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府试院探析

2018-03-09 02:54莫吉照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兴义书院贵州

莫吉照

图1 兴义府试院复原图

嘉庆二年(1737),南笼布依族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为便于治理,将安笼府改为兴义府,并对盘江八属地区(今兴义市,安龙、兴仁、贞丰、望谟、册亨、普安、晴隆等县)建置重新进行调整,至此兴义府领贞丰一州,兴义、普安、安南三县,成为统领盘江八属的重要行政中心。兴义府试院因其位于兴义府(今安龙县)而得名,坐落于兴义府城南桅峰山下。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知府张锳倡议,协同兴义府下属各级州县官员捐资并选派专员监督修建而成。竣工后,兴义府试院成为贵州西南部乃至整个贵州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为兴义府及辖属各州县考生入学和入仕提供了通道,促进盘江八属地区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兴义府试院设置的原因

(一)地缘因素

盘江八属地区在古代虽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但教育并未落后于其他地方,平民教育和少数民族子弟教育受到政府乃至各级官员的重视。张广泗在《请建试院疏》中称:“据南笼知府黄世文禀覆,经前司议称,南笼改厅为府,并隶普安、永丰、安南、普安四州县,迥非从前规模可比。即如普安一州,安南、普安二县,虽从安顺割隶南笼,然此三州县距安顺三百里至四百里不等。其永丰一州乃粤西泗城土府地方,嗣改为州,属南笼,自州至府,计程已四五日,而各州县生童,先赴府试,后复往返安顺候考,尤为远涉。各自设棚之请,诚属允合,并声明设立考棚,出自士子等踊跃共捐,应听其经营建造。”从这段官方奏疏中即可了解当时贵州西南部行政和教育概况。清中后期,贵州西南部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到安顺合棚就考。但随着兴义府管辖地域和人口规模的增加,平民参加科举入仕人数增多,参加科举往来府县与安顺合棚考试,路程较远,考试不便。故知府黄世文请设考棚于兴义府,以便学校“规章划一”。

(二)教育初兴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同时,为巩固其统治,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拟通过发展民族教育,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素养而达到“文治”目的。故明清时期贵州各级官员对民族地区教育均很重视,州县大多建有书院。清代贵州官学下设有府学、卫学、州学、县学等,因其教育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统称为“儒学”[1]除书院和官学外,清代的义学、社学与私塾也得到很大发展。关于兴义府义学和社学,道光《兴义府志》既有专卷介绍,并提出了义学、社学、书院之间的联系,“义学与书院相表里,有义学,以端蒙养;有书院以教成材。而峩峩髦士,自济济兴起矣。社学更所以辅义学者也。”贵州官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教育兴起,兴义府辖属各州县均有义学与社学,并得到很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贵州文化教育历史大环境密不可分。

(三)官员倡议

清王朝在贵州建设书院,鼓励贫困民族子弟入学,是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文治教化维护其政治统治的产物。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锳署任兴义府知府,上任之初,即以“旧试院在城外,居民寡少,兼无旅店。士子就试,悉寓城中,风雨往来,多苦跋涉。且号舍不满五百,垣墉卑陋,关防弗竣,又屋材几历五十年,多朽坏”实际为由,请重新择地改建试院。张锳协同各级官员和绅商捐资,并派专员监督修建,在政府收入中抽取一部分资金作为乡会试费,有效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为盘江八属地区培养了诸多人才。

二、兴义府试院的功能、布局与形制

(一)主要功能

兴义府试院是古代集教学与科举考试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所,同时亦兼具祭祀、游览和休闲娱乐的功能。兴义府试院建成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府试,而盘江八属学子不再到安顺合棚就考,省去了路程较远,往返不便的烦恼,就此安心就读,准备应考。张锳聘用有识之士任教,筹备专门试费和学田,并为辖属各州县赴试学子准备了全部几案和住宿设施。有效保证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兴义府试院成为盘江八属学子向往的教育殿堂[2]。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兴义府试院吸收了大量的优秀学子就读,为贵州西南部培养了诸多人才。

