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之农民问题及其意义

2018-03-30 05:15闫柳君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农民

闫柳君

摘 要:农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从社会条件、组织情况、农民参与程度三方面对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中农民问题进行比较,便可以总结出十月革命对于农民问题的重视程度。农民在革命过程中可以壮大革命力量、扩大群众基础,这尤其在经济文化落后以及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农民

中图分类号:K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56-04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历次革命实践的总结中,都可以看出农民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将从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关于农民问题的对比分析出发,体会十月革命对于农民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其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对无产阶级革命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中,农民问题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的内容。从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农民问题的深刻论述,以及现今留存的巴黎公社期间的报刊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巴黎公社中农民问题的身影。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列宁立足于俄国这个现实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并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1]39,并在革命取得成功后,依然注重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农民的支持,对于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成功后政权的巩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农民问题之比较

(一)社会条件之比较

十月革命相比巴黎公社,在对待农民问题上更为成熟,这可以從两者的社会条件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理论指导思想之比较。巴黎公社是在特殊背景下带有偶然性的一次起义,这就涉及不到对起义的策划、指导以及科学的指导思想等问题,而且在其之前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巴黎公社只能说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当时在巴黎公社占主要地位的思想,主要是布朗基主义和蒲鲁东主义思想,而这些思想都没有将农民问题合理地重视起来,因而也得不到农民的广泛支持。

而十月革命是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发起的。列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理论指导,并自觉将其运用到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很关注农民问题,这些可以从他们的著作文本中看出。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已经开始关注贫苦农民。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农民可以作为无产阶级的补充力量。而后在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农民战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中,对农民问题的考察更加深入,更加强调工农联盟,尤其是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其中,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对农民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并将小农看作未来的无产者,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实际革命过程中积极关注农民,起到了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为列宁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他在领导十月革命期间,自觉地将此理论运用于实践,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第二,革命政党之比较。巴黎公社主要是自发的工人起义,其中有布朗基派、蒲鲁东派、雅各宾派等派别,各派别都支持革命,可是在公社期间对于同一行动却是有不同看法,当然对于农民问题也不例外。恩格斯曾说:“对于公社在经济方面的各种法令,无论是这些法令的优点或缺点,首先应当由蒲鲁东主义者负责;而对于公社在政治方面的行动和失策,则应当由布朗基主义者负责”[2]10。这说明巴黎公社缺乏一个统一的政党,因此也很难形成巴黎城市工人阶级对同一政党的认同与归属,也更谈不上农民的认同。

而十月革命主要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有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对于同一问题才会有共同的、体现本政党利益的决策,同样对于农民问题也是这样。但是布尔什维克党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党,它是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成熟与发展起来的。其中十月革命时期对于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是一个重要因素。相比巴黎公社的偶然性与自发性,使其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一个稳固的革命政党,也就更谈不上革命政党的成熟。

第三,领导核心之比较。巴黎公社为了体现民主,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领导核心。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政策可能会不连贯,对于农民问题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与政策。十月革命主要是由列宁领导的,他在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立足俄国农民问题的实际,因时因地地提出了代表农民利益的各种政策,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扩大了在农村中的影响力,赢得了更多农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不论在任何时候,党的领导核心对于维护党的团结、促进党的凝聚力建设;对于全党高度的意志、思想与行动统一;对于全国人民共同的认同与归属感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都说明党的领导核心的确立和形成,对于党的建设、领导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全国性政权建立之比较。全国性政权的建立对于一系列农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前提。巴黎公社注意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对农民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见解和主张。但是,公社没有利用革命余势对梯也尔政府趁势追击,因而未能将革命继续下去,建立全国性政权;没有将法兰西银行收归自己所有,反而被凡尔赛政府使用;没有及时管理报刊等宣传媒介,以致自己的许多政策不被人民所了解,还被反动报刊攻击……这些原因中,最关键的便是:巴黎公社没有继续革命,给了反动政府卷土重来的机会。公社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在开始实施和还未实施时,就被反动政府所扼杀。马克思曾说:“公社的那些很审慎温和的财政措施,只能适合于城市被围的情况。”[2]63但是如果巴黎公社对反动政府趁势追击,建立自己的政权,所有大城市、甚至广大农村都按照巴黎那般组成公社,势必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结果也许会有所不同。但是现实情况是巴黎公社和外界联系少,对农民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也根本不可能与农民起义浪潮相结合,或者与别的城市相呼应。因此,在面对强大的反动政府时,巴黎公社根本无力反抗。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在清除反革命势力的同时,建立了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并不断加以巩固。

