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育人心理误区提高家校协作效能

2018-03-23 10:58李福明
考试周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改进探索育人

摘要:探索家校联系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有机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教育的一致性与有效性,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育人;改进;探索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是具时代特征的教育发展趋势。其中家庭教育的启蒙性、连续性、长期性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终生的深刻影响;学校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规范性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

一、 家长育人心理误区

1. 紧迫心理

表现形式一:竭尽所能为小孩创造一流学习环境,把考名牌中学,读名牌大学作为唯一的选择。这种表现束缚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能动性发挥,忽视了学习文化知识与丰富情感体验一样的重要性,忽视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良好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把自己的爱好、愿望强加给了自己的子女。

表现形式二:偏重于智力投资,把孩子禁锢在课本知识中,一味追求高分数。这种表现缺乏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活泼性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趣味性的认识,限制了子女成长中的个性发展,缩小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表现形式三:不根据子女自身的智能素质条件,不切实际地对子女提过高要求,定过高目标。这种表现无视孩子学习知识的按层按序发展性,无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2. 依赖心理:家长受自身知识、品德、修养的影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上,依赖学校教育的程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种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懂教育方法,管好子女的衣食住行是家长分内事,把孩子的日常教育责任托付给了学校。另一种是忙于挣钱,努力为子女创造优厚物质条件,把子女的成长监督责任委托给了教师,把教育培养的权利拱手给了他人。还有一种是家长长期对子女溺爱、宠爱,使子女变得任性、娇气,造成子女行为习惯和性格上的缺陷,家长无法管教,然后把子女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和教师。

3. 攀比心理:攀比心理产生于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环境,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使家长用孩子相互攀比寻求解压,着眼点不是放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是盯着文化成绩好的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别的孩子考多少分,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考多少分,别的孩子读什么书,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读什么辅导书,别的孩子上什么学校,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读什么学校,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盲目攀比而忽视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智力、习惯等因素,不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培养与“塑造”,而是依据别人家的孩子为对象借鉴进行仿效与“改造”。

4. 应付心理:应付心理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溺爱、放任型家长身上。一种现象是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百依百顺、宠爱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地位拿到了学校,说不得、批评不起自己的孩子。当学校反映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会觉得尽失“颜面”,愿听喜不愿报忧;另一种现象是家长以“树大自然直”,“要成人总会像人”的信条聊以自慰,从而对孩子放任自流,对教师的意见、建议漫不经心,他们不是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而是被动应付了事。

二、 改进家校联系举措

1. 巩固传统家校联系工作。教师家访和召开家长会是传统家校联系方法,其直接与家长面对面的接触,有利于加强与增进学校教师与广大家长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和发展思路,有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督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家访与家长会无疑是家校联系中的首选方式。我们要积极响应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千师进万家”活动,每学年组织教师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也要通过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把特别的爱献给特殊的学生”专项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贫困学生家庭。我们还要建好家长学校,完善组织机构,确立每月定期召开家长会的制度,聆听教育专家辅导报告,听取学校管理情况汇报,交流科学育人方法,了解并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等。

2. 探索新型家校联系方式。新型家校联系方式是利用现代社会资源对传统家校联系方法的补充,其主要形式:

一是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详细记载学生各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家校联系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二是建立并填写《家校联系卡》。及时记载家校双方反馈的情况。三是创办《家长报》。定期发放给家长,介绍学校发展情况,了解学校教育动态,推介科学育人经验。四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通手机短信、微信,加载网络QQ,建立家长群等,以便灵活快捷进行联系与沟通。

3. 建立健全监督评议制度。在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基础上,要制定密切家校联系工作的相关制度,明确学校与家长的权利与责任,了解沟通的方式与方法。特别在起步阶段,对交流沟通工作要有一定数量上的规定,随着家校协同工作的深入,逐步注重质量要求,完善考核评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真正发挥合力作用,提高协作效能。

三、 加强家校联系的思考

1. 育人贵在识人。每一个学生都有其梦想与追求,了解认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夯实基础同时助其择趣发展、张扬个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把我們教师和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学生身上,从而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反而获得事倍功半的结果。

2. 育人要先育“长”。这个“长”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长者,教育误区除心理、观念上的误区外,更有教育行为、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上的误区,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斥,以关怀代替放纵,这些都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要求。为人师表这个“师”,既是学校教师,又是学生家长,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以示范教育。家长与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在育人的过程中加强沟通,相互理解,不埋怨指责、不推诿搪塞、认识统一,目标一致。

3. 育人重在实效。育人过程中的家校联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一切从现实出发,从解决问题着手,不追求形式,注重实效。

作者简介:

李福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临湖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改进探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浅析秦二厂设计基准洪水位提升对联合泵房的影响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