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稚化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13 05:50
物理之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加速度物理思维

(1.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 江阴 214437; 2.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江苏 江阴 214401)

1 引言

在物理教学中,老师们一定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点我们感觉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可是学生还是一脸茫然,再讲一遍,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讲再多,效果也不大,根本原因在于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不契合,他们不能按我们期望的方式去理解。

教师自身对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足够的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让学生尽快地掌握这一知识,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于是,教师觉得很简单的知识,学生却一脸迷茫。所以,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让情境回到知识的最初状态,再一步步地将相关的物理知识呈现出来。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我们的思维稚化,也许能够更好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2 稚化思维的内涵

稚化思维指的是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将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尽量去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不断揣摩学生的思维角度、习惯以及方法,体验学生遇到的问题、错误、障碍等,使师生思维活动和谐相容、同步协调,教师就能够把学生的发现当作自己的发现,帮助学生逾越认知中的障碍,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这也切合“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学理念。

3 稚化思维的意义

3.1 有利于建构稳固的知识体系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起点过高,学生认知经验不足,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越学越难。教师以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去思考,教给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学生虽然感觉课上能听懂,但是在没有老师引导、独立思考的时候又会理不清思路。对于强加的知识学生当时可能理解,但在脑中的储存时间不会久。物理知识的学习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印象才能深刻,才能融会贯通。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稚化思维,适当地降低教学过程的起点,贴近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开展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地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建构稳固的知识体系。

3.2 有利于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初中的物理知识,高中的物理知识理论性强,平铺直叙的传授方式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备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讲授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稚化思维,努力挖掘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比如,在讲授机械波的传播时,可指定一组学生,让第一个学生先站起来,第二个学生跟着站起来,接着第三、第四个学生站起来……然后第一个学生坐下去,第二个学生跟着坐下去,随后第三、第四个学生坐下去……将此起彼伏的学生类比成一个波,就很容易讲清楚在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这种形象的类比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容易理解物理规律。教师如果能够不断稚化自己的思维,有意识地把物理学科中精彩的实验、激励人心的科学家故事、物理中的美带入物理课堂,相信能够激起学生对物理学习浓厚的兴趣。

3.3 有利于实现师生间教学相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稚化成熟的思维,能够让教师和学生的站在同一高度,这样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得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观点。稚化思维能够让教师体会到学生疑惑所在,进而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4 稚化思维的运用策略

4.1 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起点分析问题

有的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分析问题时应多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找到着力点。物理教学最好的出发点是身边真实的实例,而不是随意假想出的不符合实际的事例。

比如:在学习加速度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反而越来越大。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加速度的概念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困惑,此时我们可以将加速度类比成银行利率,尽管银行的利率可能越来越小,可是存在银行里面的钱总是越来越多的。这样学生就能形象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如果仅仅通过枯燥乏味的“加速或减速取决于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是否相同,与加速度的增大还是减小无关”来解释,学生就会觉得是一头雾水。

4.2 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为起点引导思路

教师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就会使自己的思维跟学生的思维相契合。当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学的过程就自然地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教学就会很流畅地进行下去。师生思维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疑惑不解的现象。所以,为使师生思维同步,教师需要惑学生所惑,难学生所难,错学生所错。

4.2.1 惑学生所惑,以利解惑

师者,授业解惑也。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对物理概念、模型和规律的理解存在的疑惑若不能及时地消除,必将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疑惑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意制造疑惑,通过“设疑——析疑——解疑”的过程解惑。

例如学习完牛顿第二定律后,教师用手推讲台,讲台没动,问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力就应该有加速度,讲台在教师的推力作用下应该有加速度,可为什么讲台没有动起来呢?是不是生活中也有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情况呢?学生其实知道不可能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时又反驳不了。于是教师让他们进行讨论,引导他们一起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的内涵,其中F应该是合外力。

4.2.2 难学生所难,以利化难

面对一些难题,教师可以装作一筹莫展,与学生一起陷入困境,跟学生达成“统一战线”,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共同探索解决之道,突出重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跟学生一起从问题出发,一步步挖掘要求的量,设置梯度,降低难度,直到求出那个量为止,此时思路理清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例1:汽车从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汽车所受阻力恒定,下列汽车功率P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中,能描述上述过程的是( )。

图1

解析:根据P=Fv,F-f=ma,汽车做匀加速运动时,v=at,所以P=Fat,故功率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运动时,合力为零,即F=f,P=Fv=fv,可知汽车由匀加速运动变为匀速运动,牵引力F突然减小,功率突然减小,然后保持不变,所以C正确。

这道题直接写出P与t的关系比较困难,需要我们从功率的定义出发,一步步回忆所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公式,以解决问题。部分同学对公式“P=Fv”中的F理解不清,容易犯错,要指出式中F指汽车的牵引力,而不是合力。

4.2.3 错学生所错,以利防错

对学生而言,由于受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知识性或者逻辑性错误。教师可以稚化自己思维,假装不知道问题所在,在学生面前呈现一些典型性错误,让他们进行讨论,挑起争端,学生会积极地指出问题的所在。

例2: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2,地球半径为R。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解析:学生很容易会误选B,在一次教学中,笔者点了一名学生回答,果然选了B,理由是:对于同步卫星,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其向心力,容易得到

5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运用稚化思维,多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教学上的问题,拉近我们和学生思维上的距离,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王华民,周德明.稚化思维——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J].中学数学,2014,(7):60-62.

[2] 曹铮.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稚化教学艺术的运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4,(11):17-18.

[3] 操时良.高中物理课堂中“点拨”艺术探讨[J].物理之友,2017,(6):3-5.

[4] 徐斌.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思维稚化及应用[J].物理教师,2014,(6):8-10.

猜你喜欢
加速度物理思维
只因是物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鳖”不住了!从26元/斤飙至38元/斤,2022年甲鱼能否再跑出“加速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处处留心皆物理
天际加速度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死亡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