因此,全国性的政权建设与巩固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只有建立全国性政权并加以巩固,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那么国家颁布的关乎人民利益的每条政策才有实施的可能,才能在此基础上加深人民对于政权的认同与支持。可见,从理论指导思想、革命政党、领导核心、全国性政权的建立这四方面来看,十月革命较之巴黎公社有更为成熟的社会环境,因此其对农民问题的看法也更为成熟。

(二)组织情况之比较

第一,农民政策制定之比较。巴黎公社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到了农民。比如在战争赔款问题上,“公社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实际上也代表着除了资产阶级(富有的资本家)(富有的地主,以及他们的国家寄生虫)以外的全体中等阶级的利益。它首先代表着法国农民的利益”[2]144。而且公社的废除征兵制、廉价政府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巴黎公社在《公社报》发表过由安德烈·列奥和贝·马隆共同起草的《巴黎公社告农村劳动人民书》,文中呼吁“土地给人民,劳动工具给工人”,并在公社紧急被围时刻用气球向周边农村散发[3]。这主要是想唤起农民并得到农民的帮助,但是由于凡尔赛政府的阻碍等种种原因,此公告并没能全部到达农民手中,因此农民也根本不会了解巴黎公社的真正意义所在。虽然巴黎公社关于农民的政策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反响,但是当时的地主议员们认为在公社三个月的政治统治下,将可能会产生农民和农业无产阶级反对他们的一系列起义运动[2]146。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巴黎公社对于农民积极影响。

由上可知,巴黎公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但是其关于农民问题的想法还仅仅停留在表层,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沉流中,所以也根本不能得到农民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相反,十月革命对于获取农民的支持十分重视,因此对于农民问题的政策制定也特别积极主动。不管是在《四月纲领》中的明确表态、《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中的积极动员,还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及时颁布的《土地法令》,以及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中关于农民和土地问题的讨论……都表明革命党人对于农民与土地问题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土地法令》中宣布立即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农民带来了一丝曙光。虽然这个法令和委托书是由社会革命党人拟定的,但是列宁深知对于具体的问题需要农民通过具体的实践,才知道什么政策是最有利于自身的,实际检验才会有最大的说服力。《土地法令》的颁布,表明了布尔什维克党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态度,也是对农民在斗争中自发夺得地主土地和财产这一事实的承认[4]。同时也表明了新政权明白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得到占俄国人数众多的农民的广泛支持。所以,十月革命相比巴黎公社关于农民政策的制定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实际,而且最主要的是抓住了农民最为关注的土地问题。

第二,农村政权之比较。巴黎公社存在期间尚未在农村建立政权,也就更谈不上政权在农村的巩固。而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派大量宣传员,或者依靠从前线回家的士兵,积极扩大其在农村的影响力。列宁在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要有利得多,因为俄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已经创立了自己的机关即苏维埃政权,并通过它向全世界宣告他们的斗争形式。这一点首先改变俄国工人与农民的处境,而使它与巴黎的无产阶级政权不同。”[5]1918年4月,俄国90%以上的乡都有了苏维埃政权[6]。这表明,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得到了建立和发展。

而后,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积极在农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策略。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应对复杂的内外围困政策,实施余粮征集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危机的渡过。可是由于此政策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继续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列宁立足俄国国情,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关注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促进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三)农民参与程度之比较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虽然争取到了城市中工人阶级的支持,但是却没有争取大部分农民的广泛支持,农民参与程度较低。列宁曾说:“1871年,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没有占人民的多数。当时只有把无产阶级和农民都包括进来的革命,才能成为把真正的多数吸引到了运动中来的“人民”的革命。当时的“人民”就是由这两个阶级构成的”[1]36。因此,十月革命在吸取巴黎公社教训的基础上,在革命期间一直注意宣传自己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积极关注农民利益,以吸收农民参与到革命中来。