(二)空间规划与布局

兴义府试院建成后,“规模宏阔甲于天下”。兴义府试院建筑规划布局契合古代科举考试场所布局形式。建筑布局严整有序,工艺精湛,与地势有机的结合,汇集了我国园林建筑的优点,同时又因地制宜地融合了南方石木建筑形式,是清代兴义府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兴义府试院“参照旧制,严格按照官式建筑法典布局,成为一组三条轴线上功能区划分明,分布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兴义府试院注重建筑功能划分,教学区、住宿区、考试区、后勤区布局合理有序,各区以围墙和房屋隔开,使得各区域能够独立工作。而因地制宜地利用高度落差,合理规划,使得各区错落有致而又不显凌乱。兴义府试院这样规模的大型庭院式建筑,在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是很少见的,对研究清代贵州建筑有着宝贵的价值。

(三)建筑形制

兴义府试院建筑在吸取江南园林建筑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与贵州多山石的实际相结合,以山石为地基,甚至使用南方地区适用于防潮的石质高柱础及石檐柱。试院现存建筑中,木门窗雕花与石构件雕刻式样均造型独特,形象生动。

试院大堂采用卷棚式屋面,重檐小青瓦覆盖,既美观又独特,属穿斗木结构带抱厦式勾连搭硬山筒瓦顶。大堂之后的二堂为考官休息和处理突发事件进行商议的场所,属带廊穿斗木结构硬山筒瓦顶。至今保存完好的议事亭,建筑呈四角攒尖形制,议事亭周围建有水池围绕,只建一过水曲桥通至亭中。议事亭不仅是建筑法典的实际应用,亦达到了议事亭保密的实际效果,同时兼顾美学和建筑学的艺术效果。大堂、二堂、议事亭三栋建筑封檐板下装饰“鹅颈椽”木构件,这在黔西南地区是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制。这些特殊的建筑形制及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凸显出兴义府试院的建筑研究价值和科学美感。

三、兴义府试院的影响

(一)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试院建成后,依照政府规章,明令“书院士子,应令院长,将经学史学治术诸书讲贯。余功兼及对偶声律之学。兴义府试院讲授课目虽以八股为主,但习八股之外,又讲授文字、训诂、声律之学,张瑛闲时亦“亲为讲论”。故试院培养之士子,除熟识八股文之外,谙熟经史策论之学。如此数年后兴义府教育既见成效,咸丰二年乡试揭榜,兴义府学子六人同时登榜,其中有张锳弟甘萍及子张之洞。而张瑛之子张之洞更以顺天府乡试第一名的成绩入榜,这既是兴义府试院培养人才之功。为了纪念这一捷讯,张锳作《植桂轩记》,凸显其对兴义府试院士子“郡士联翩掇高地居清要”“为栋梁材”美好愿望。

(二)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兴义府志·学校志·书院》记载,兴义府境内最早在乾隆十二年(1749)即建九峰书院,因临九峰而得名,九峰书院亦作为乾隆时期南笼府义学所在地。嘉庆二十一年(1816),兴义府生员邢思镐、阎敏任等请以昭宗祠内建桅峰书院,“延师主讲”。珠泉书院最初建在城东门外,嘉庆二年战乱时毁于战火,至道光十五年(1835),知府谷善禾,又在十八先生祠内,增修书院,又名珠泉书院。府属境内还有著名的笔山书院、盘水书院、莲成书院等。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张锳莅任之初,既积极重新筹建兴义府试院,这既是其重视教育的促学举措。兴义府试院衰败后,民国时期又在原址上筹建了盘江中学,而后改为安龙一中,并一直持续办学至今。可以说兴义府试院教育和科考,是对盘江八属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三)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科举制度对贵州来说,在客观上促进了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使贵州人有机会到京城求学和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外地做官,展现和发挥他们的才学。而据《兴义府志·学校志·义学》记载“康熙四十四年,议准贵州府州县立义学。苗民子弟愿入学者,今送学。复设训导躬亲教诲,是时移普安县训导驻南笼义学,教习苗童也。”说明康熙后期,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得到了官府的大力支持。到了道光时期,盘江八属子弟汇聚兴义府试院学习和生活,自然而然将各个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吃、穿、住、行等各方面带到试院中来。试院学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交流与往来则会促进个民族间文化融合。

猜你喜欢
兴义书院贵州
贵州兴义矮脚鸡的研究进展
朵云书院黄岩店
笔山书院与贵州近代化的关系探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兴义的美景多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开展种植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