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及因素分析

2018-03-28 10:57曾梦瑶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蝴蝶结小朋友幼儿

曾梦瑶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某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观察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析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幼儿的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社会交往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当矛盾出现时,幼儿想要通过教师的调解来解决,这便引发了告状行为。教师要针对幼儿不同的告状动机,给出合理的反馈与帮助。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通过观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记录了幼儿在园发生告状行为的事件,按照告状的动机将告状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寻求帮助、表现自己、嫉妒他人、检举对方。

(一)寻求帮助

当幼儿与幼儿因一些事情产生纠纷、自己的同伴陷入困境遇到麻烦,或者其他幼儿的言行举止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会借助于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希望教师对此进行干预,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案例1:上午吃过早餐,幼儿在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幼儿独自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看书,有的幼儿三五成群地在角色区玩过家家游戏。幼儿a拿出了自己爸爸亲手为自己捏好的橡皮泥娃娃,对幼儿b说:“这是我爸爸昨天帮我做的泥娃娃,漂亮吧?”说着两人围着自己的桌子,开始摆弄泥娃娃,玩得正开心,幼儿c走了过来,对幼儿a说:“让我也玩玩你的玩具吧!”说着伸手就在桌子上拿。幼儿a赶紧用手捂着自己的泥娃娃,幼儿c见状对a说:“什么破橡皮泥,我家也有。”说着顺手就拍打了a的头。a委屈极了,来到老师面前告状:“老师,c他抢我玩具,还拍我的头!”,老师忙着整理小朋友们的毛巾,对她的告状没有理睬,见老师没有反应,她又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玩。

这一案例发生在自由活动期间,幼儿a和b正开心地玩著爸爸做的玩具,c也想和a一起玩玩具,可是由于自己的方式不对和a发生了矛盾,a在自己被打和玩具被抢时觉得自己受到了他人的欺负,于是向教师告发幼儿c。这种告状行为是幼儿受到了他人的侵犯,通过向老师告状,想要寻求教师的帮助,希望教师正确处理这一矛盾。a幼儿通过告状以得到教师的帮助,希望教师用自己的权威制止c的行为,要回自己的玩具。

(二)表现自己

每个幼儿都想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来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喜欢,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发现同伴做出了违背教师规范的行为时,向教师进行检举对方的行为,以此通过对教师言语上的提示等方式来获得教师对自己的赞扬和肯定,提升自己在教师心中的良好形象,成为教师心中的乖娃娃。

案例2:小朋友们在玩桌面游戏时,大家都在认真地搭积木,这时,幼儿x指着y说:“老师,y把多余积木扔地上了。”“老师说过要爱护公物,把玩具放整齐。”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王老师说:“好了,大家不要吵了,y小宝贝以后不会这么做了,都快搭积木吧。”听到这话,小朋友们才继续认真搭积木。

这是一种常见的告状行为,x是一个特别爱表现的孩子,她知道教师喜欢遵守纪律的孩子,发现y的做法不符合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于是立刻向老师告状,她的目的不是让老师批评y,只是希望通过y的“违规”行为来表现自己,获得教师的关注,证明自己是好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

(三)嫉妒他人

当幼儿觉得自己的小伙伴们比自己优秀,或者自己没有同伴所拥有的东西时,幼儿心里就会有不服气,对同伴产生嫉妒心理,同时想要采取一种方法破坏别人所拥有的东西。

案例3:幼儿a早上上学时头上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粉红色的蝴蝶结,刚一进教室,和幼儿a平时很要好的幼儿y看到后心里有点不舒服了,于是幼儿y走到幼儿a面前,看了看说:“你的蝴蝶结一点都不好看,颜色真难看,回家我让我妈妈给我买一个比你这个更好看的。”说着还用手把幼儿a的蝴蝶结扯了一下。

幼儿y的这一行为就是由于自己看到了好朋友幼儿a带了一个很漂亮的但是自己又没有的蝴蝶结,心里不服气,对幼儿a产生了嫉妒心理,最后把幼儿a的蝴蝶结扯了一下表现了幼儿y心里的嫉妒,想要破坏幼儿a所拥有的蝴蝶结。

(四)检举对方

这种行为是幼儿发现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规定,为了维护教师制定的规则和要求,或者替其他小朋友讨回公道而向教师告状。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并不是自己与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是因为其他同伴不遵守纪律,或者替好朋友向教师告状。

案例4: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教师规定饭前人人必须去洗手间洗干净自己的手,大家都认真地洗完了手,坐等吃饭。只有幼儿c一个人没有去洗,一个人拿着自己的勺子就开始吃饭,旁边的h见状就对老师说:“老师,你看c一点都不听话,他没洗手就开始吃饭了。”王老师就说:“饭前每个人都必须先把手洗干净,c小朋友你怎么不去洗手呢,赶紧去洗手间洗手,洗了手才可以吃饭。”于是c幼儿跑到洗手间洗了双手,回到座位上继续吃饭。

