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与实践路径

2018-03-08 22:17李一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区域政策

李一

[摘 要]校際非均衡发展的根源在于资源配置中的制度失衡,表现为师资、设施、生源及社会支持等资源分配不均衡。新时期,以教育公正为政策取向的校际均衡发展,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公平与效率、均衡与差异、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从制度均衡的视角出发,重点从校际联盟办学、学校布局优化和制度公平设计等维度,拓宽与构建校际均衡发展的路径和体系。

[关键词]区域;校际均衡;制度均衡;政策

教育制度是对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规则体系,其基本价值是体现了制度公正与效率。教育制度公正是教育在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者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形态,是对公民受教育权利与义务进行正当分配与安排的教育规章或伦理规范。然而,制度失衡会导致教育资源在校际间的配置差异,产生制度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在此,从制度均衡的视角出发,探讨义务教育校际非均衡状态的政策历史演进,明确新形势下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对于推动校际均衡发展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度失衡:校际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演进

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价值在于保障教育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和分配的公正性,而教育制度供给主体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制度的目标导向,制约了制度实践中的公正与效率。在我国以往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的政策制定中,存在“重效率公平、轻制度公平”的导向,这是造成校际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根源。建国之后实行的“重点校”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学校间教育水平和资源配置的差距,造成了校际非均衡发展。“重点校”政策始于1953年5月,明确建立194所全国重点中学;第二次是教育部于1962年发布的《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第三次是教育部于1978年发布的《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第四次是教育部于198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之后,国家又推行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目的是树立典型,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但重点校与普通校的二元划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的制度失衡。

除历史原因以外,当前造成校际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失衡主要表现为学校间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失衡,部分学校在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招生等方面享受着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出现学校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趋势,加大了校际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二、教育公正: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

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取向,是以教育公正为目标导向的校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共建共享,是实现学校间整体效能优化和校际特色均衡发展,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1.公平与效率:学校效能优化

校际均衡发展既包括校际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资源的公平配置,还包括基于差异的资源效能优化。校际均衡发展不仅追求资源公平配置,更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学校效能。校际均衡发展追求的是学校间的优质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则是在“机会均衡”“过程均衡”之后的质量均衡。机会均衡即学生的入学机会均衡,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均衡即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基本合格的教育资源,在硬件条件、设施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均衡配置。质量均衡则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均衡,是所有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个性化特色发展。

2.均衡与差异:学校特色发展

校际均衡发展的目标不是追求学校间资源配置的绝对平等,更不是追求同质化和模式化的学校发展状态,而是追求在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的特色均衡。即学校间在具有相对均衡的软硬件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还能体现出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和发展需求。

其一,校际均衡发展不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间的平均分配,而是基于学校差异的个性化资源配置。根据现代教育公平理念,校际均衡发展一方面是在资金投入上对薄弱学校倾斜,另一方面是根据校际差异而实施的多样化资源配置。其二,校际均衡发展并非是消除学校间的差异,而是引导学校间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个性,在均衡政策导向中实现学校间的特色发展。均衡不等于没有差异,应创造条件引导学校提供质量均衡的多样化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个性发展诉求。校际均衡发展的正义价值,体现在通过创办特色化学校,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校际均衡蕴含了人的尊严与个体的差异性,蕴含了学校求真、向善、尚美的个性化发展等正义内涵。

3.竞争与合作:校际资源共享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校际竞争能在整个教育领域形成优胜劣汰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学校的创新和优质发展。同时,校际竞争能促进学校间深层次的和谐发展,也是实现校际教育更高层次均衡的重要途径。校际竞争虽能引起校际非均衡状态,产生一定的校际差异,但是在非均衡状态下,优质校对于周边薄弱校的带动、激励和资源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际均衡发展,有利于达到更高质量的均衡状态。目前,学校之间的资源竞争,直接导致学校办学质量产生差异;校际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需要创造适当的校际竞争机制,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校际教育质量均衡。

三、制度均衡:校际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校际均衡发展的实质是资源均衡分配的利益协调过程,需加强教育公正制度的建设,根据校际发展差异和资源需求现状构建制度均衡状态,并以制度均衡为中心构建校际均衡发展的体系。

1.以学区制改革为抓手,推动校际联盟办学

校际均衡发展的路径之一是构建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校际联盟,实现校际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而学区制就是实现校际联盟发展多种举措中比较有实效性的方式。学区制基于“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理论,综合考虑学校的空间分布和资源特色,构建名校与薄弱校搭配且资源互补共享的教育共同体,扩大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学区内,将地理位置相近、发展不均衡的几所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能有效促进“学区内全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校际资源均衡配置。endprint

以学区制改革促进校际均衡发展,需要两项基本运行机制作保障。一是构建学区的行政管理机制,明确学区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职权分配,落实学区一体化管理,保障学区内学校的资源分配和共享。二是构建学区内学校间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确保优质师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在学校间的辐射、共享,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为中心,构建学区内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优秀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带动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2.优化学校布局,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

推动校际均衡发展,需要坚持区域统筹、布局优化和资源配置标准化。在宏觀层面,优化区域内学校空间布局,撤并整合薄弱资源,适当集中办学,实施区域内学校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将成为新形势下实现校际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需充分考虑区域内常住、外来人口的变动趋势和地区发展规划,以现有学校的实际资源及办学质量为依据,提前制订布局规划,实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目标。在微观层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校际间的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为实现校际间教育质量的均衡创造条件。

3.坚持制度公平,完善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

建立制度均衡的政策环境,是实现校际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校际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失衡主要集中在资源配置方面,包括“等级学校”认定的政策导向、校际软硬件资源投入的失衡和校际招生政策的失衡等。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不仅需要坚持公平原则,确保资源均衡配置,更要落实积极差异原则,实现弱势补偿与实质公平。同时,还需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如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政策实施效率的评估监督机制等。

从制度均衡的视角看,实现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设计需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弱化等级学校的评估导向,避免对学校间进行等级的划分。二是实现校际资源配置的制度均衡,其政策设计要避免平均主义导向,遵循差异均衡的原则,促进校际间个性而有特色地发展。三是通过政策设计加强引导师资队伍的流动,不仅要有优质师资队伍在校际间流动,实现资源输入,更需要建立校际间师资联合教研、联合开发资源的合作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四是实现学校招生政策的制度均衡,促进校际生源回归常态。要加强小学入学及小升初的招生制度改革,取消入学考试,均衡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招生机会。同时,也要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为实现校际均衡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源均衡基础。

总之,校际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政策目标是落实国家“办好每一所学校”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实现校际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均衡构建入手,以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核心,政策设计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注重均衡与特色,不断扩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高质量的校际均衡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逐步缩小校际差距,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解决制度失衡背景下的校际非均衡问题,需要教育制度供给主体树立公平均衡的制度理念,加大制度改革和创新,积极构建以资源均衡配置为核心的校际均衡发展政策。

(责任编辑 张慧籽)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分割区域
擦桌子
青岛政策通平台一期上线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区域发展篇
分区域
中国人口政策及数量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