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2018-03-20 02:20
关键词:丫鬟贾母贾府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古典小说《红楼梦》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涉猎,描写范围广而精,因此,有人称《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而这其中就包含诸多不同种类的艺术活动及艺术形式,并且大都品位不俗。

上至身份尊贵的贾母,下至地位卑贱的奴婢丫鬟,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修养,可见贾府绝非一般粗鄙庸俗之家。除却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中特地举办的艺术活动外,贾府平时生活中也无不充斥着艺术的气息。如贾宝玉过生日,姐妹们所赠之礼物多为书画作品;第四十回中贾母针对潇湘馆窗纱颜色以及蘅芜苑过于冷清的陈设发表的大段评论,见解独到而通彻,足见其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不独贾府,曹雪芹在开篇介绍甄士隐时,描写甄士隐的闲雅生活,更有呆霸王薛蟠做生意归家不忘给妹妹薛宝钗带一大箱子的笔墨纸砚等南方物件。想来薛蟠这样一个粗野的纨绔子弟,竟也沾上一丝艺术气息,着实难能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在《红楼梦》中,不仅只有主子们有日常的艺术活动,贾府的丫鬟们受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的环境熏陶与影响,也有一些自觉自发的艺术活动。如第十九回中,宝玉出门后,丫鬟们下围棋、抹牌作乐;第五十四回,正月十五元宵节,金鸳鸯和花袭人因身有热孝不便出席热闹场合,贾母遂派几个媳妇给二人送吃的,媳妇们道:“是老太太赏金、花二位姑娘吃的。”丫鬟秋纹拿戏文中的人名打趣鸳鸯和袭人,说她们是“金花娘娘”,可见地位低下的丫鬟因跟着主子们经常听戏看戏,对于戏曲的内容十分熟稔并能够借以调笑了。

《红楼梦》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众多,出现的频次也不同,据笔者初步统计,《红楼梦》中涉及的艺术类别及描写次数如表1:

表1 《红楼梦》中涉及的艺术种类及次数

若依据参与艺术活动的群体人数多寡来分类,《红楼梦》中的艺术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家庭大型群体艺术活动、小群体艺术活动和独自进行的艺术活动。

一、家庭大型群体艺术活动

家庭大型群体艺术活动指的是由贾家宁荣两府主人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这种几乎倾巢出动的大场面基本上都出现在重大的节日里或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如贾敬过生日、“老祖宗”贾母过生日、元宵节、元妃省亲等等,都属于宁荣两府的大事件,上下人等皆须高度重视,看戏听曲是不可缺少的热闹项目,更是增添喜庆气氛的活动。

如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邢王二夫人和王熙凤等都按自身喜好点了几出戏。在《红楼梦》中,人们看戏点戏,这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是小说对此所进行的具体描写,却能够小中见大,点戏“点”出了人物性格来,这一点也很值得探讨。[1]217

在第五十四回中还描写了贾母点戏的情景,体现出贾母高妙的欣赏情趣、独特的审美观点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第十六回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府的人也都聚集一处,听戏吃酒。

第十八回贵妃省亲,命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命宝玉作五言律四首以当面试其诗才,从而又引出了善于察言观色的薛宝钗“一字师”的调笑与林黛玉替贾宝玉执笔《杏帘在望》而夺前三首之冠的“美誉”。

第二十九回写贾母带着家眷到清虚观打醮,在神前点了三本戏,更是意味深长,影射贾府由盛而衰的命运。

打醮演戏是用抽签、拈阄的方式,由“神”选出要演的戏,这就包含着一种宿命、天意的意味在里头。恰巧三本戏的顺序正暗示着贾府由兴而衰的过程:《白蛇记》象征贾府最初的起色与辉煌的预兆;《满床笏》乃是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盛时景象,如元妃省亲之隆重、热闹非常;《南柯梦》的寓意太过明显,使得贾母心里不舒服,但是“神佛要这样”,她也只能“不言语”,默默接受了。

二、小群体艺术活动

小群体艺术活动指的是贾府中由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共同参与的艺术活动。这类活动参与者不固定,更灵活,主要有猜灯谜、起诗社、即景联句、下围棋、行酒令等艺术形式。

大观园是女孩们的艺术乐园,她们在这里读书、写字、弹琴、下棋,作画吟诗。贾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名字也是有讲究的,元春的丫鬟名叫“抱琴”,后随元春进宫侍奉;迎春的大丫鬟名叫“司棋”;探春的丫鬟名叫“侍书”;惜春的丫鬟名叫“入画”。“原应叹息”四位小姐的大丫鬟名字合起来便是琴、棋、书、画,由此可见《红楼梦》艺术气息的蔓延与充实。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不仅通过灯谜反映了每个人的性格和情趣以及未来的命运,也使得贾政“一本正经”的形象得以丰富、立体,塑造出了一个承欢装愚的孝子形象,更通过灯谜的寓意暗示贾府衰败凄凉的未来。

王怀义先生认为,在全书开卷处,作者就借《好了歌》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整部《红楼梦》的日常生活描写都是在为“好了歌”作注解的。[2]87不论当日如何辉煌繁盛,最终功名、金银、娇妻美妾、儿孙一切都荡然无存,人们不能主宰,所以烦恼、悲苦。贾政的忧虑也在于此。

第三十七回结海棠诗社更是一件“雅的紧”的小群体艺术活动。由探春发起,大观园中的女孩们连同宝玉,不但各自起了别号雅称,如“稻香老农”、“潇湘妃子”、“蘅芜君”、“蕉下客”等,更作出了符合个人性情的《咏白海棠》诗作:“珍重芳姿昼掩门”是宝钗端庄稳重的性格写照;“借得梅花一缕魂”充分体现了黛玉的风流别致。史湘云来到贾府听说姐妹们起了一个诗社,更是急得说“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当下依韵和了两首,更商议第二日便开社罚个东道,又引出了菊花题和螃蟹咏。青春儿女,正吐芳华,题诗吟咏,何其大雅!

第十四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也是小范围的群体艺术活动。这次活动因为刘姥姥的“大火烧了毛毛虫”的参与,显得雅俗共赏,别有一番趣味。

三、独自进行的艺术活动

独自进行的艺术活动指的是一个人在琴棋书画等方面的独特爱好与活动,如林黛玉爱弹古琴、惜春好作画等。

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在病中看见黄昏时雨滴竹梢,不觉心中有感,乃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就一首《秋窗风雨夕》。又第六十四回中,黛玉因感怀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于是选择了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位女子作了五首七绝。不独黛玉,宝玉也会在诗社之外作诗。在刚入住大观园时,他曾写过几首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第七十八回中他为祭奠晴雯所作的《芙蓉女儿诔》,林黛玉称赞其“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第五十一回中,薛宝琴因见多识广,“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遂“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引得众姊妹争相赏阅。

惜春善画是众人皆知的,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时,贾母就曾对刘姥姥说她这小孙女就会画。在刘姥姥走后,贾母又命惜春作画。后来贾母因见薛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看,便又嘱咐她把琴儿也画在画上。

《红楼梦》向我们展现了一条艺术长廊,红楼儿女无疑都是有才智的,这是作者所推崇和赞美的。

[1] 刘永良.红楼梦艺术与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怀义.《红楼梦》与传统诗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猜你喜欢
丫鬟贾母贾府
《红楼梦》中贾府的男子教育
刘姥姥的知恩与贾雨村的不义
贾府的“吹哨人”
浅析焦大之骂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重识贾母
《红楼梦》中丫鬟的明争暗斗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红楼梦》中平儿的人物形象分析
明传奇中丫鬟形象的文化意义及文人的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