幼儿h的这种行为是在向教师告发幼儿c的行为,幼儿h服从教师的命令,教师说过饭前人人都要洗手,幼儿h认为教师制定的规则就必须遵守,而幼儿h认为c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h希望通过向教师告状来使c按照教师的要求吃饭。

二、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幼儿对“教师的爱”的心理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中班幼儿需要归属和爱,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希望教师关心和呵护自己。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父母,幼儿在学校对教师有依恋的心理,幼儿渴望教师关爱自己。幼儿在幼儿园中每天和教师接触,从而和教师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教师的爱对于幼儿来说是隐形的但又十分珍贵的,对于幼儿身心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听从教师的指挥和命令,如果发现其他幼儿的行为和规则相违背或者与老师提出的要求不符时,就会向老师告状。他们希望通过告状来引起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获得教师的关爱,并以此来表现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体现了幼儿对归属和爱的需要。

(二)幼儿需要教师的赞赏

我们都希望得到其他人的赞美和肯定,在人们的心中有一个好印象。幼儿寻求教师赞赏是希望教师赞美和关注自己,教师的鼓励或者赞美的言语,都会让幼儿非常开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天生都具有一种“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定位。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尤其是长辈的表扬。一朵小红花、一个五角星等往往是孩子们最珍贵、最值得炫耀的东西。中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道德感在随年龄逐渐发展,他们希望教师和家长对自己认可。在学校里教师就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幼儿将教师视为自己心中的榜样和权威,他们对教师有敬仰之心,教师的表扬以及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使幼儿开心好长时间。正是由于幼儿对教师的敬仰之情使得每个幼儿都想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来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喜欢,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孩子”。通过告状行为来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并表现自己,从而提升自己在老师心中的良好形象。

(三)幼儿园的班级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幼儿园、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规则。规范是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幼儿自制能力比较差,不能够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为幼儿制定较为严格的幼儿园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教师要组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建立一定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的行为,这样班集体才有秩序。中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刻板,基本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服从他人的规则,他们认为“规则”是不能改变的。他们有了规则意识并且服从权威,哪怕一件很小的违规事件也能促使他们给教师告状。教师的命令和要求在幼儿心中就是权威,当班级内有同伴的行为举止不符合教师或者园内规范,他们会认为其他幼儿不服从权威,就会向教师告状,幼儿希望通过教师对被告的行为进行调整和干预。

三、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反馈

(一)积极型

积极型反馈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告状积极回应,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回应,采取恰当的方法使告状事件得以有效解决。

(二)中性型

教师对幼儿的告状没有给予明确的肯定,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否定,有时只是回应一下幼儿的告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告状行为。

(三)消极型

教师对幼儿的“状子”给予明确的否定,有时会用明显的不耐烦和不满的口气大声训斥告状的幼儿,或者是不理睬幼儿的告状等。

四、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一)多鼓励幼儿,增强幼儿自信心

针对寻求帮助的告状:一般喜欢寻求帮助的幼儿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幼儿的能力有限,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老师,这时教师应该激励幼儿勇敢地克服困难,敢于正视困难,增强自信心,在平时对幼儿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地赞美和表扬幼儿,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给予幼儿以肯定性的鼓励,用鼓励和肯定的语气和幼儿交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给予幼儿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教育幼儿有话就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交给幼儿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技巧和方法,启发幼儿自己与同伴沟通、协商。

(二)了解幼儿,明确幼儿告状的目的

针对表现自己的告状:幼儿希望成为教师心目中听话守纪律的好孩子,通过告状来获得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对于表现自己的告状行为,教师要对幼儿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清楚幼儿告状的目的是什么,要清楚幼儿是否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针对幼儿不同的告状目的,教师要对症下药。对于单纯地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的幼儿,教师要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幼儿外部强化,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绝不能助长幼儿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而乱告状的现象。对于一些毫无意义的告状行为,教师可采取忽视的态度并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避免幼儿为了得到表扬胡乱告状,教师要重视提高自己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判断能力。采用恰当合理的方法,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

(三)培养幼儿形成完善的人格特质

针对嫉妒他人的告状: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要培养幼儿有一个正确的心理,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其他幼儿的优点,而不能只看别人的不足;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开展一些同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活动,带领幼儿寻找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多多鼓励幼儿,不能总是看到自己或是别人的优点,也不能只看到自己和别人的缺点。

告状行为是幼兒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也是师幼互动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告状行为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幼儿的发展来说很重要,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地处理这一行为,会对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

猜你喜欢
蝴蝶结小朋友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蝴蝶结藏哪里啦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跃然头上的蝴蝶结
找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