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综述

2018-03-26 15:41沈忠娟
成功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新课改教学方法

沈忠娟

大理市下关一中 云南大理 671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民科学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的变革首当其冲。这场空前的教育变革不仅仅是制定符合国情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内容体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备受重视,许多国家对于中学生物课程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为此,我国提出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又称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施行以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

一、国外生物教学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初许多国家大规模地进行了有关中学理科教育课程的改革,生物学科也备受重视。国外生物教学的改革非常注重教材与教学方法[1]。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许多国家出现了许多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和教材,后来逐渐发展为现行的“科学——技术——社会”(STS),即逐渐开始了STS时期。STS教育模式从内容上将生物学从纯科学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从方法上则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参与、合作、交流、决策和创新等能力。这不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尊重事实的科学素养,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意识及对自然的热爱。

二、国内生物教学的改革

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应该是追求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简单地更换一本教材,而是要彻底改变现行教育中的诟病,改良和健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方针,我国在20世纪80年提出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即新课改。此次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从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之日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在全中国不同地区分批启动和实行,以教育部修订的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不同的地区选用不同版本的生物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地区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理念: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新课改有更大的灵活性,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具体性。倡导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改的目标:此次新课改的课程目标的层次设置上有很大改变,包括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这种设置也是基于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考虑的,体现了全面性与针对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要求。课程总目标较为宏观和抽象,例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学习:(1)获得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10];(2)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技能、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课程具体目标较为细化,指明了师生努力的方向和要注意的问题。也称为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材设置方面:高中生物学的核心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基于这一任务,在结构上,人教版教材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必修模块是生物学的核心基础,是学生高中阶段必须完成的内容。而选修模块是拓宽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章节上,每个部分设置了反映当代生物学进步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多元化的内容和图表,巧妙编排,活泼清新,例如“问题探讨”、“讨论”、“调查”、“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体现了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前人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吴若梅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与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策略研究》,挖掘新教材中的典型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整合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综合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新课程背景下,国内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确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多达700种,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改下教学方式实现了由传统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巨大跨越。基于新课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高中生物教师不再是高中生物课堂的主体,要真正落实“开放”。如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不再是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把教材活化和创新化,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应用性,力求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探究性学习活动和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评价上也要做到“开放化”,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收获,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发展状况,允许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新课改教学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