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一直处于持续的战争环境中,大量农民被应征入伍,这严重影响农民安稳的生活,粮食生产也无法得到保障。面对现实情况,布尔什维克党适时提出“面包与和平”的口号,反映了人民的心声;面对一直以来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列宁在《四月纲领》中指出要没收拥有土地的贵族的财产——所有土地收归国有[7];面对当时自称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革命党在农村影响力大以及农民支持社会革命党的情形,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与社会革命党建立同盟,积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农村中与社会革命党一起开展工作,试图在此过程中扩大在农民中的影响力……布尔什维克党深知农民支持革命,以及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因此在革命期间一直宣传自己关于农民问题的政策,寻找接近农民群众以及在农民群众中扩大影响力的方法。农民群众由刚开始支持沙皇到支持社会革命党,到逐渐支持布尔什維克党,农民参与程度不断提高。这是布尔什维克党积极扩大在农民中影响力的结果,也是农民逐渐认识到哪个党才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政党的结果,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是同一过程中两主体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趋近。

所以十月革命相比巴黎公社,更加重视争取广大农民,农民也找到了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从而其参与活动也更加积极,参与程度也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从社会条件、组织情况、农民参与程度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巴黎公社期间就已经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实施情况受到限制。十月革命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对待农民问题更加科学合理,并将其真正运用于革命实践过程以及政权巩固过程中。

为什么列宁在总结教训时,对农民问题如此重视,农民对于革命到底有怎样的重要性。接下来将具体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二、农民对于革命的意义

(一)壮大革命力量

通过对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农民问题之比较,可以看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只依靠单个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农村人口占本国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来说,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利用农民这个绝大多数,形成工农联盟,促进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虽然具有保守性,但同时又具有革命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农民与资产阶级成为革命同盟,一起反对封建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后,农民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资本的压迫与剥削,这时会产生工农联盟的物质基础。又或者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性的衰落,其会在革命过程中毫不犹豫地背叛农民,由此产生的农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会将农民推向无产阶级的怀抱,产生工农联盟的思想基础。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在看到农民保守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农民的革命性,建立工农联盟,促进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8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词典》中对于工农联盟的释义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为了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成的联盟。”[8]另一版解释为:“工人阶级在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劳动农民结成的政治联合。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9]从这两个关于工农联盟的释义中可以看出,工农联盟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主体是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农民可以壮大革命力量,与无产阶级一起共同投入到革命的行列中,促进革命取得成功。

(二)扩大群众基础

在阶级分析中,农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它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封建性。所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农民问题,可能就会影响革命进程的发展,甚至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力量。

在革命过程中积极吸收农民,可以将农民所具有的革命性激发出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到革命中来,可以使其深刻地了解革命的目的、意义与价值;使其明白革命党人的初心与价值取向;使其对革命党人的政策措施有直观的认识;使其产生与革命党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使命,并为实现这个价值追求而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最终与革命党人同享革命带来的利益成果。农民自身在实践中的参与远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更为直接与迅猛,主动参与与被迫接受之间的推动力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革命过程中积极吸收农民,可以使农民更加自觉地参与到革命过程中来,并自觉拥护革命党人的政策方针,扩大革命党人的影响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群众基础。

所以,在革命过程中,农民是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在农民人口占人口大多数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革命党人完全可以在革命过程中发挥农民群众的革命性,使其自觉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壮大革命力量,扩大群众基础,为革命取得成功建立强大的保障与动力。

三、农民问题对中国发展的借鉴意义

巴黎公社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尤其在对农民问题的处理上,巴黎公社有很大的不足与缺口,这同时也是其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十月革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个重大问题,并给予农民问题以极大的重视,争取动用一切积极力量促进革命取得成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巩固新建立的政权,从而为其他国家对待农民问题做了一个成功的示范。

十月革命中形成的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系列政策与理论实践,为我国正确对待农民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革命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革命的重心在农村,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10],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促进了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问题的探索也在一直前行。从“农业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民问题的重视。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三农问题的成功解决。面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问题上提出了具体而又科学的论述,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战略,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一起,为“中国梦”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革命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工农联盟,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还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在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问题上一直探索。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坚信与坚持,体现了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三农问题上的政策制定与解决是一个立足实际、连贯有续而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及其有关政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列宁.国家与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马克思.法兰西内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陈叔平.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报刊消息摘录[M]. 吴惕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387-388.

[4]姚海.俄国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33.

[5]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27.

[6]陈之骅.苏联史纲: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

[7][意]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M]. 卡佳,吉娜,等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8.

[8]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词典[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7.

[9]马克思主义大词典[Z].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216.

[10]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85.

[1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1).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农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农民
俄国二月革命后立国未竟与“十月”的选择
试论意识形态的终结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浅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