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桑塔亚那美学中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矛盾

2018-04-02 12:43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然性本能美感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桑塔亚那的美学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美学,这与他所提倡的艺术和美起源于本能,本能冲动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观念一脉相承,但由于自然的衍变,社会的出现,人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自身的可塑性,使其运用独特的理性方式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艺术便由此产生。同时,在论及美感的获得时,他认为美感与快感密不可分,这种快感往往带有功利性,这和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利害”相冲突。桑塔亚那美学观念中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矛盾,使美的定义愈发的难以界定,“美是一种中立的意象”似乎是对这一矛盾的缓和,但这看起来只是一种折中。康德没有解决的美学问题,桑塔亚那也没能解决。自然性主要偏重于桑塔亚那自然主义立场,是一股资产阶级哲学思潮,是资产阶级哲学家试图破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所采取的另一种方式。它有三个特征:以自然包容一切;以经验代替一切;以自然本能解释人的一切。这种自然主义美学就是把我们所讨论的美和审美看做一种自然现象,就像人类自然的思维和活动一样,不需要任何超自然、超理论的解释,是一种人的内在本性。在《美感》的开篇中,桑塔亚纳就认为前人对“美”有两种误解,单从批评角度,就含有判断之意;单从感性论角度,就含有感知之意。若将两者结合,美学就是是一种研究“价值感觉”的学说。但桑塔亚纳不同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思维方式,而将美看作一个人生经验的对象,来探究它的根源、地位和因素。因为桑塔亚那对美的讨论是从经验出发,所以其美学中就存在自然性与非自然性的矛盾,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个矛盾。

一、“自然本能的美”与“审美的快感”的矛盾

(一)美感的获得来源于本能

桑塔亚那认为美感的获得来源于自然本能,“是一种对象化的快感”[1]134。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美的感知也是自然的,源于自身内在的感受力。我们的眼睛对事物单纯的外表特别敏感,所选择的事物大多是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世界中动物选择交配的对象,也大多根据其外貌、颜色、气味等一些自然因素来抉择。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感知在桑塔亚纳看来是天性中最普遍的审美和爱美倾向,这种倾向是具有自然性的。同时,桑塔亚那把对象化的快感当作美,这种客观化的快感是一种自然的快感,美感等于快感。在这里,桑塔亚那将美感泛化,直接与快感相联,这种自然的快感不是由唯理来论证,而是由经验所验证的。美感的产生不能仅借助于事物的客体,因为美的客体性质不能完全界定美的本质。美,不单是对象外在的形式美,还需要有意识,一种有感情的意识,是人投入作品,从而产生的共鸣,是一种欣赏。即,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考察美,考察“我们天性中有什么因素使我们能感觉美;审美对象的构造和我们的感情兴奋之间有什么关系”[1]36。天性的因素离不开人与感官活动,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兴奋势必与人的内在情感密不可分。

(二)审美的快感在于功用性

但桑塔亚那又认为审美与道德、实用价值存在关系。事物的功用性在于给人以快感,而这就是美,这种美不是纯粹的、自然的,而是带有目的性。在桑塔亚那看来,一件事物如果不能给任何人以快感,它决不可能是美的,人们对之无动于衷的美,这种“美”是自相矛盾的。在桑塔亚那眼中,美往往与至善分不开,带有道德特性,“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所以,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价值,是一种快感。”[1]36人们在行善的时候,可以满足自己助人为乐的快感,达到一种自足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积极的,也是美的。就像桑塔亚那认为的“美是心灵与自然之间可能有的一致性之保证,从而是信仰善为至高的根据。”[1]185美的对象是善,是积极的内在价值,同样也是不纯粹的、不自然的。同样在善面对社会的时候,他又把善和幸福构成的因素联系起来,人作为政治性的动物,对于社会的需要不可避免,“友谊,财产,名誉,权力,势力,如果加上家庭生活,当然构成快乐的主要因素。”[1]43这些财产和名誉,加上权力都是人一生中构成快乐的重要因素,这些快乐是建立在物质社会的基础上,从而就不是纯粹的自然性。对于幸福,他认为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产生快感,而幸福也就是由这一件件小事所产生的快感组成的,但人们生在其中,还经常抱怨生活的不公和自己的不幸。幸福势必与贴身利益相关,如果人们仅把金钱作为目的,而不作为手段,忽略身边的感动,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幸福。

