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深度贫困县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

2018-03-18 13:21刘远利林正雨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苦荞生态农业农产品

刘远利,林正雨,李 晓,何 鹏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

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阶段,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1-2],而深度贫困县又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3]。当前四川深度贫困县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生态农业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4-6]。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是提高深度贫困县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7-9]。由于深度贫困地区受现代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相对较小[10],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备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建设高端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后发优势。甘洛县位于四川西南部,凉山州东北部,是四川省确定的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1],农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2016年末,全县尚有贫困村183个,贫困人口47087人。该文以甘洛县为例,立足县域农业资源特点,探寻四川深度贫困县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

1 甘洛县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甘洛县通过创新机制、培植典型、示范引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升。2016年甘洛县农林牧渔副总产值达10.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亿元,牧业产值5.56亿元。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3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万hm2,包括马铃薯面积6720hm2,黑苦荞面积880hm2;经济作物面积2200hm2,其中蔬菜1447hm2;甘洛县现有核桃面积3.2万hm2,多为近几年种植的实生苗;全年出栏生猪17.5万头,出栏牛1.37万头,出栏羊10.83万只,出栏家禽26.82万只。

1.2 适度规模经营初见成效

甘洛县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契机,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94个,认定登记家庭农场184个,扶持专业大户537户,培育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3家。

1.3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近几年甘洛县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牧区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截止2016年末,甘洛县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640处。其中小二型水库1座,山坪塘3座,引水堰141座,水池(水窖)491口,提灌站2处,配套渠道总长度351km。

1.4 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凸显

甘洛县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一定突破,形成了苦荞系列产品、海棠腊肉等特色农产品106个;黑苦荞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90hm2,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个,甘洛黑苦荞及甘洛海棠腊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大凉山彝家山寨黑苦荞茶获四川省名牌产品;黑苦荞茶、黑苦荞酒等系列产品和海棠腊肉等13个农产品的20多种包装纳入“大凉山”特色产品包装。

2 甘洛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优势不够突出

近年来甘洛县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开展核桃种植,规模达3.2万hm2,但核桃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甘洛县种植业多为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比重过低,2016年经济作物仅为2200hm2,缺乏助农增收的产业支撑。甘洛县2016年甘洛县生猪、牛、羊、家禽的出栏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19.28%、24.35%和113.39%,较低的商品化率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

2.2 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甘洛县农村土地流转意愿较低,土地流转率仅10%左右,远低于全国40%的水平。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低效的土地流转难以满足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产业带动能力有限,尤其缺乏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现有专合社多为“空壳社”“一人社”,管理不规范,利益联结松散,未能发挥组织产业生产的纽带作用;现有的家庭农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经营理念落后,生产方式传统等问题,难以实现良性发展。

2.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甘洛县属于资源枯竭型地区,受过去依赖矿业经济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电、路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不平衡,近年来甘洛县主要在斯觉河和甘洛河流域乡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灌区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对于项目尚未覆盖到的区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2.4 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甘洛县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小,缺乏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等服务载体,科技支撑不足。公益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仍有较大缺口,边远地区尤其严重,多处出现“有编无人”的现象,同时由于体制原因,存在一人多岗等问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偏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尚未建立起以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有服务多集中在产前和产中环节,产后服务较为薄弱,尤其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尤为缺乏。

2.5 农产品品牌与市场培育力度不够

甘洛县未充分利用“大凉山”品牌已经形成的营销平台,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甘洛农产品地域品牌及企业品牌;全县“三品一标”、GAP、GMP、QS等品牌及商标认证数量少、体量小,特色农产品宣传及推销力度不强,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及经营效益有待提高,高品质农产品未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农产品销售更多依靠经营个体单打独斗,未能形成具有高效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3 甘洛县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策略及建议

