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8-03-23 11:55杨晓娟
文教资料 2018年31期
关键词:终身发展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杨晓娟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的培养为目标,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多关注学生的素养和今后的发展,从精神的修炼、人的发展的高度把握,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终身发展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众多古今中外文学巨匠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文言文、新闻等,无不涉及,且篇篇经典。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某些语文课堂更多的是与高考接轨,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课堂上就给学生教什么,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参与,机械分析文章结构,按套路答题。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苦恼无奈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堂轻松生动,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思考、探究、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格,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理性思考,从容应考?课堂改革除了思想认识外还需课堂实践。在日常的思考与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学需要体现人文性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深刻的审美内涵,是培养高中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启发,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灵魂的对话,使学生形成向上的、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

具体来说,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促使学生提高境界,美化心灵,健全人格。为此,在课堂上我提醒自己不断融入人文精神。如教学《赤壁赋》时,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经历的乌台诗案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思想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表达的虽然身处困境、被贬异地,但是乐观向上、胸襟豁达的精神境界。将人文教育体现在无形中,再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自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孔雀东南飞》,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生僻字词及语法现象较多,一些老师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些内容的讲解上,忽视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的解读,忽视刘兰芝、焦仲卿为追求美好的爱情以死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权威这一悲剧性艺术效果的赏析,那么学生就难以体会到这首诗所蕴含着的活着的尊严与追求美好的爱情的人文精神。

二、语文教学需要情感的沟通

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课文是传播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流露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课堂上,教师要注入情感,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化,与文学作品中的美好灵魂对话和情感交流,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各种情感。如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欣赏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节,让学生反复体会优美的语句,在美景中感受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从而不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如教学《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时,我一脉相承,激发学生对作者至忠至孝至纯情感的共鸣;再如教学《雷雨》、《哈姆莱特》、《窦娥冤》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相关知识外,我还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从改写剧本到挑选演员再到准备道具及反复排练的过程,全由学生主动参与,以此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深入角色,真正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熏陶。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文学性

语文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现实是,部分教师只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思路、艺术技巧,忽略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时间久了,语文教学就显得枯燥与机械,学生对文学作品提不起兴趣,也失去热情。

语文教学应以文学欣赏为主,而不是简单地分析课文。对此,我认为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能逐节分解,而应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作者幽雅飘逸的情思,以凈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李清照的《声声慢》让学生以诗化的语言改写,引领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从而在对诗歌的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汪曾祺先生的《跑警报》语言的幽默诙谐;余华先生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故事情节的荒唐之处,都需要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对生活的感悟。社会发展迅速,时代变迁,这些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和认识,而生活中波涛起伏,情境问题各不相同,教师要在课堂中及时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将文学作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因为高中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大部分文章的作者年龄有差距,学生很难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程度和人生经历为依据,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特别需要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此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及时捕捉并记录对生活认识和感悟。有了平时的积累,写作时自然手到拈来。除此之外,诗歌鉴赏部分,如果学生缺少平时对生活的认识,就很难想象诗歌中创设的意境,很难将毫无关联的意象与情感衔接起来。

五、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

语文教学应将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代紧紧联系起来。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并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媒体资料中获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加入与时代相关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才能使语文课堂不死板,“与时俱进”。

为此,我特设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以时事为依据选材,整理具体内容,收集他人观点,分析并发表看法。与此同时,学生没有涉及的社会热点及优秀文章我也会在课堂之上第一时间与学生分享。除此之外,每月一次紧跟时代思想的辩论会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这种时刻学生异常活跃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发言,从而增强整节语文课的学习热情。

六、语文教学还需要幽默

语文是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它是学生感兴趣并且乐意学的学科。然而实际情况是,某些学生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机械乏味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某些教师整堂课都在唱独角戏,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强硬地灌输文学知识,很少有学生积极回应,即便偶尔有几个学生回应,也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勉强做出的反应。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为什么有的课堂沉闷乏味,有的却欢声笑语?

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快乐教学。只有老师在快乐中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这应是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一个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生动,非常重要。

在一次组内听评课活动中,有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他先在课堂上分配角色,称“病句”为“病人”,让学生当“医生”,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应尽职责。”有些病句,问题不太明显,学生病因找得不对的时候,他就说:“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啊,得挖出病根才是。”碰到比较复杂的病句,他会说:“这个病人病得不轻,看来是疑难杂症,得看个专家门诊。”引导学生多角度查找“病因”。问题很难发现的时候,他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专家会诊啦。”然后,组织同学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幽默的语言,令听课老师及学生耳目一新,异常兴奋。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学会幽默,多积累一些幽默笑话,在课堂上更要表现出幽默,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更感兴趣。

此外,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和感染力,必要之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是可以的。课堂上要有热情,只有老师先爱上自己传授的知识,学生才会被感染,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共鸣。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人生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点、能力点、得分点,更要关注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终身发展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
以人为本,自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