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西部地方院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

2018-04-03 10:00贾历程刘幽燕张晶晶叶少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设施实验室

贾历程, 刘幽燕, 张晶晶, 叶少峰

(广西大学 实验设备处, 广西 南宁 530000)

随着高校教育及科研事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高校实验室数量、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及各类实验耗材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日趋复杂。2015—2017年期间,教育部科技司推出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并完成了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现场督查,共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1 873项,由此可见,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加上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了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高度关注。2017年2月及12月,教育部高教司分别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及《关于提交2017年度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许多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上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3]。2017年,广西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名单,“双一流”建设成为学校的重点推进工作,研究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有序开展西部地方院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对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教学科研活动正常开展、构建一流本科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1 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我校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建有教学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室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仅本科教学实验室就有820间,实验室面积102 895 m2,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98个本科专业。此外,实验室中还涉及危险化学品、国家管控化学品(剧毒、易制毒、易制爆等)、特种设备、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实验废弃物等安全管理,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及危险源较多,加上进入实验室内实验的人员结构 较复杂,既有本科生、研究生,又有各类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及外来短期学习人员,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大。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将不同类型的实验室,采用不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由设备处统筹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管理相对成熟规范;科研实验室由科技处负责管理实验室建设,由设备处负责管理实验室安全,具体管理工作依赖于学院及科研实验室,管理相对复杂。同时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实验技术队伍规模及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值逐年增长,目前,我校实验技术队伍共25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占56%,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占37%。截至2017年12月,仪器设备总资产18.2亿元,总数量10.07万台套,实验室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但随着实验室的不断建设,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依然面临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1 实验室安全制度难以落实

制度建设与责任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2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安全制度又决定着安全责任,安全责任依赖于制度的明确[4]。各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部门通过制定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规范要求等,从软件方面,约束和规范实验室行为和操作,明确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因此制度是否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几乎所有高校均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落实依赖于逐级下达,在落实的过程中,又由于部分学院领导及实验室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或管理制度在制定时不够细致、缺乏必要的约束条件和奖惩措施、不具备可操作性,使得制度难以有效落实,实施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2 师生安全意识薄弱

绝大多数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由于实验者缺乏良好的安全实验习惯导致操作失误,或者缺乏对实验的准确把握操控而造成安全事故。因此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形成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的晋升培训考核多侧重其教学科研工作,较少针对实验室安全指标进行考核,因此很多教师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实验室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而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对实验室安全知识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从国内研究获得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相对薄弱[5-7],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室的各类危害认知较低,不了解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缺乏报警、安全逃生、应急自救、消防等方面的知识,加上学生多注重课程学习,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不认真、安全意识淡薄, 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增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1.3 “双一流”建设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随着 “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高校学科平台及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项目中,高校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多,仪器设备总值不断增大,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的增加,对实验室固定资产及设备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的增多,也使得实验室中存放的实验材料及实验后产生的实验废弃物大量增加,给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及废弃化学品的处置增加了难度。而随着高校科研团队及科研人才的不断引入,增大了实验室人员组成的复杂性及流动性,使安全管理协调难度不断增加[8]。因此,“双一流”建设从人员、物资、设备等方面使得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愈加复杂,增加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挑战性。

2 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解决以上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从实验室建设、责任制度、安全教育、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正在实施多项政策措施,力图构建起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2.1 理顺实验室类型,确定安全管理模式

实验室类型即决定了其安全管理模式,因此确定实验室的类型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多数高校均存在教学、科研实验室混杂,难以区分的问题。为明确划分教学、科研实验,解决实验室类型难以确定的问题,我校借助“双一流”建设契机,通过新一轮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打破原有实验室格局,重新对我校实验室进行统计、梳理和整合,对本科教学实验室开展4个标准化建设。所谓标准化,就是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各类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形成文字化的标准,而后依照标准付诸行动,使实验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9]。

(1) 本科实验课程体系标准化建设。即根据新版教学培养计划,重新制定一套完整的一流本科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实验各环节和要素的确定,将实验课程、实验学时、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学生人数、 涉及的仪器设备、指导教师等要素有机地进行整合,形成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既规范了实验教学的各项环节,又有利于后期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本科实验课程体系既能反映实验教学的内涵式建设,也确定了实验教学平台的未来建设规划,从而保证学校建设资源真正投入到本科教学中去。

(2) 本科实验场地标准化建设。按照“充足、集中、规范”的原则,对校内实验室场地及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最好的实验场地用于本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将本科教学实验室列入红线保护范围,保障本科教学实验室场地及资源不被科研实验室占用。通过整合重组,对全校实验室进行了梳理,将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划分开来,明确了实验室类型,确定了安全管理模式。

(3) 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即建立和完善院级、实验室级管理制度,制定统一标准及流程,对实验室的人、物、账实行规范化管理。实验室管理的标准化涉及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危险化学品采购、存放和领用管理,进出实验室的人员管理,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及开放共享管理等,这些具体的管理内容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息息相关,只有将实验室内各项操作和流程进行梳理与优化、确定实验室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及安全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管控措施和管理要求,才能建立起实验室风险控制体系,消除实验室安全管理漏洞,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4) 实验设备设施标准化建设。指的是以高标准现代化实验室为模板,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功能,配齐配全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防护设施。从实验室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在实验室建设规划初期,就应该将实验室的安全功能需求纳入规划内容,与日后的使用、教学、科研相结合,才能确保建成高水准的实验室。与安全功能相关的模块包括通风净化系统、消防灭火设施、监测监控设施、警示报警设施、应急自救设施、个人防护设施等,通过设施标准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设施条件。