3.1 优化生态农业空间结构

综合考虑城镇体系、道路交通条件以及发展趋势等因素,结合甘洛县农业综合区划研究,进一步优化甘洛县农业空间结构,逐步形成“一核、三圈层、五园区”的发展新格局。一核即为甘洛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集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质量检测、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物流枢纽。根据甘洛县地形条件,以县城区域为中心,将甘洛县划分为三个圈层;河谷低山高效农业发展圈层位于海拔1500m以下的区域,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河谷低山农业,农业以李、杂柑等特色水果、设施蔬菜为主,畜牧业以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中山农林复合生态调节圈层地处海拔1500m以上的二半山中上部分,重点发展乌金猪以及山羊等草食家畜,走“散养+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生态化发展之路。高山农牧复合生态调节圈层地处海拔1900m以上的中高山区域,以马铃薯、高山蔬菜、特色小杂粮为产业重点。重点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五大园区,作为特色生态农业建设载体,包括田坝河高效生态农业园、坪坝高山牧业示范园、黑马立体农业科技园区、普昌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和苏雄山地生态养殖示范园区。

3.2 强化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构建以优质核桃、优质生猪和草食型家畜为优势主导产业,精品水果、优质中药材、错季蔬菜和优质小杂粮为特色效益产业,优质马铃薯为基础保障产业的产业结构体系。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放,构建特色生态农业建设的着力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做强李子、杂柑、车厘子等水果产业,提升水果产值的比重。二是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推进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建设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提升核桃发展水平;四是按照种养平衡的思路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促进大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五是推广核桃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提升综合产值。

3.3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抓住凉山州深化“大凉山”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创建的机遇,推进核桃、苦荞、马铃薯、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核桃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核桃饮品、核桃休闲食品、核桃工艺品的开发,拉长核桃产业链。完善黑苦荞选种、育种、种植、深加工、营销服务环节,做响“中国黑苦荞之乡”的甘洛品牌。推进畜禽产品深加工,建设生猪宰杀及加工生产线,加快腊肉、香肠、火腿等产品开发,加强“海棠老腊肉”“乌金猪”等品牌建设。结合甘洛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旅融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培育“景观型”“参与型”农业,发展“会节农业”“品牌农业”新业态;依托区域旅游和农业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组团。

3.4 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结合甘洛县不同区域的特点,兴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实施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加快推进马铃薯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及病虫害的机械化防治,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整合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业培育、扶贫开发、生态奖补等资金,集中投入到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连片发展区。

3.5 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加强与四川农业科学院、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农业技术保障。加强基层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配齐农业科技人员,配套完善设施设备;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明确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岗位。采取县级调训、乡镇集中培训、田间地头实训等方式,分产业和专题办班,与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化示范等项目结合,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组织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省(州)农技推广骨干人员培训班,围绕甘洛县农业发展需要,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领军人才。

3.6 加快农业产品品牌培育

积极培育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4个层次的农业品牌;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发展模式,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引导扶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商标注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引进和培育口感好、产量高的新品种,加上新技术应用,提高产品的品质,奠定品牌的质量基础;三是加强品牌传播。通过包装标识、多途径宣传、营销活动等措施,提高品牌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7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干部结对”“党员帮扶”等模式,扶持家庭农(牧)场发展。围绕马铃薯、肉羊(牛)、水果、核桃等产业,制定家庭农(牧)场培育考核办法。探索“村支部+专合社”模式,规范专合社的运营,清理“空壳社”,强化专合社带动能力。设立政府信贷专项基金,提供担保服务,支持合作社内部农村资金互助,解决专合社融资难问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业主观念新、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社的合作和联系,支持企业创办专合社,建立企业与合作社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3.8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

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建立促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强化审计监督,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抓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农业保险险种,拓展畜牧、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面。

参考文献:

[1]刘清荣,程文燕.产业精准扶贫的井冈山调查[J].老区建设,2015(24).

[2]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

[3]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7-04/01/c_136175696.html,2017/04/02/454425.html,2017-04-01.

[4] 栗长生.冀南平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以邯郸市平原地区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22-24.

[5] 谢金杨.怒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云南农业,2017(2).

[6] 何燕,解睿.中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开发的对策研究——以山西“两区”开发为例[J].调研世界,2010(1).

[7] 李文河.贫困地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5(15).

[8] 胡艳丽.农户经济行为调控与贫困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5).

[9] 马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以中药材开发产业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

[10] 张新民.中国贫困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2010(6):17-19.

[11] 佚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确保45个深度贫困县如期全部摘帽[J].四川党的建设,2017(16).

猜你喜欢
苦荞生态农业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苦荞花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苦荞壳和苦荞籽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城门苦荞
农产品争奇斗艳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