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儒家“家国情怀”关系探微

2018-04-02 12:43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理政家国情怀治国

(天津理工大学 中环信息学院, 天津 300380)

从党的十八大就任党的总书记到十九大,无论是在中国内政还是外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国理念,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总方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1]。

中华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向全世界发出了发展优秀儒家文化的中国声音。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儒家哲学基础,折射出其领导能力、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是将儒家的治理智慧与当代国情进行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儒家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2]。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吸收了儒家的“家国情怀”元素

在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中,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3]。如谈到艰苦奋斗时,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4];追求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的“和为贵”[5]。在这些用典中,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主,具有深厚的儒家渊源。

儒家的“家国情怀”哲学思想可以依据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划分,国家方面概括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精神。社会方面概括为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老安少怀,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为仁由己,力命结合的主体自由精神;义以为上,以义制利的道德价值取向;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理政方式。个体修身方面,强调修治家平、崇道向善、讲信修睦、进德修业、恪尽职守、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6]。这正是习近平在吸收了儒家文化后,将其发展成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部分理论成果。

(一)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将儒家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7]。

“家国情怀”是儒家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从家到国,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8],“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4]。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国家、国家与天下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讲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就一定能实现民族复兴。

以“修身”奠定实现中国梦的人性基础,以“齐家”把握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以“治国”铸就实现中国梦的理念方略,以“平天下”达至实现中国梦的终极意义。中国梦与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都包括了民本、为公和大同。两者都强调“民本”思想,儒家历来强调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富民教民思想,今天我们提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要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而中国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吸收了儒家“家国情怀”的政治哲学智慧

儒家哲学思想讲究“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家国情怀”最终体现的是为民谋利的价值追求,政治行为以人格修炼为基础,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从事政治的资格,儒家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民主政治是相互补充的。儒家的安邦定国之理在于政治实践,其中的哲学智慧包含了变通、修身齐家、以义相待等方面的哲学智慧。

1.创新发展理念蕴含了儒家变通的哲学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创新发展,与儒家革新思想相似。儒家倡导在国家治理层面的革新,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同时儒家倡导个人层面的革新,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涵盖了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四大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挣脱陈规陋习的精神束缚,敢于求新、求变。

协调发展,把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进行现代延伸。“和”即和谐,包含了人与其周围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个体的自身之间的协调,《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整个人类社会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也能使万事万物和谐兴旺,“和”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论语》称“礼之用,和为贵”;“和”具有包容性,“和”是一种善于协调的态度和方法。《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即是主张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学会团结合作的为人处事方式,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达到全方位的整体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和谐状态。

绿色发展,将儒家哲学的朴素自然观念的升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孟子》中“知其性则知天矣”和“材木不可胜用也”等论述,都正面地劝告人们对大自然的开采要适可而止,另外儒家主张敬畏自然,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强调人事必须顺应天意,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对儒家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理论升华。

开放发展,与儒家亲仁善邻理念相通。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协和万邦”,善待其他国家和民族,《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明了与人为善、开放友好的原则,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坚持广泛、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开放发展,是对儒家重视和平思想的弘扬和传播。

共享发展,吸收了儒家公平正义思想的号召。儒家文化充满着公平、平等、正义思想,一方面强调社会应充满公平正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强调公平还应该尽量对社会上的弱者给予适当的关照,对困难群体给予特殊的关爱,“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坚持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文化精髓,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破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会,共享发展,是对儒家公平正义思想的现代号召。

2.强化党建融入了儒家修身齐家的自省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要坚定,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培植精神家园。从2013年到2018年,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建活动与儒家正己正人的自省意识有共通之处,要用“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17]的道德要求来检视自身,进行修身笃行。

儒家认为治国之道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正人正己之道,在儒家看来,治国理政对于治国者来讲就是要做到“正”,先正己才能正人。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基础的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来达到正己的目的。习近平高度重视正己正人、修身治国的思想,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性修养,让人民满意,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意识来修炼自身,达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10]的境界,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3.多元外交提炼了儒家以义相待的和谐观念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向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传播和谐和平的价值理念。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基础,以义相待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义利兼顾,以义为先。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习近平关于外交的论述,体现了大道行思的中国理念,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间公平正义,从“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外交上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差异,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自信坦诚和务实担当。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将儒家“家国情怀”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熔炼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本哲学思想,习近平治国理政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本哲学思想来扬弃儒家“家国情怀”,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

儒家非常推崇德治,《尚书》中很多篇章都围绕“明德”进行讨论,孔子强调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习近平曾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指出国家治理应当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国无德不兴,民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体现了儒家“家国情怀”中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尚书》将以民为本进行政治律令化:“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突出强调共产党人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治国者的责任就在于解决百姓的困难,让百姓安居乐业,这熔炼了儒家“家国情怀”的民本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之所需。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了经济增长、发展协调、生活质量、国民素质、社会文明、生态环境、各项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是人民的内在需求;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人口、区域都要全面,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熔炼了儒家思想中使民富庶的思想,把广施施于而能济众作为治理国家贤治境界。

全面深化改革是民之所盼。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6],必须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利益的主体。“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是严惩腐败,振奋民心。全面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反腐,强调既防止“纵蝇为害”,也绝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经常抓,也要长期抓。

二、儒家“家国情怀”思想的当代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前启后重要时期,坚持和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实践创新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对儒家“家国情怀”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总结精华,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力量。

(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家国情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全面开放,各种观点众说纷纭,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改革任务,面对席卷而来的物质诱惑,需要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发扬儒家“家国情怀”思想,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华民族具有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坚毅的个人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有所担当、有所作为,秉持坚毅自强的品质,完成个人使命。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精神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推动我们向中国梦前行。要坚定信念,在不同的外力下,要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念去不忘初衷,不负初心。保持战略定力,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而东南西北风”的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战略定力,要在治国理政中审时度势、谋定后动、谨慎行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朝令夕改;保持战略定力,在国际局势中要平心静气,“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发扬钉钉子精神,用实干托起中国梦,践行“家国情怀”

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点一滴推进,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政贵有恒”,治国理政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托起中国梦,将儒家“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践行“家国情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国梦曙光在前,但我们也面临发展攻坚期、改革深水区等难题,正因此,我们更需要苦干实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实干笃行精神去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炼总结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极大推动了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也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他让全国上下和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有助于我们增强爱国意识,弘扬“家国情怀”;有助于增强担当意识,提振实干精神;有助于增强信心信念,坚持战略定力;有助于增强个人修养,遵循为政以德,民本思想,正己正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汇聚全国人民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信念,用实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政家国情怀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