二、艺术的“自发性”与“理性”的矛盾

(一)艺术的自发性

基于自然主义立场,桑塔亚那对于艺术的分析,不是从艺术作为客体的内容与形式着手,而是从艺术与人的关系着手,特别是从人的生命活动、自然天性、本能冲动出发,来探讨艺术的实质和特征的。艺术的根本在于本能和经验,生命的平衡在于本身所接受的改造,或将改造加之于自然,而人内在的可塑性使这种改造成为可能。在与环境的相处中,人们无意识的接触行为留下的印迹,往往显示其生活方式和性格,这种无意识的接触却又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桑塔亚纳认为“这些东西不仅说明了行动者的(生活)习惯,而且肯定也是其个人意愿的实现和表达。存在于其习惯和想象中的恰当形式,与人赋予物质的恰当形式一样,都是理性生活的工具。因此,任何使客体人性化和理性化的行为都被称为艺术。”[2]2艺术的触发点来源于本能,艺术表达的观点也是自发产生的。天性中的部分情感只有被整体接受,并相互融合,内心躁动和生命主流相交,思想的结果才能形成。人们原始状态下的感官享乐产生了许多无目的的游戏和懵懂朦胧的实验行为,而古代的庆典仪式就是是来源于这些无目的本能行为的迸发。由于艺术的参差不齐,从而孕育着精华和糟粕,固定不变的模式化过程世代相传,人们竭力忍受这些糟粕所产生的负担,这种自然本能恰恰是最暴虐的暴君。人们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仪式等也都是艺术的来源,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表达。比如,人类的舞蹈是一种早期艺术实践活动,存在着最原始的本能,不仅在于舞蹈带给人的的高度亢奋和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更在于人能直觉的欣赏他人的舞姿。舞蹈因理解而被欣赏,作为一种心灵净化剂,它由产生激情、发泄激情而逐渐变成一种规范形式和有意识的社会控制。身体姿势也是一种初始性动作,连续性的姿势构成舞蹈。姿势的产生是下意识的,往往展现了所要表达的目的,所以也最为真实。这里的审美自然性,在桑塔亚纳看来更多是源于自身的本能,自身存在的对于美的感知,自然本能的这种原始性是艺术的来源,但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一些非自然的因素势必会影响这种原始性,桑塔亚纳所探讨的真和善,以及艺术中的理性,都是非自然的产物。所以,这种非自然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某种对立。

(二)艺术是有目的的理性活动

艺术起源于本源,本源冲动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人自身的可塑性,使其运用理性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产生了艺术。这种艺术带有功用性,创造的产生,为了适应世界、服务自身、常常也带有对自然的敬畏,比如舞蹈、姿势、歌唱,存在于人的本性中,呈现的结果也使人感到愉快。也带有一定的道德规则,一方面是人的内心健全的心智,另一方面是人的真诚和坦率,使艺术具有真善美。艺术的根源是本能冲动,但艺术的发生却是理性指导的结果,这本来就是矛盾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人与动物本能理性化的区分,人具备动物所没有的创造性想象。审美想象对人类精神自由极其重要:“美越多,世界就广大;艺术家的想象飞升得越高,全人类也就飞翔得越自由。”[2]157同时,桑塔亚纳肯定艺术的有用性和功利性,就连与艺术不一样的现代工商业也被认为艺术的一种,这里的艺术更多偏向于技艺,对社会的改造,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从而达到所谓的“自由的生活”。艺术的不朽是理性传播它自身的结果,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美的发生。艺术的传播离不开培养训练,人们通过不断地模仿,使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发展中的创造,使艺术获得了新的源泉,可以说,艺术促成了理性领域内持续的进展,这种持续的进展使艺术的价值被发现,通过传习性或强迫性手段相传。“如果艺术是理性生活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即它能改变生活环境进而促成其目标的实现,艺术也就能促进人类理想各个方面的全面实现,即,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知识更丰富、精神更愉快。”[2]12桑塔亚那一会儿认为艺术是有目的的理性活动,一会儿又否认艺术的目的性,而强调其自发性,这种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恰恰是其非自然性的表现。这种艺术功用论违背了将美和审美看做一种自然现象的自然主义美学。

