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科普文教学更鲜活

2018-03-26 05:52吴王莹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品读语文味拓展

吴王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科普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学这类文章时要让学生读懂知识,读出情味,品析语言,悟出方法,学会表达;通过课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实现语言、知识和精神的有机统一。同时,还可以进行形式的变换,让学生把知识、语言及表达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加工,转化为新的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味;科普;品读;实践;拓展

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就明确了它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然而在说明文教学中,最难处理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其实,语文本身也不排斥知识性,只要记好自己是走在语文的路上,就能找到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和谐之路,科普说明文教学也能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品读涵泳,情趣交融,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味的一个表现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科普文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当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1.读懂知识,了解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神奇的克隆》一文,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展开。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奇是全文的关键。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有利于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品析文字,体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小学阶段的科普类课文,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來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选词考究,表义准确。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讲述的客观性,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领悟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之美。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作者通过“干涸的河床”“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有水的推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敏锐地抓住“推测”与“推断”,让学生把“推测”和“推断”调换一下,读一读,再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学生不难发现:火星和地球上有没有水和生命,是人们根据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进行的一种想象、估计;而用推断,是因为在做钻孔分析之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火星河床,所以科学家们的判断就更加肯定。

3.创设情境,感悟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作为教师,就要充分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请学生将自己觉得有趣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并简单说说哪些词句用得好。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关注内容有趣的浅层次上,而是开始关注有趣的内容是通过哪些有趣的词句进行表达的,例如“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学生读着读着就觉得仿佛星星和石子也变得有生命了,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这句话也在学生的品味咀嚼中变得有味道了,学生也觉得原来毫无生命色彩的话语变得可爱了,再去读这句话的时候,学生就是带着一种喜爱去读这句话。

二、躬行实践,创新训练,让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对于说明方法讲得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1.示例迁移,抓模仿

模仿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全文是分总结构,而每一个段落,作者采用了具体介绍和简单列举相结合的方法,这种详略结合、相得益彰的构段的方式是常用的一种行文方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或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从中选择其一仿照课文3、4、5自然段的写法,按照“发现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这个过程将课程资源拓展和表达方式的迁移比较巧妙地整合起来,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迁移了说明方法,可谓一石二鸟。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说明文特殊的表达方式,还在仿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运用与拓展的快乐,这快乐就是“语文味”带来的独特享受。

2.转换叙述,抓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小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 如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以《航天飞机的自述》为题从形状、本领两个方面来介绍航天飞机,然后再引导学生写下来。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感知文本,体验“干瘪生硬”的说明文同样需要巧妙的架构和生动的语言。

3.奇思妙想,抓创新

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基本途径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拓展的课外内容进行内化,而后将内化的知识、方法进行外化。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内化语言。如《人类的老师》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课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与动植物有关的科幻式的小习作。这样的练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拓展辐射,激发兴趣,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1.从知识内容上拓展

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我看克隆人”的讨论。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2.从语言表达上拓展

在《金蝉脱壳》一课时,作者对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记叙脉络清楚,内容浑然一体,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一种小动物,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3.从兴趣情感上拓展

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可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作者伊林,同时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科普读物的盲目选择。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和谐,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更融洽。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破除禁锢的思想篱笆,看似枯燥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也会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而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任培艳.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技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2.

[2]陈月芬. “图”解语文,如此简单——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

[3]贾泽红. 让“语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学中 [J].阅读与鉴赏(教研),2010.

猜你喜欢
品读语文味拓展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