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欺凌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8-03-23 11:39王承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研究现状

王承清

〔摘要〕对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518条校园欺凌研究的论文题录进行计量学分析,发现校园欺凌研究在2015年后迅速发展起来,并集中在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等理论层面。干预研究开始崭露头角,但合作研究尚未成熟。研究的主要形式为独著,研究机构分布集中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关键词〕校园欺凌;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08-05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内外,较强势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利用肢体、言语或网络等方式,对其他学生故意实施的反复、多次的攻击行为,对欺凌主体造成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欺凌事件包括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如身体上的击打、推搡、踢打行为,言语上的辱骂、嘲笑,关系上的社交排挤、散播谣言,网络上的各种攻击,等等[1]。“校园欺凌”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是个别现象,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也都有一定的发生率,可以说是全球性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经常受欺凌的占 6. 1% ,偶尔受欺凌的占 32. 5%[3]。

近年来,有关校园欺凌的新闻事件屡上热搜榜,引发多方热议。人们不禁要问:怎么会有如此频繁的欺凌行为发生?为什么会在校园这片神圣的净土出现如此多的欺凌现象?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向全国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 要求 各 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以致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行为进行专项治理,对专项治理期间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学校,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4]。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发现,从2016年开始,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文献呈现井喷式,“校园欺凌”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内容、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理论研究等,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旨在客观地揭示我国“校园欺凌”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统计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

(二)文献取样

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对2018年10月15日之前发表的有关校园欺凌方面的所有“期刊类别”的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发现有 518条篇名包含“校园欺凌”的文章题录。

(三)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参考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论文、专著,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校园欺凌现状调查、校园欺凌相关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对策研究、干预研究、校园欺凌研究综述以及其他无法确定类目等七个方面的分析类目。每一类目又确定篇名、研究年代、发表刊物、合作方式、研究对象、研究力量机构、研究领域、研究力量地区等七项分析单元。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倦怠研究论文发表年代

2007—2018年,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校园欺凌的论文篇数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以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论文呈现井喷式增加,仅2017年一年就达234篇之多,说明校园欺凌开始倍受研究者关注(见表1、表2)。

(二)校园欺凌研究论文发表源

将发表校园欺凌的论文的刊物分为心理学类期刊、卫生教育类期刊、大学学报(分为师范类院校学报和普通院校学报两类)、法律类期刊和其他六种类型,从中分析有关校园欺凌的论文的发表刊物情况。目前,有关校园欺凌的论文发表的层次并不是很高,心理学期刊上只有9篇,占总篇数的1.73%;主要集中在卫生教育类杂志上,有218篇,占44.08%;从法律角度研究校园欺凌的论文紧跟其后,占总篇数的12.74%;师范类院校学报和普通院校学报篇数平分秋色,各有39篇(见表3)。

(三)校园欺凌研究论文合作方式

从论文合作方式来看,独著论文有320篇,占论文总数的61.77%;合著论文198篇,占总数的38.23%。其中两人合作的有144篇,占总数的27.79%;三人合作的只占6.56%;四人及以上占3.86%。可见,独著仍然是校园欺凌研究的主要形式,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合作方式数量有限,占据的比例较独著少(见表4)。

(四)校园欺凌研究项目资助分析

由表5可知,在518篇校园欺凌研究论文中,有项目资助的38篇,仅占16.86%。从总体上看,校园欺凌研究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组织加大资助力度。具体分析有项目资助的这38篇论文,发现国家级和省部级资助项目分别有29篇和8篇,分别占总论文数的5.59%和1.54%;厅级项目和其他项目各有1篇,各占0.19%。可以看出,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资助力度需要继续保持,而厅级和其他项目需要加强。

(五)校园欺凌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地区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力量的机构及其地区分布进行统计。从研究力量的机构分布来看(见表6),高等院校及医院占比高达68.14%,社会研究机构占7.33%,其他普通高校占58.03% ,而包括基础教育一线在内的中小学仅占9.84%。这反映出高等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是校园欺凌研究的主要力量。

从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见表7),分布总体来说呈现不平衡状。研究力量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北 京(11.96%)、江 苏(6.56%)、 广 东(6.37%)、 山 东(6.37%)、黑龙江(4.82%)。这表明校园欺凌问题在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位列后五位的省份分别为:贵 州(0.38%)、内 蒙 古(0.38%)、新 疆(0.19%)、海 南(0.5%)及西 藏(0.0%),表明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相关研究极度缺乏。

(六)校园欺凌研究论文领域

总体而言,校园欺凌各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见表8)。具体分析其研究领域发现,校园欺凌的对策研究占比最高,有212篇,占40.92%;干预研究有63篇,占12.16%;现状调查和相关研究分别占19.69%、16.40%。这表明目前校园欺凌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园欺凌的研究也开始逐渐走向实践,逐渐呈现如下特点:有进展,有拓展,有热度,有提炼[5]。校园欺凌研究的重心应当落在治理层面,所以期待研究者从解决问题方面,国家从可操作性方面考虑进一步推动校园欺凌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突破。