三、“艺术是人的自然活动”与“实践活动艺术化”的矛盾

(一)艺术是人的自然活动

桑塔亚那认为艺术是人的自然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人性和理性的对象化或客体化。艺术通过改变物质世界来实现人自身的意愿,从而获得一种价值。虽然不一定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但从中我们可以推出艺术是有功利实效性的。这对康德以来的艺术“无功利”说是一种批判。他说:“所有的艺术都是有用的和有实效的。一些艺术作品大多由于其道德意义才具有显著的审美价值,其本身是艺术提供给作为整体的人性的一种满足。”[3]266因此,他主张把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对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功能的全面满足,而艺术的理性价值在于推动人的进步:“如果艺术是理性生活中的因素,这种理性生活在于改变生活的环境,以便更好地达到它的目的,那么可以指望艺术去促进人的全部理想,增加人的安慰、知识和愉快。”[3]267桑塔亚那强调艺术的审美和道德认知的整体统一性以及人的诸心理功能的整体统一性的这种看法是符合我们所说的审美实际的,而这种审美价值说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主体(人)的肉体与感官活动的基础上的,包括我们的眼、耳等感官活动,头脑记忆和其他观念思维的活动,以及整个身体对外在的感觉功能。在此,最鲜明地表现出他的美学理论的自然主义性质。他强调人体的一切自然的、生理的机能,都能对美感有贡献。人体是一部机器,受组织机能的影响,一旦出现紊乱,我们的想象和情绪就会受到影响,观念和情感也会有所波动。所以,美感的获得是人体多要素形成的结果,人身体的血液循环、组织的新陈代谢、神经震动、呼吸、昏睡一直到性欲和生殖本能等等,对主体经验价值的取得尤其重要的,是游戏、艺术和审美的必要前提和促进(或阻碍)因素。在论及“性的本能”问题和恋爱激情之类对美感的影响时,更突出了他的自然性特征。他认为“人和大自然是性欲的第二对象,性本能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审美经验、美感和快乐。”[1]42在他看来,人内在的社会本能和习惯是可以维持社会制度的。桑塔亚那基本上对主体性的“自然主义”做了彻底的解释。但他又认为性决不是性欲的唯一对象,如果性欲自身受压制后,无法释放,会转向宗教、慈善等各个方面,但在桑塔亚那的观念中,最幸运的是选择热爱自然和热爱艺术,即转向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很明显,桑塔亚那对人的本性、对人类社会作了完全生理学、生物学的自然主义解释,然后建立起他的价值学说和审美价值论。他的审美价值在于快感,在于快感的客观化正是以这种自然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美感的泛化,生活中一切引起快感的感觉都可以归结为美感。桑塔亚那以自己的独立性,将审美现象还给了经验与自然。

