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职院校德育工作“心”探索

2018-03-23 11:39杨淑敬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德育

杨淑敬

〔摘要〕新时代对中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职院校德育的时代命题。中职德育应贯彻落实国家对时代新人的培育期盼,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发现德育工作的“心”问题,找准德育工作的“心”方向,落实德育工作的“心”方法,创新和探索新时代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6-0065-03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奋进期。这恰与当代青年人生发展的黄金期高度契合。着眼未来30年,中职院校如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一个关乎初心与使命的时代课题。毫无疑问,中职院校德育工作走进了新时代。德育工作置身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德育工作因此要有新起点。德育工作的目标、意义、价值与往有所不同,德育工作因此要有新定位。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影响”。要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入手,从心理入手,以“心”的问题为导向,以“心”方向为引领,以“心”的方法为抓手,从微观的“心”出发(个人层面),到中观的“德育”(学校层面),再到宏观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家层面),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许是一条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预期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新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心”问题

(一)中职生个性心理的普遍特点

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有厌学情绪,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厌学情绪折射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缺乏自信,叛逆心理普遍,纪律观念淡薄,言行修养意识较弱,责任意识不足,自尊心、上进心水平较低。可以用几句话大体进行描述:“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但我不十分关心;我的个性,有时我自己都感到疑惑;我的行为,我任性;我的学习,我感到自卑;我的专业前途,我感到迷茫”。作为“正处于人生成长灌浆期”的“00后”,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群体认知上更加关注“小我”的世界,情感上更加在意“自我”的生活,意志上更加沉迷“独我”的状态,行为上更加追逐“唯我”的自在。这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二)中职生责任意识的自觉程度

中职生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需要唤醒。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认知和阅历水平偏低,他们很少或者不懂、不會,甚至不曾去思考人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何以体现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一方面,一些流行文化和错误价值观正在误导他们。譬如,最近一年悄然跃起的“佛系文化”已经对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产生不良影响。“佛系青年”新词在网络窜红,其本意是指对一切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不争不抢,无欲无求,表面上看似风轻云淡,“看开,放下”。实际上它是最近几年流行于青年群体中“丧文化”的一种聚焦与延展,呈现的是一种躲避世事、自成一统、不问天下、沉迷小我的状态。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在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上,存在着理性认同和感性选择的分殊,在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上,呈现出平和认知与困惑矛盾的冲突,乃至对外部时事表现出更多的疏离与淡漠[3]。这种格调和我们新时代提倡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精神相悖。

二、新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心”方向

(一)国家育人方向——德育工作者内心的教育理想

从国家宏观视野来看,在十九大报告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论断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是结合在一起的。“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论断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充分体现了德育工作在培养符合国家规格的人才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我们落地培养的人才规格应该是 “责任(德)+技能(技)”,或者是“责任意识+工匠精神”,这样的人才才既有时代的担当精神,又体现了中职院校技能培养的特色。而且,在德智体美四要素中,德为首,责任心的培育则为德之首。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它必然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衍生出对符合社会要求的系列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循。因此,在中职院校培育技能人才,强调工匠精神培育的同时,应突出抓好责任教育,唤醒责任心,唤起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自觉、自主、自奋、自强,敢于面对,勇于担当,胸藏家国情怀,追求卓越成长。这是新时代德育工作者应有的格局,也是我们内心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方向。

(三)学生心灵需要——德育工作者内心的教育灵魂

教育“不仅是为社会培养一颗合适的螺丝钉”,它还在于“帮助孩子在将来找到自己的幸福”。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职德育在强调国家育人方向时,不应忽略学生心灵的成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养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心灵高贵、仁厚愉悦、坚毅勇敢、阳光活力、担当进取、感恩快乐”的心理素养的学生,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者的内心期待吗?在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机制实践中,我们应做到“全心育人”。从“心”出发,时常思考:我这样说、这样做,对学生的心理有什么影响?课堂的、班级的、学校的这些显性的、隐性的活动、制度、任务,对学生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美好的心灵,应该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引导与服务?……多对教育进行反思,这也是我们摆脱繁琐、跳出桎梏、超越平凡、赋予意义、获得精彩的过程。毕竟,教育是面对的是鲜活的人。

三、新时代中职德育工作的“心”方法

(一)打造“心形象”,成为学生心中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苏利文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极具重要性的人物。这些角色可能是父母、老师、其他长辈、兄弟、朋友、同事甚至过路人。中职学生最在意朋友的看法,那么我们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就需要去做他们的“朋友”,努力成为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怎样才能成为朋友,成为“重要他人”呢?

