提升小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的解题能力,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关注阅读理解题目解题技巧的渗透。每当小学生拿到一个阅读任务,他们便会下意识地从文本的结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等进行思考,很少会从欣赏的角度来对文本本身进行审美鉴赏。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行为让小学生逐渐丧失了阅读兴趣,也就大大阻碍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下面,笔者从加强师生互动、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阅读范围三个层面讨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一、加强师生互动

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人们提出教学过程本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思维特征,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而阅读教学本便是教师、小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互动交流也就成为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在《秋天》一课中,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与小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在课堂伊始,笔者便展示了几组秋天的景色,有金黄的落叶铺成了一条金黄色的道路、人们在秋季取得丰收的果实等,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都感到十分开心。于是,笔者便让小学生自己说一说他们为何喜欢秋天。有的小学生说:“因为秋天的天气很凉爽,不冷不热,让人感到很舒服。”有的小学生说:“因为秋天能吃到好多成熟的水果,只是花都谢了,有点可惜。”还有小学生说道:“因为秋天距离冬天很近啊,我很喜欢下雪,秋天就像是给了我一个希望。”……看到學生都认真地说着自己喜欢秋天的原因,笔者切入本课阅读:“实际上,还有一个人也很喜欢秋天,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秋天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天》这篇课文好吗?”之后,小学生便十分认真地阅读课文。为了让小学生在阅读中结合思考,笔者还提出了几个阅读问题,如秋风到过哪里呢?文章写了几幅秋景图,分别是什么?等等。

二、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仅是对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哈姆雷特》这部文学作品的赞美,同样也指出了每个读者的经历、知识储备、文学素养等能力的不同,这些因素会让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结论等阅读体验予以肯定,允许学生产生教参之外的阅读体会。

在《但愿人长久》一课中,笔者带领小学生朗读了本诗之后,便让小学生自行分析诗人在诗中蕴藏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有几个平日比较活跃的学生说道:“我觉得诗人有一点悲伤,可能是因为他中秋节无法与亲人团聚吧。”“我觉得苏轼挺豁达的,毕竟人有悲欢离散,这也是人之常情。”“苏轼应该是借月托思,这也挺浪漫的,他在思念弟弟,弟弟也在思念他。”……但凡小学生提出的论据符合本课的主旨方向,笔者便会肯定学生的观点。

三、拓宽阅读范围

课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项学习任务,教师也应该多鼓励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课外阅读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使他们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更加持久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会利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课外阅读读本建议来组织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克雷洛夫寓言》《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经典著作。在教室内,笔者会张贴一份“课外阅读书目表”,鼓励小学生自己选择书目,如果这些书目并不能够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向我询问其他值得一读的著作,或者是自己选择课外读物。就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很喜欢看漫画,但是我所出示的书目大多是文字名著,很少有图文并茂的书目,为了满足这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笔者专门搜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绘本读物。

总而言之,新课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进行了综合考虑与设定,阅读作为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教学活动之一,必须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促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兆明.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上),2016(3):238.

[2]陈花.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中),2016(10):53.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