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2018-04-02 12:43向玉珍李平贵殷文贵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主体群众

向玉珍, 李平贵, 殷文贵

(1.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为人民服务的“人民主体”思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准确把握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对于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理论底蕴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人民即群众,指占社会人口大多数并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阶级,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的阶层,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地汲取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养分,为其人民主体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价值追求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提供明确的价值取向。恩格斯曾经说过,“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2]这个使命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的奴役,最终解放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的理想和追求。众所周知,马克思早在他中学毕业作文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简短的几行字就充分地展现出马克思从小就树立 “为人类谋福利”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尽管饱受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他依旧不忘初心,始终为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这种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和价值取向深深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七年艰苦知青生涯中就有着一颗为劳苦大众办实事的“爱民之心”,他从政以后也一直心系人民,并将人民主体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始终要为人民谋事业、谋幸福而不懈奋斗,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价值追求与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异曲同工、相得益彰,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其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唯心史观的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这就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市民社会是旧唯物主义得以立足的基点,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而揭露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实践。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这一论断既论证了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也说明人民是阶级斗争的实践主体和利益主体,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依靠力量。如此等等,这些论述充分凸显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地反对把少数英雄人物视为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真正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谨记人民的历史作用,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与国家、民族和党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群众路线贯穿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

其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提供有力的保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的“人吃人”的制度,这种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根源所在;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人共享”的新社会为目标,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通过深入分析现代国家的本质,马克思得出“不彻底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炸毁”的结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地阐述了资本在市场、生产过程,以至日常生活领域宰制劳动者的情形,认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由此揭露了资本家与统治者沆瀣一气、相互勾结,共同压迫无产者,进而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名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者的使命出发,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中吸收经验教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是一个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这既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本质区别,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思想源泉

以民为本,古已有之。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础上,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了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包含着许多譬如崇正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等多方面的思想,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价值魅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史上,民本思想自商周萌芽,历经秦汉、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可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统治阶级的治国理政方略。从先秦《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时期的“为政以德”;从战国时期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到汉唐时期的“君舟民水”;从荀子主张的“仁义”、“王道”及“以德服人”至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族民权民生”,无不彰显着民本思想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优越性。儒家学派作为诸子百家中提倡民本思想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学说。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爱民”“富民”“教民”“德政”的主张。孟子也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西汉时期,贾谊主张“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提出“闻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汉武帝大一统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明清时期,黄宗羲的“天下之大害者,君主而已也”和王夫之的“以民为基”等民本思想既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又是我党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遵循和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党的宗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笔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我们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尽管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所强调的民本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统治阶级性,但其中仍旧蕴含着爱民亲民的价值取向,对当前治国理政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正是在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价值遵循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坚定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论是革命、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时期,群众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牢记党的宗旨,在继承历代领导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

首先,传承了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为人民服务思想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早期探索者,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治党、治军、治国、治吏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发展国际关系多个方面,自始至终都坚持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党的利益高度统一。毛泽东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胸襟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系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7]这句论述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员组织纪律和党性方面的要求,彰显着“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组织上入党,更要思想上入党”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传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人民群众获得感”在内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其次,吸收了邓小平同志人民主体的思想。与毛泽东同志将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结合相比较,邓小平同志认为人民具有历史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民群众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他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力依靠和坚实支柱。他说:“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8]为此,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人民利益至上性,并以此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基础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三个有利于”等理念和主张。作为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党、国家、民族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不论是“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党执政中的地位”还是“人民立场”,抑或是“人民生活”的观点,都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同志人民主体思想的吸收和发展,彰显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旨趣。

最后,汲取了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20世纪和21世纪相交之际,江泽民同志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如何巩固执政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从本质上道清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不仅如此,江泽民同志还提出“密切联系群众”“三个一致”等观点,将人民利益与党的执政规律、奋斗目标、具体工作协调起来,最终落脚点同样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总结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理念,注重人民利益及“群众利益无小事”等人民利益思想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思想以及“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人民”一词达203次,这充分体现出我党始终坚持“初心不变,心系人民”和“牢记使命,造福人民”的理念。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汲取历代领导人“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一个抽象而玄奥的概念,落实为贯穿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实际行动和具体层面,由此将人民主体思想提升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

四、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决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于他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切实体验了人民群众的疾苦,磨炼了习近平不畏艰难、愈挫愈勇的精神和意志,铸就了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神圣使命,由此成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难困苦的七年知青生涯。就是这七年以黄土为伴的艰苦生活,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梦为民所铸”的高尚品格,成为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形成的发轫。七年黄土生活,使青年习近平深刻体会到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使其与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积累了他为人民干实事的热情之心。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依旧“心系人民”,提出了许多利民惠民的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惠民政策的重要目标,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同时代发展的步伐紧密联系起来。在他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青年习近平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不仅建造沼气池解决了黄土高原区域“缺柴烧”的问题,还带领村民开办了缝纫社、磨坊、铁业社等,帮助村民解决了一系列的生产问题。在那个以粮食生产为“第一要义”的环境下,他这些“实事”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做法,是带有很大风险的,即便如此,青年习近平仍然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办事,设身处地位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依旧秉承“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原则,提出了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着群众利益、人民的福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七年黄土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十分困苦的,但对于青年习近平来说却是一个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10]艰苦的环境对于习近平来说不仅不是懒惰的借口,反而为他增长见识,积累经验,磨炼意志。通过深入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朴素的生活,夯实了习近平善于体察百姓疾苦的高尚品质,坚定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志,这不仅为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围绕“人民”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为其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信念将“初心”和“人民”连在一起,用热情将“人民”和“中国梦”连在一起,用实际行动将“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连在一起,最终将自己心中潜在的人民情怀发展成了人民主体思想。

五、结语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当代呈现,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其个人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要义,在深刻把握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生成逻辑的基础上,坚决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举措,积极探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效路径,从而不断开创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力依靠和坚实支柱。

猜你喜欢
总书记主体群众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