四、讨论

(一)校园欺凌研究应当提倡数量与质量并重

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校园欺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全球现象,具有“世界性”。针对校园欺凌的有关国家层面文件的出台,甚至“立法”的呼声早就此起彼伏。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 2016 年开始,研究文献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通过知网数据库检索发现,与校园欺凌有关的学位论文18篇,2016年期刊文献资料达419篇,2017年有 686篇,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国内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两面性,随着自媒体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校园欺凌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数量上的刷屏了,提高校园欺凌研究的水平,增加原创性研究,就离不开研究方式的改进、活跃作者群的形成。一方面,当前已经形成了内部合作的研究趋势,虽然还不是主要的研究方式,但是这是大势所趋。当然,研究机构或者高校之间的外部合作以及跨学科的外部合作研究,也将是提高校园欺凌研究水平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活跃作者群的形成是一门学科研究成熟稳定的标志。没有高产作者队伍,说明校园欺凌研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校园欺凌研究只有在质与量并重的指导思想下,采用“两条腿”走路,才能打破当前量多质低的现状。

(二)校园欺凌研究应当提倡通力协作与防治兼行

校园欺凌研究需要研究者的通力协作和积极参与。一方面,寻求研究者之间合作积极性最大化的调动。合作研究已经是当今科研形式的主流,合作带来的团队资源整合有助于促进研究途径多样化、资源共享的便利性以及研究本身的完整性,从而实现思想、观念的碰撞,衍生出创新的因子,还可以节约研究的成本。上述数据显示,独立研究形式仍是校园欺凌研究的“主力军”。为此,研究者应当积极寻找合作切入点,大胆倡导学术自由,突破束缚,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以逐步完善研究维度和角度。另一方面,调动经济落后地区研究者的积极性。本研究数据显示,我国一些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如贵州、内蒙古、新疆、海南及西藏等地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极少,发展较慢,客观经济条件的滞后直接影响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开展。同时,研究工具的不完善、研究人力的不足等因素都妨碍了研究的开展。呼吁增强政府支持的同时,其他地区的研究者多与之进行跨地域研究合作,加大帮扶力度,提升合作意识,改善研究方法,放大研究成果。

通过近几年对校园欺凌主题的研究,人们对校园欺凌有了一定了解,但是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脚步却未停止,关于解决和预防校园欺凌的论文研究成果鲜有用武之地[6]。校园欺凌的成果如何落地已成问题,本研究关于校园欺凌研究论文领域分布中,“干预研究”占比仅为12.16%,明显后劲不足;而校园欺凌的“防”与“治”应当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三)校园欺凌研究应当提倡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与本土化研究同步

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最经典的定义是学者欧文斯(Dan Olweus)的观点,他认为,当一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重复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消极行为的侵扰时,这个学生就是遭受了欺凌。欺凌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7]。我国关于欺凌问题的研究稍显滞后,但与之相似的“校园暴力”“学生欺负”等研究早在1983年就已经出现[8]。随后,王洪刚[9]、晓伟[10]等人陆续介绍了韩国、法国的校园暴力事件。20 世纪 90 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11-12]。纵观十年研究,在校园欺凌基础性问题、实证研究成果、拓展研究和治理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国内学者在校园欺凌问题上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有进展,有拓展,有热度,有提炼。从最初的关注我国港澳台地区治理经验、国外治理经验,到主动回归本土化研究,研究视野不断拓宽[13]。

校园欺凌研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犯罪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各学科都在积极探讨这个话题,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与完善。因此,我国要积极开展本土研究,正如林崇德教授指出,本土研究就是要主张各国的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更能够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点[13]。

因此,学者们可以把研究取向更加集中到中国具体路径的研究,加大对当下中国校园欺凌的多方调查研究,掌握最新数据,把握现状;要充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对人、对事、对观念的影响,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中国特色,凸显中国表达,进而站得住、行得稳。

综上,本研究仅仅参考来自中国期刊网期刊数据库上的关于校园欺凌的论文,还有众多其他途径的论文没有纳入研究对象;分析类目也没有对研究基金项目支持情况进行统计,这些都是后续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孙时进,施泽艺. 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51-56.

[2] 刘晓,吴梦雪. 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内涵逻辑、问题转化与研究展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81-88.

[3] 杜园春.近五成初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选择沉默[N].中国青年报,2016-05-27( 07) .

[4]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D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1/moe_1789/201605/t20160509_242576.html.2016-05-09/2017-12-11.

[5] 刘於清. 国内校园欺凌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J].教育探索,2018(2):10-16.

[6] 冯帮,李璇. 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7(4):10-15.

[7] 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M]. Oxford :Blackwell,1993.

[8] 康树华. 日本中学校内学生暴力事件种种[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4):98-99.

[9] 王洪刚. 肆虐的校园暴力在韩国[J].国际展望,1997(19):29-30.

[10] 曉伟. 法国校园暴力多[J].国际展望,1990,(22):31.

[11] 树伟. 校园暴力:英雄情结与角色偏差[J].职业技术教育,1998(24):12-13.

[12] 雷少波,姚贵平. 校园暴力的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8(11):18-19.

[1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宁阳学校,宣城,2423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研究现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