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8-03-28 10:57张主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文小学生语文

张主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学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让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质疑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只有教会学生如何质疑,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上,不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综上,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不要自己高高在上,应放下架子和学生真诚地交流,创设一种平等、宽松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对教材和学生、教师质疑。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敢问的重要前提。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常常活跃在形象思维的层面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让他们思考,才会激起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鼓励;如果问题错了,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批评会打击学生提问和思考的热情。有学生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顺势带领大家一起研读文章,解决问题;如果提出了有争论的问题,可以引导全班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认真倾听各位学生的表达,将讨论引向深入,最终得出结论。小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冲动,这样的做法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發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质疑的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三、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提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提问。

(一)在预习中质疑。课堂教学前,应安排学生预习。预习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读书必生疑。学生在自学中会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也会有疑惑的地方,疑惑的地方记上记号,再读,再疑,还不能解决,可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找答案。

(二)从标题质疑。标题常常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指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课文《唯一的听众》为例,可让学生说说看到标题后的第一感想,能从标题中读出什么信息,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还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而不是“一个”听众?这个听众又是谁?学生带着质疑阅读全文,就容易理解课文,容易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

(三)学会质疑课文的重点词和关键句。课文《颐和园》中有这样的一句表达:“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课文为什么采用“滑过”一词?按照惯例,船在水面应该用“划过”。关键词的使用是倾注了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开发学生的写作语感和创新思维。再比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中,明明是给颜黎民一个人的信,为什么结尾处鲁迅先生却写到“祝你们好”,不是“你”而是“你们”,看似矛盾的用语,正是作者用心之处。对比矛盾处,引出质疑,指导学生归纳、筛选,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并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寻找答案,提高理解能力。

(四)从课文“异常”处质疑。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时候肯定会产生新的认识,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异常处质疑,深入地掌握课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凡卡》这篇课文为例,教学中让学生发现作者在大篇幅描述凡卡凄惨身世的中间,还夹杂了两件美好往事的回忆。注意到这点后,学生会不自觉提出相关的质疑。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问题,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兴趣积极地思考,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透课文的深意。

(五)从写法上质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生的写作从阅读和模仿范文开始,课文就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引小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质疑,教师要带领全班同学分析、对比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同,探究不同写法的表达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但效果却非常显著。比如,有些文章会在大段的对话中间,插入人物的心理描写,学生们注意到这种写作手法之后,自然向老师提出质疑。课文讲解后,学生会了解到这是作者为了写活人物而为之,这样学生就领略到了这种写法的用意。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质的提升。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教师要创设出质疑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质疑,如何提出有创造性、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以问求学,在思考和质疑中学到经验和知识,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的作用。

【作者单位:武威市凉州区青年巷小学 甘肃】

猜你喜欢
课文小学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