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研究
——以“新医改”模式为鉴

2018-04-03 05:42,杨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医改企事业体育锻炼

方 远 ,杨 锐

1.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杭州,310051;2.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宿州,234000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愈发强烈,预防疾病、健康身心已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系列关乎民生的制度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全民健康水平的关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根本含义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群患病,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体育与医疗存在着“防”与“治”的辩证关系,“健康中国”提出“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强调体医结合的思路,即合理的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健康,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与我国中医学界提出“治未病”的原理不谋而合。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逐步建立健全了城乡居民医疗体系全覆盖保障制度,有效减轻了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问题。因此,新时期社区体育的开展和管理应借鉴新医改模式,建立全覆盖体育运动保障体系,引导和鼓励人人参与健身运动,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 为实现“健康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传统模式

1.1 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传统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发展战略,要求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体育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旨在提倡、动员、鼓励国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社区体育是我国城市群众体育活动最基本的载体与平台,街道办事处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依托辖区内事业单位、机关、厂矿企业或公共集体等的活动场地,组织辖区内居民开展群众体育锻炼,倡导全民参与健身活动。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街道社区在各自辖区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吸引了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城市传统社区体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传统社区体育的功能日渐削弱。首先,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密集的棚户区得以拆迁和改造,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原有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变化。新型化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为主的社区体育组织尚未建立完善。其次,随着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多样性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体育开展的局限性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社区锻炼场地匮乏、器材简陋;健身活动内容单调枯燥,专业指导人才不足;开展活动松散无序,组织活动无经费来源等。从目前遍及全国各地的“广场舞”“健身操”就不难看出,由于项目内容单调,竞技性与娱乐性相对较差,参与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一些强度较大、适合青壮年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软式气排球等,由于受辖区场地条件的限制难以普及推广,羽毛球、乒乓球对锻炼场所要求较高,社区居委会难以提供。此外,由于缺乏体育专业指导人才,居民对技能学习、运动负荷的有效控制、个体适宜性锻炼项目等知识不甚了解,社区体育项目还停留在传统的广场舞、健步走以及全民健身路径等运动强度较低、趣味性较差、专业程度不强的一些项目上。因此,传统社区体育的开展越来越不适应居民对体育锻炼日益增长的需求。

2 社区体育管理借鉴“新医改”模式的思考

2009年,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2]。其中,医改指导思想是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新医改”实施近十年来,基本做到了全民参加医保全覆盖,有病能得到及时的医治,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3]。

新时期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的开展,可借鉴“新医改”模式:在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服务职能,弱化管理功能;在资金投入方面,应充分吸纳和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倡众筹投入、全体使用、大家受益;在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引入市场竞争,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融合。切实做到社区群众体育开展资金有来源、管理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提高社区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提升社区群众的健康水平。

3 新时期社区体育管理的基本思路

3.1 强化服务职能,弱化管理功能

“新医改”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由于“新医改”属于国家支持项目,要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医疗服务行业的监管力度,对医疗服务行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在降低医疗服务行业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社区体育作为城市居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平台,目前达不到“新医改”项目那样的经费投入,社区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器材匮乏、项目单调枯燥等困境有目共睹。因此,新时期下作为社区体育开展的主体(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调转工作职能,摈弃以往统揽全局、成效不高的管理模式,强化指导与服务职能,优化社区内体育资源配置。通过社区调研,了解不同年龄、性别等群体的锻炼需求,根据锻炼项目、兴趣等组建健身锻炼小组,形成以内容、爱好为导向的群体锻炼氛围。同时,要弱化管理功能。社区居民不同的锻炼方式,仅靠社区体育组织远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要积极协调社会各界,如民间体协、营利与非营利性俱乐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让它们积极参与和融合社区体育运动,确保社区内体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及最大使用率,将健身锻炼的管理职责与功能直接下移至各俱乐部、民间体育组织等。

3.2 保障适当性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当前,我国以公益形式建设的运动场馆还很有限,仅能满足竞技比赛的需要,对基础性健身设施的建设,基本依靠体育彩票发行中获得的部分资金,为数不多的健身路径设施在数量、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新医改”提倡医疗服务市场化,政府加强监管,医疗行业内相互监督,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患负担,民众参保意识显著提高,从而达成了医疗服务的全覆盖。由于政府现阶段不能对社区体育运行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社区体育要达到居民参与的全覆盖,一方面,职能部门要争取保障适当性的资金投入,在人口稠密的小区加大公益性健身设施的建设,政府在房地产规划、开发过程中,要求开发商适当考虑居民健身、休闲的需求,增设健身路径等公共设施比例。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通过宣传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治未病”等功效,树立体育锻炼就是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募集社会资金,利用公共场所建设健身平台,优化健身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锻炼者参与,使广大民众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行为习惯[4]。社区体育锻炼器材的添置可类似于“新医改”人人参保的模式,提倡众筹投入、全体使用、大家受益的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体育资金紧张的问题。

3.3 引入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愈发强烈,人们对健身锻炼的态度更加自觉,以项目爱好、乐享生活为目的的民间自发性锻炼群体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这种社区内、跨社区间的锻炼群体无疑为社区体育的开展带来了良好的效应。社区体育的开展,关键在于场地设施、器材器械、项目指导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锻炼的场所、内容等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社区可以通过争取国家健身路径的资金投入,满足年老体弱人群的使用,积极协调社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公共场地适时开放,满足青壮年群体从事兴趣性高、对抗程度较强项目的锻炼需要。同时,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鼓励第三产业在社区生根落户,像健身俱乐部、瑜伽馆、养生会所等一批民间资本运作的体育产业,通过良性市场竞争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锻炼场所、器械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健身需求。

3.4 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的融合

城市社区体育工作实施的目标是: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完善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等四大任务[5]。这对现有的各级社区管理者而言,在人、财、物都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社区政府、街道居委会要密切协调所辖区域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要依托和促进具备公共体育场馆所的单位与部门适当对社区居民开放使用。体育职能部门、社区体育管理组织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切实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城市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与平台,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开展的主体,由于社区居民涵盖了社会的各级阶层,其中包括学生与企事业单位职工,因此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密不可分。同时,学校体育与企事业单位体育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这是因为学校学生与企事业单位职工作为家庭的成员,最终要回归家庭,学生在校学习到的体育技能能有效地传播和扩散至家庭成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意识,对增强身体健康,排解不良心绪,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都有积极的意义。学生与职工回归家庭,对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传播、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和加强均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和职工带动家庭成员积极融入社区体育锻炼,形成了良好的家庭体育参与氛围。因此,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融合,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极其有利。

4 结 语

体育锻炼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锻炼者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疾病。可通过借鉴“新医改”的成功模式,改善目前城市社区体育功能的不足,即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吸纳社会资金、优化体育资源的途径,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多样化开展社区体育项目,提高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契合中医的“治未病” 理论。

猜你喜欢
新医改企事业体育锻炼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研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浅谈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
新医改政策下大学生医保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工会工作的探讨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对聘用人员管理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