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03-30 05:15朱婕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互联网

朱婕

摘 要:在“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研究基于对“90后”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调查,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对“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做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218-02

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更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针对理论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学生的特点,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新媒体与备受关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引领教学新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破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困境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为期两年的实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跟踪式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等形式,对“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做有益的探索。

一、实施“互联网+思政课”的前期调研

在2015级新生中我们随机抽样调查了518名学生,99%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而72%的同学明确反对“禁止带手机进教室”的做法,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显然也不例外地成了“手机控”,特征就是相较于现实生活,他们更擅长在网络世界“侃侃而谈”,73%的学生表示自己“更愿意用文字表达自己”。而对于“如果上课不允许带手机”,仅有4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认真听讲,更多的同学表示自己会“睡觉、看课外书、发呆”。数据显示,对于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一味地“堵”显然不会有成效,引导高职学生合理地利用手机、善于利用手机才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

二、“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1.改革传统教育静态的模式化考核,实行动态的过程化考核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言,“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特殊性,因此绝不能采取一般学科教育那样的知识性考核,也绝不能局限于教室内的学习与考核,而应真正建立起动态的全过程化的考核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借助于手机APP,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课堂发言、小組讨论、课堂演讲、班级辩论、随堂测验等),课外实践活动(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全部量化为“经验值”,学生随时可以查看自己或者同学的得分及排名情况,从而唤醒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出现一些别的课堂没有的特殊现象,学生经常向老师“要求学习”,他们会主动找老师“索求”学习任务,深入图书馆或者红色教育基地去搜集大量的资料充实课堂,或者主动到校园外去参加“地铁执勤”“义卖报纸”“无偿献血”“走进福利院”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赚取经验值”,真正将思政课所带来的影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达到了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目的。

2.改革传统课堂有限容量,拓展思政课的时政性和针对性

习近平主席强调,思政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相对固定的思政教材和思政课堂显然不能全面应对这些变化。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针对有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发布者无限放大我国发展过程中负面现象,片面夸大西方国家的种种好处,“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情况,思政课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性、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分清主流和支流,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正确的舆论,因势利导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一直持续关注国内外热点和焦点新闻,搜集整理互联网具有正确舆论价值导向的文章、评论、视频、图片等资源,发布在“云班课”APP上供学生阅读学习。也正是通过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网络资源,实则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建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实平台,当然也是对思政课堂极大的充实和提升。

3.改革传统单线式教学,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传统的思政教学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学时间固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即便是开展班级活动,但是拘泥于固定且有限的课堂45分钟,学生的参与率十分受限,特别是本身不善言辞的学生一学期下来几乎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这样就更谈不上成长和收获了。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手机平台,将所有班级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比如班级辩论,在线下的课堂45分钟内唇枪舌剑,实现语言和智慧的碰撞。而同时在线上也会开启专门的辩论板块,让那些性格内向想说又不敢说的学生,或者受制于课堂时间来不及发言的学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去尽情地表达和展示自己,这样的线上活动同样也能引来同学和老师的点赞,为自己加分。

4.改革传统枯燥低效的点名,实现高效的趣味点名

曾经有学生说,“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点名似乎成了大学课堂里学生最为反感的事情了,大班教学的思政课尤其如此,一次考勤下来少则5分钟,多则10分钟,而且经常出现“代答”等现象,学生、老师都十分头疼。但是如果不点名,思政课似乎就真的成了“可上可不上的课”了。

而将签到与互联网联系起来之后,点名也成了一件趣事。每次签到实时发布“签到手势”,学生只有在规定时间内绘制跟老师手机终端一样的“手势密码”才能签到成功,一来极大地减少了签到作弊的现象。二来因为每次的签到手势都不一样,签到持续时间非常短,所以学生都十分期待签到,称“每次签到都惊心动魄,提神醒脑”。

三、“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特色

1.整合资源,将学生学习立体化、全面化

利用手机APP,可以将原来分散在QQ、微信、网站等平台的活动和资源集中整合在“云班课”,界面清晰,操作便捷,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上传优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学习资源,学生随时随处皆可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后拓展学习,并可清楚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学习情况,容易在班级内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

2.形式新颖,符合90后学生特点

手机是90后学生的必备品,但是用手机来签到,完成“作业”,对于绝大多数90后学生来说还是人生第一次,他们非常乐于接受并擅长用“键盘”表达自己,在云班课上他们既可以提交文字,也可以提交照片、视频、语音等,这种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他们格外得心应手,传统的思政课也由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线上线下互动,兼顾不同性格学生的学习

将同一班级活动分线下和线上同时进行,兼顾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学习,线下的活动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线上的活动以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让所有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一个也不落下。

4.解放作业本,永久保存学生学习的轨迹

将线下的班级活动平移到线上,教师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像沉重的小山一样的纸质作业本的批改,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对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评价,同时能便捷地将优秀学生作业(作品)在云班课的讨论组进行展示和点评,亦能永久性地安全地留存学生的每项学习活动的轨迹。

四、“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初步成效

对学生而言,将手机应用于课堂首先是给他们“带来了新奇感、新鲜感”,第一时间打破了他们从学长学姐那里得来的关于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为了看得见的“经验值”,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升。以铁道工程1501班李松同学的反馈为例,“一学期的课程下来,更多感觉是云班课的形式很好,特别适合现在的大学生,每次都可以用手机作答来完成老师的提问,想得高分就必须努力赚取经验值,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我们,把我们想象中无聊的毛概课上得不无聊了。”

2016年7月,在2015级学生修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表示“非常支持云班课的教学形式”,82%的学生表示“使用云班课后,学习积极性增加了”,80%的学生表示“线上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也能很好地学习其他同学的观点”,7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大一学年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

五、存在的问题

1.学校内部尚未搭建起稳定的“互联网+”教学环境

在为期两年多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无线网络的不稳定性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课堂签到卡顿,在线视频播放不流畅,网络作业提交失败,课堂线上活动超时无法加入等现象是学生在使用校园无线网络时经常发生的,而使用4G流量则相对较少发生。但是考虑到学习成本,部分学生还是会以此为借口不愿参加学习活动,从而为自己的“经验值低”而开脱。因此,加大经费投入,搭建稳定的覆盖教学区的免费WIFI,是有效实施“互联网+思政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同时,在教学区还应积极创设合理利用网络的文化软环境,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无线网络开展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拓展,从而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教学环境。

2.教师内部尚未形成“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共识

实施“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工程,并不是某一位或者某几位老师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团队能够经常性参加能力培训与理论学习,定期开展教学策略研讨会,不断加强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与改革甚至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种颠覆。结果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几乎所有老师对“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持支持意见,但是要他们迈出实践的一步却很难,特别是年龄稍大的老师。因此,如何更新教师“一个PPT、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观念,帮助他们克服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恐惧,是未来思政课必然要攻克的一个难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讲话[EB/OL].

[2017-04-22].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张树辉.思政课改革必须适应移动互联网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1-28.

[3]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4]丁建发.基于互联网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8).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职互联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