通过以上4项标准化建设,将逐步理顺实验室基本情况,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又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从实验室建设完成后的后期管理,提前到实验室建设初期进行预先管控,为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健全实验室安全制度,保障责任落实

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责任层层落实,指导安全工作具体实施的基础,只有安全制度制定得全面、细致,才能发挥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最终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4]。因此制度建设应是一项长期、持续、不断更新完善的工作。

目前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多采用学校—学院—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因此首先应完善校级实验室安全制度。大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一系列的校级实验室安全制度,但现有的制度多来源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经验,有时并不全面、难以涵盖实验室安全的所有方面,高校应对照自身实验室安全的管理模式、流程及危险源,查找现有管理制度的漏洞,重新进行补充和完善。如补充和制定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并层层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状,保证安全责任的有效落实;成立校级实验室安全督导专家组,监督和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保障安全隐患的有效整改;制定和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填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盲区。

除此之外,还应督促学院和科研单位建立配套的院级实验室安全制度体系,保障校级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做好校级实验室安全制度在学院的宣传工作,设备处统一为学院实验室制作实验室门牌和制度牌,明确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保证校级实验室安全制度上墙。同时督促学院成立院级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制定院级实验耗材管理办法、编制院级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等,逐步建立起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

2.3 多种途径,确保安全教育无死角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应实施全覆盖的教育模式,即对参与实验室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应根据其特点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不留死角。

教师作为高校直接从事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主体,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最主要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其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程度及管理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安全管理的效果。因此,针对教师,除开展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宣传外,更应注重其专业化的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班、发放实验室安全管理类专业书籍,宣传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普及专业化的安全管理知识,提升教师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实验室6S项目建设、设立实验室建设与实验室教学管理项目等,规范实验室管理,为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管理案例,使安全教育不再是空泛的理论学习。

学生作为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对象之一,在众多的实验室安全事故中,很多是由于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与教师不同,学生的安全教育因将重点放在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基础性安全知识的普及上。如利用信息化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安全考试、编制和发放安全手册、开设新生安全教育课程、制作安全宣传展板、定期开展综合及专项应急处置演练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将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安全素养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实验安全操作习惯。学生安全教育的开展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10]。

2.4 开展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除了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等软件建设外,还应通过强化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建设,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11]。实验室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应分两类不同实验室开展。新建设的实验室,应参照国内一流的同类实验室建设水平,提前规划好实验室建成后的安全功能和需求,减少后期改造成本;已建成的实验室,应兼顾现有条件和改造成本,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完善和添补安全硬件设施。对实验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监测监控设施。建设校内视频监控系统,特别是对于化学试剂库、重点实验室等危险源较多的重点场地实行重点监控;开展化学试剂存储室试点改造项目,购置专业存储设备及监控设备,使危险化学品时刻处于被监控的状态;规范气体钢瓶管理,为全校配备钢瓶柜及气瓶固定架,消除气体钢瓶安全隐患。

(2) 个人防护设施。为实验室配备护目镜及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实验者人身安全;统一制作实验室安全标志,并下发至各实验室,增强实验室安全氛围,起到有效的警示提醒作用。

(3) 应急处置和自救设施。添置洗眼器、紧急冲淋装置、急救药箱等应急自救设施,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能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和自救,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保障人身安全。

通过实验室各类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有效增强实验室安全监控水平,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提升人员应急自救能力。

3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些思考

3.1 建立前期建设规范及标准

目前,由于国家没有明确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直属管理部门,因此从国家层面未发布和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标准来规范各类实验室建设时必须满足的安全标准。这使得很多实验室建设初期,并未将安全功能考虑在内,往往造成实验室在建设完成后,仍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进行后期的改造和完善,甚至有些安全功能即使改造后也很难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建设标准,在建设前期就应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考虑范围,明确和规范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验室特点,统一标准,制定相应建设规范,以标准促进实验室及实验室安全的标准化建设,减少后期改造费用,这样有利于后期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3.2 转变观念意识和管理主体

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转变观念和主体,管理观念应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管理主体应从管理部门变为教师和学生自身,只有安全意识的提高、“人人参与”的管理观念的建立,才能将被动要求转变为主动要求,让每位师生都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公众的监督检查作用,使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将每项实验室安全制度落实到每个细节、每件小事中,才能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

3.3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近几年“互联网+”对教育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很多革新和变化[12]。在“双一流”建设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思考、不断创新、转变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搭建智能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或平台,实现对实验室人员准入、物资材料、仪器设备、环境卫生的有效监管,强化实验室安全软件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入融合。

4 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国务院积极推动建设“双一流”工程的背景下,本文以我校为例,提出了西部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并从我校实验室实际安全管理工作出发,介绍了学校在梳理模式、完善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开展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的改革和探索,对推进高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有效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同时,为西部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及方式。

猜你喜欢
双一流设施实验室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