1.对自己,要加强形象修炼,提升魅力和吸引力。一要锤炼道德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德育教师的道德形象比其他老师的要高。但关键词还是两个——“敬业、奉献”。二要提高文化形象,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经典的阅读量和社会热点的“思考度”,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运用,一方面启迪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你“有料”,学生才会真心接受你(亲其师),你才有足够的影响力(信其道)。三要完善人格形象。我心目中的德育工作者是一个“情绪乐观、温和开朗、积极进取、意志力强、富有耐心、宽厚仁爱、理解学生、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有幽默感,有责任心,富有理想信念与追求”的人。四要振作风貌形象。振作的精神,高昂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热情,坚定果断的意志,同样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美好的回忆、良好的影响。五要会点“绝活”,适当“露两手”,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能力、才华和特长,“俘虏”他们的心。

2.对学生,要拿出诚意,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真心服务、真心教育,即说到做到的执行力、诚信力,责任到位、关心到位。某个学生违纪被校领导抓个正着,校领导电话把班主任叫到场一起批训,这时班主任在领导面前接受批评,敢于承担教育责任,现场没有责怪学生,过后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转化引导,让学生感到自己违纪,却也使班主任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却不责怪自己,值得“深交”,进而在日后的互动中,产生有效的教育影响。其次,师生间的沟通分享是成为“重要他人”的重要渠道。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听教师的话?那是因为教师也没有听他们的话。学生不听话有许多原因,一个原因是我们说话说不到学生的心坎儿上,还有一个我们做得不够的,就是倾听。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倾听、不用心地倾听、不专心地倾听,就不知道学生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只有多听、善听,多沟通,我们才能成为学生心灵上真正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二)开启“心呼唤”——以责任引领开展“四心”教育

总体而言,中职学生,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都比较弱。加强中职学生的责任心教育,唤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要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努力弘扬学生身边的各类榜样,营造“无奋斗,不青春”的校园文化群体氛围,创建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青春正能量的活动,把责任教育贯穿学校德育的全部细节,惠及学校每一个学生。通过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刚毅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分类指导,分層教育,对后进生突出“自尊心”的教育,对中等生突出“上进心”的教育,对优等生突出“自信心”的教育,这是德育工作在中职院校形成新气象的发力点。

(三)执行“心策略”——心理学基本策略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1.寻找共同点,先跟后带——关键在“理解”。中职生常以自我为中心,常会认为自己经验独特,谁都不理解,别人没法沟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要走进学生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找和他的共同点[5]。我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经常会说:“老师在你们这样的年纪时,也……” 寻找共同点,就是“跟”的过程,是表示理解学生的动机、情感、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建立亲和感,然后“带”,就是把学生从当前的不良环境中带出来,到你所希望的“地方”去。

2.培养自尊心,先扬后抑——关键在“赞美”。中职生普遍低自尊,对一些“我是流氓我怕谁”,“破罐子破摔”的学生,该怎么教育?只有拥有自尊的学生才会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疚,才能纠正自己,取得进步。学生的自尊心有了,“好人感”有了,那么指出他的问题的时机也就到了。学生的自尊依赖于表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人性最深的渴望就是得到赞美。”我们要善于看到人性的美,对学生的赞美不要吝啬,遵循“赞美要及时准确,表扬努力的过程,赞美独特的个性”这三个原则。

3.逐级提要求,先小后大——关键在“承诺”。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承诺改变开始。首先,教师提出德育方面的小要求,学生给出小承诺,就等于打开了一扇洒进阳光的窗。其次,承诺最好是公开的。当一个人做出承诺时,如果知道的人多,履行承诺的心理压力也越大。最后,承诺要有层次,遵循“登门槛效应”,持续递进。

4.意料之外的鼓励,先远后近——关键在“强化”。如果学生达到了某个德育要求,那么教师就要及时鼓励,这就是一种“强化”。这个鼓励按照强化的理念,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鼓励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且是有针对性的;第二个是鼓励的时机,要掌握恰当,最好的表扬和批评都应该遵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学生没有预期得到的表扬才是最好的表扬。表扬,也要依据先远后近的原则,不要等到最终目的达到了才表扬和奖励,奖励应该是从最终目标的外围出发,最后达到核心目标。

5.让心跳起来,先情后理——关键在“情绪”。当一个人心跳加速、情绪激动的时候,恰恰是容易拉近关系,受别人影响的时候。德育工作者要善于等待时机。在活动中,当学生心潮澎湃、情绪激动的时候,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6.以关系保障,先拉后教——关键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教师有效工作的保障。在我们开展德育工作之前,先利用各种手段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然后再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德育工作中,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先“下几步闲棋”更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只要师生关系到位,便可以“无招胜有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紧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贴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期待,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能型时代新人”着眼的大格局,也要有从“青年学生心理现状、个性特点”着手的策略方法,通过德育工作者自我修炼和立德立言,坚持理想信念,追求教育梦想,实现中职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开拓。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秦皇岛,066209)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德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职院校Flash动画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中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教学浅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