(二)实践活动的艺术化

桑塔亚那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解释艺术和教育。在论及家庭时,桑塔亚那认为家庭教育以及美感教育离不开社会。孩子从一出生就懵懂无知,反应迟钝,而教育的训练使得我们逐渐获得智力,从而学习能力也随之提升。桑塔亚那认为,“刚出生的小动物是里面最无力、最稚嫩的,往往是最好教育的,人也是一样,最早熟的往往是后来最难以教化的,起初看上去最聪明的,后来智力却往往最低。他们对环境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但是不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很好的反应。”[4]35人是随着环境不断适应、不断成长,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重塑自己。同时,与聪明的种族比较,往往较为愚笨的种族,有着漫长童年,善于多思的种族,才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所在。因为他们善于学习,不断进取,适应能力强,多思的大脑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当然,教育比生育更为神圣,社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极为突出。社会教给成员的第一课就是社会的存在。小孩就像动物一样,有其自然天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天生似乎就具有一种强烈的、超验的与众隔绝之感。很自然,他的思想就是他自己的世界,桑塔亚那认为这种“唯我论”要靠社会的力量才能消除。“小孩必须学会以高度发达的智力与别人达成共鸣,要会体谅别人,而不能单从本能出发表达自己的爱与恨:他对凡事的想象必须要带着认知能力,并且还得是极其正当的,而不应继续保持自然状态,即他的想象不应依旧是敏感而自私的奇思异想。”[4]45这种超验的自大情结,家庭往往无法消除,他在家庭中的位置与别的小孩与众不同,未来的发展也是无限估量的,这种心与心的靠近,都在给孩子制造呵护备至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只会使得他愈发的任性和自大。桑塔亚那给出了很好的解决之道,让孩子由雇来的人训练,并且在学校中,孩子们融入整个集体,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自己的心灵变得高尚起来。这种心灵的高尚和之前讨论艺术和美的至善一样,桑塔亚那至始至终将艺术看作一种理性生活,并认为“只有一个理性的社会,才可能有确实和完美的艺术。”[2]274孩子的自我成长和美感获得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和改造,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完善,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社会塑造完美艺术,这种不纯粹的、不原始的生存方式这也体现了桑塔亚那美学的非自然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桑塔亚那美学中自然性和非自然性的三大矛盾:“自然本能的美”与“审美的快感”的矛盾、艺术的“自发性”与“理性”的矛盾、“艺术是人的自然活动”与“实践活动艺术化”的矛盾。这些不能说清的内在矛盾,正是桑塔亚那自然主义理论的不“自然”的例证和它自然主义美学的深层危机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桑塔亚那一开始在《美感》中就界定“美是对象化了的快感”的,但在后面却形容美是“难以形容的”、“说不清的”,这种前后的自相矛盾也恰恰说明了其美学思想中自然性混杂着非自然性的成分,从而使美的问题难以解决。因为桑塔亚那是从经验出发来讨论美学问题,所以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见解,势必比一般的思辨美学有更多的矛盾内容。

艺术起源于本能,是自然的冲动,但艺术的真正产生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创造性想象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到后期,他认为审美快感既非客观的,也非主观的,而是一种“中立状态”。这种中立的状态似乎是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调和,正如它早期将客观化的快感与成熟期“本质论”的结合,修正了以前的“美的定义”后认为美是生命的和声,是被感觉到和消溶到一个永生的形式中的意象。这种中立类似于叶朗在分析美在意象所认为的,“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5]13“美是什么?”是很难界定的,叶朗认为美在于感受,在于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感知,试图以折中的态度来解决美学问题。但其实桑塔亚那后期的美学观念和叶朗所说的美在意象不太一样,他对“美”所做的新陈述,在本质上与前期观念并无分歧,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然主义”与“科学”的方法,从托马斯·门罗自然主义科学深受桑塔亚那自然主义美学的影响就能看出。他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和自然主义的色彩丝毫未变,这种中立只是巧妙的伪装。至此,桑塔亚那在其美学自然性和非自然性矛盾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美,美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一个中立的意象,这个中立的意象富含唯心主义色彩,但其美学中非自然成分,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以理念为出发点的十九世纪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向唯物主义迈了重要一步,而且他的美学思想具有反对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古典传统美学的批判色彩。当然,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这势必导致桑塔亚那自然主义美学思想中的矛盾永远无法解决。一如门罗所总结的,自然主义美学并“不企图去了解美的最终本质是什么”,它只“满足于对美的经验的存在现象所作的探索”。虽然他的自然主义美学中有许多内在矛盾,内容芜杂,体系松散,理论贫乏,但他的美学对稍后出现的实用主义、符号论、经验主义,特别是以门罗为代表的新自然主义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自然性本能美感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吉米问答秀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伍尔芙小说的“真实与自然”
谈通俗唱法的真实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