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述评

2018-04-02 12:43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涵研究工作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重视青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首次专列一段阐述青年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对青年一代寄予的殷切希望。在此背景下,国内学界对习近平青年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当前,概括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学习习近平青年观,在新的现实环境下开展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以知网收录的文献为例,集中于2015、2016、2017年,共计104篇,其中硕士毕业论文3篇,发表于核心刊物的仅有2篇。从研究人员构成来看,大多数研究者是高校或职业院校教师。从引用文献来看,大部分研究者引用习近平关于青年的相关论述材料。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从“如何认识青年”“如何培养青年”“如何做好青年工作”等角度概括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具体内涵,继而将青年观理论运用于研究者自身的专业领域以指导实践。

一、习近平青年观研究的内容

习近平青年观融合了新时代青年及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挑战,其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成果。目前,受研究时间、研究材料、研究者专业水平等的制约,学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内涵切入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直接提出“习近平青年观”的高质量文献目前仍不够多,大多数研究成果均是从“习近平青年观”的不同内涵进行研究探究,研究主要集中于习近平青年观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青年认知观、青年成长观、青年工作观等。

(一)青年认知观

青年认知观即对青年特点、地位作用、历史责任等方面的认识,集中解释和回答了“如何看待青年”的问题,这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青年观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角度对青年的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青年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是习近平青年观的逻辑起点。[1]

韩喜平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将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关系置于历史浪潮之中,肯定了青年对历史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同时主张引导青年把自身价值建立在最高奋斗目标与当前阶段性目标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使之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作用延绵不息[2]。同时,中国始终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青年人充满热情爱交朋友,是构建世界各国交流的文化使者,在各国外交中扮演好良性角色是青年不容推卸的使命与责任。[3]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风格、气派的文化符号,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

此外,马建青将习近平关于青年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观点从个人、他人、国家以及世界等四个角度条理清晰地进行了分析[4],将青年的历史责任化为内在结构多相互联系、影响的整体,使青年的责任更加全面具体和明确,体现了青年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质。

(二)青年成才观

青年成才观,指的是如何培养青年使之成才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界对此的研究主要包括了青年的教育、发展、实践等环节内容的研究,这是习近平青年观的根本性问题和基本落脚点。

1.青年的教育思想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的青年成才观,教育是关键,信念是核心,青年时代的思想形象和行为模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变通性,因此必须加强对于青年群体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关键。[5]同时,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十分重视将青年教育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石亚玲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三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理想信念的明确回答,揭示了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立足于青年的特点,又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中华传统文化又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青年具有熏陶和塑造作用,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柳礼泉、陈方芳将习近平青年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五位一体”的归纳:中国梦为内核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7]他们特别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青年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青年以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指导实践。

青年的教育事关青年自身的成长,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百年大业,教育为先,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保障。

2.青年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了青年一代发展的正确方向,以“青年模范”带动青年的发展。模范人物和榜样源于青年,与广大青年距离较近,以身边可见的同辈榜样为代表和指引,能够在同辈中用“身边的力量”刺激每一个青年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进而辐射和带动更多的青年,发挥优秀青年的朋辈作用,实现青年群体的整体发展。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青年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邓希泉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作为切入点对习近平青年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用适应经济发展的五大新理念这一全新研究视角解释了习近平关于青年发展的思想[8],突破了学科的限制,创造了习近平人才思想的新理解思路。

3.青年的实践要求

青年的发展成才最终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韩喜平、周颖在其文中提到,在习近平看来青年的地在基层,基层是青年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的大熔炉,是青年了解中国国情施展才能的大考场,是青年密切联系群众夯实群众基础的好课堂。[2]青年首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不仅是要进行书本的理论学习,还要主动在实践中学习,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掌握足够的直接经验、积累社会阅历,做到“知行合一”。

(三)青年工作观

青年工作观,即“如何开展青年工作”,是习近平青年观的实现路径,正确开展好青年工作,有助于巩固和扩大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许多学者都在文中提出,习近平十分重视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各级党政组织方面,要信任关心青年。群众路线是青年工作的生命线,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维护与发展青年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维护青年学习和就业的基本权益。群团组织方面,要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当前必须从提升其政治性和时代性入手开展工作,这是在青年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先决条件。做好青年工作,共青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评述与展望

目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习近平青年观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于习近平对青年特点、地位及作用、责任及历史使命、青年的教育、发展、实践以及青年工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内涵。从不同专业领域提出了习近平青年观的实现和贯彻落实路径。

(一)研究现状评述

学界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广大学者深入学习近平青年观、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改进之处,一些观点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拓展。

首先,研究体系不够完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足。习近平青年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目前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主要是从某几个侧面进行,如习近平的青年地位作用观点、青年成才教育观点、青年工作观点等,对“习近平青年观”的整体性研究较少,研究缺乏系统性。同时,如前文所述,知网上以“习近平青年观”为关键词搜索的文献仅仅只有一百余篇,北大核心刊物、CSSCI核心刊物篇数不到30篇,且研究者多为研究生、学校讲师等,名家之作较少高质量研究成果不足。

其次,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全面。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内容应至少包含青年观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经过、青年观的内涵、青年观的实现路径、青年观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等,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仅停留在内涵研究,关于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发展、特点、规律的研究较少,关于习近平青年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及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继承与创新、思想渊源、现实理论依据等研究尚未深入开展,甚至有些内容几乎没有得到关注。同时,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重复性研究的问题,多数文章仅通过罗列、引用习近平的演讲、讲话原文来归纳观点,新的研究角度和观点较少。

再次,研究思路及方法有待拓展。理论应当指导实践,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最终落脚点应当是指导青年工作,解决好“如何培养青年”的现实问题。而目前的研究中,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实现路径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现实依据支撑,有自说自话纸上谈兵之嫌。同时,目前的研究大多从政治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角度开展,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研究有待突破。

此外,习近平青年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共产党青年观一脉相承的关于青年认知、青年成长、青年工作等青年问题地思想理论,而目前的研究并没有从习近平青年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理论关联性不足。

(二)研究前景展望

对习近平青年观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提高青年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科学化水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研究应更具系统性。应把习近平青年观作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内涵、实现路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视关于习近平青年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及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继承与创新、思想渊源、现实理论依据等研究,将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

其次,研究应更具实践性。理论在于指导实践,习近平青年观的实现路径应该从当前的青年工作现状、高校青年培养等寻找现实依据支撑。应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将习近平关于青年的论述与当前青年工作、青年培养相结合,避免闭门造车。

最后,研究视角应有创新。应该依托目前现有的政治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研究角度,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创新和突破。

猜你喜欢
内涵研究工作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挖掘习题的内涵
不工作,爽飞了?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