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肥胖与疾病相关性

2018-03-29 02:3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3期
关键词:脾虚病机中风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200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1]。肥胖不仅影响健康,并能导致多种疾病。《医宗金鉴》云:“人感受邪气难,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即个体体质差异是导致不同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了解肥胖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对于针对肥胖人群开展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与疾病的相关性,以期对肥胖体质的认识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检索源,检索与“肥胖”相关的古代文献。《中华医典》是第一部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系列电子光盘,汇集了中国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丹溪心法》、《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普济方》、《傅青主女科》、《医学正传》等。

2 方法

2.1 检索词 依据《中医大辞典》(第2版)、《中华大辞典》、《中华字典》(第9版)、《古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康熙字典》,全面整理有关“肥胖”的别称,分别有“肥人”、“体肥”、“膏粱”、“体盛”、“盛人”。将“肥胖”及以上别称作为检索词,分别键入《中华医典》,全面检索肥胖相关文献。

2.2 纳入标准 ①疾病或症状系由肥胖导致者;②疾病或症状因肥胖加重、转变、恶化者;病因病机与肥胖相关者。

2.3 排除标准 ①文献内容重复出现者;②论述内容与疾病无关者。

2.4 文献整理

2.4.1 病名规范化 中医古籍所载疾病存在异名现象,参考《中医证病名大辞典》、《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著作,对文献所载疾病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如中风和类中、偏枯症统一为中风;外疡和疮疡统一为疮疡。此外,将月经不调、经闭、月经先期等以月经紊乱为主的疾病统一为月经病。

2.4.2 统计学方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对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频次统计。

3 结果

检索所得文献533条,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文献364条。根据文献记载的疾病要素,可将其分为3类:①肥胖所致相关疾病(文献已载病名,或通过症状记述可明确病名者);②肥胖所致相关症状(文献未提及病名,凭记载症状尚无法判断病名者);③肥胖致病相关病因病机。

3.1 肥胖所致相关疾病 共289条文献,包含疾病76种。其中出现次数大于6次的疾病有11种,居前3位的分别是中风(11.76%)、月经病(6.92%)、痹证(5.19%)、带下(5.19%)。累计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小到大的疾病依次为痈疡、腹痛、痿证、疮疡、喘证、眩晕、不孕、带下、痹证、月经病、中风。详见表1。

3.2 肥胖所致相关症状 有41条文献未载疾病名称,所记症状尚无法判断疾病类型,单独整理为肥胖所致相关症状。其包含症状20种,出现次数≥3次的症状5种,分别为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详见表2。

表2 肥胖所致相关症状

3.3 肥胖致病相关病因病机 有34条文献论述肥胖致病的相关病机,共包括病机19种,其中居前3位的是痰湿、气滞、气虚有痰。详见表3。

表3 肥胖致病相关病因病机

4 讨论

4.1 肥胖相关疾病 通过古代文献整理发现,肥胖相关疾病种类较多,内、外、妇科均有涉及。内科病包括中风、眩晕、痹证、痿证、喘证、腹痛;外科病包括疮痒、痈疡;妇科病涉及月经病、带下和不孕。体质决定疾病的易感性。正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之中人也……阳盛则为热,阴盛则为寒”,虽同时受邪发病,但由于体质不同,病证就有寒热的区别。肥胖体质者多为脾虚湿困之人,既有脾阳不足之虚,又有痰湿困阻之实。痰湿阻肺则患喘;风痰上扰则眩晕;痰阻经络则中风、痿痹,痰阻气滞则腹痛;痰湿浸渍则患疮痈;痰阻冲任则月事不调、难以受胎;痰湿下注则致带下过多。肥胖涉及疾病广而多,其源则是其脾虚痰湿之体质,脾虚为本,痰湿变乱而生诸病。

4.2 肥胖相关症状 在整理古代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文献没有记述病名,且通过症状描述尚不能明确疾病类型,暂将症状单独整理以供详查。其中以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出现频次较多。沉困怠惰为脾虚湿困的典型表现。腹中窄狭为自觉症状,影响进食。《丹溪心法》云:“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不升降。”《医林绳墨》曰:“饮食不进,而腹中窄狭者……肠胃空虚不能健运,有致膈蓄稠痰,胃纳邪气,以致饮食不进。”可见腹中窄狭多为痰湿阻滞所致。此外,痰阻清窍则目痛、声喑;痰阻下焦则致便不通利。以上症状虽部位不一、表现错综,但均与痰湿相关。

4.3 肥胖相关病机 古代文献中肥胖致病相关病机主要为痰湿、气滞和气虚有痰。《医学实在易》云:“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张氏医通》云:“膏粱过厚之人,每多痰。”痰湿内蕴,或内阻而气滞,或困脾而气虚,均为致病之由,亦是肥胖相关疾病与症状调治之本。

本研究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体质与疾病相关性,结果提示肥胖相关疾病涵盖内、外、妇科,病状复杂,病机与痰湿密切相关。以期相关研究结果为肥胖人群开展防病治病提供临床参考。

[1]王增武,郝光,王馨,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肥胖现况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54-358.

猜你喜欢
脾虚病机中风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