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并重言意共融

2018-03-28 10:57吴耀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质共融阅读教学

吴耀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重意轻言

和作文一样,学生似乎天生对阅读有种畏惧心理,一篇文章读下来根本不知所云,答题更是随心所欲。究其原因,大概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分析文章”为主。这种重“意”而轻“言”的教学方式,表现为“为阅读而阅读”的课程形态,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误区,造成学生们不能举一反三地去理解文本,解题时词不达意。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也是囫囵吞枣,做摘记的同学更是屈指可数。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十分单一,大多学生只喜欢故事书,对其他的书,如科技说明文、古典文学、外国名著等涉猎很少。这样的阅读使得学生知识面非常狭窄,课堂上做阅读理解时缺乏生活体验和相关知识储备,又间接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

二、阅读教学的真义——言意共融

李维鼎先生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说道:“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意转换。”那么究竟何为“言”和“意”呢?

所谓“意”,主要是指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心骨,是内在的、抽象的,需要用心去感受。所谓“得意”,就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抽丝剥茧,读文以领情,体文以入境,研文以悟道。

所谓“言”,主要是指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所谓“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

“言”是“意”的外在表现。“意”与“言”,就像一棵大树的根茎与枝叶,没有根茎则无处生枝叶,没有枝叶则根茎必枯萎。因此,在学习各种文体的文章时,必须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言”贴切且具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词语和文意,还有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任,所以,“得意”之后不能“妄言”,“言意共融”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风向标。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文质并重

1.由言悟意: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积累

吕叔湘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如果学生能积年累月地阅读,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

目前大部分家庭的纸质藏书是非常有限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电子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懒人听书”等手机APP的使用也越发频繁,而国内外很多实践也表明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是从倾听开始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幼儿都喜欢在睡前听妈妈讲故事,孩子用倾听的方式构筑起自己想象的乐园。因此,听老师讲故事肯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阅读形式。其次,小学生尚不具备自己挑选优秀图书的能力,听老师讲故事可以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老师讲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符合学情的,充满童趣的,再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给了孩子最畅快的阅读享受。这种阅读形式没有逼迫阅读的痛苦,也没有生字这只拦路虎,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他们会听得津津有味,了解到读书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就会自觉地找本书读。

一旦学生爱上阅读,老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需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比如,向低年級学生推荐童话、寓言等生动有趣的故事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学会摘抄、写札记、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乐于阅读,更会多角度享受阅读,积累好的阅读素材。

2.由意及言:捕捉语言秘密,学会表达技巧

当下的阅读教学,语言内容的理解固然要坚持,但更需要关注言语形式,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感悟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改正语文课堂只顾内容不顾形式的片面教法,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到文质并重、言意共融的本来面目上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因为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兴趣。这个“点子”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揭示课文中看似矛盾的语言点,让学生辨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可抓住“似乎”和“确凿”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夹竹桃》中:“春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花一般都是先开再败,先长再黄,这是自然规律,可是季羡林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言意共融”是阅读教学的新探索,它打破了一味追寻“意”的解读平衡,构筑起在阅读和写作间的新平衡。追寻“言意共融”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知文本内容含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提升语言智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大大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文质共融阅读教学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言文教学——让“文”与“言”共融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