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18-04-03 10:00王新武王北方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建设

王新武, 王北方

(1. 洛阳理工学院 科技处, 河南 洛阳 471023; 2. 洛阳理工学院 教务处, 河南 洛阳 471023)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河南省制定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将在“十三五”期间按照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4类推进分类发展。我校作为首批建设的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全面理解政策内涵、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自我发展及服务河南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我校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推进,实现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递进,成为创建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的必由之路。

1 转型发展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示范校建设”需要

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比例高,实践教学比例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守旧,如课堂教学学时多,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相脱节,整体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层次和支撑条件,存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另外,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也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变革,充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2]。

1.2 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急需改进

学科专业之间课程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互通互联、实验内容有许多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校内实验实训的教学场地设备容量有限,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管理,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实验实践内容单调、落后,实验设备资源不能共享,无法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不足,校企合作指导教师也难以适应当前学生人数的比例,“浸入式”实习实践比例较低,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掌握所需岗位技能,实践效果不甚理想。

1.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尽管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还需加强,企业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和企业间的实质性合作效果还差强人意,学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校企双方在师资培训、实验实习设备、实习环境等软硬件设备上加大投入力度,找准双方合作的利益共赢点,才能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4 缺乏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

示范校建设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实践师资队伍,这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直以来高校师资引入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而企业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人才却因学历门槛不能进入高校,这就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短缺[3]。虽然现在已经逐步开展了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教师培训,师资行业企业培训,通过各类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但还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 借力多环境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探索

为了强化内涵建设,助力“示范校”建设,学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胆革新,突出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建立以校内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产学研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实习平台,大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奠定重要基础。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对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设互补性强、覆盖面广、融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基本技能、实践应用、综合应用、创新提高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分别对应基础实验实训平台、工程基础实训实操平台、综合运用企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4类实践平台,打造多层次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整合实验、实践、实训项目,逐步实行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方式,并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保障实践环节有效落实,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2.2 在新工科背景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环节设置体系,结合专业特点,改变实践教学方式,采用工程项目实践案例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1)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题来源更广泛。通过征集企业一线的集中实践实训项目、与专业兴趣结合的课程设计项目、自主命题的课程设计题目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一线,广泛征集应用型毕业设计题目,提高真题真做题目比例。目前全校毕业设计题目有90%来自生产一线,并聘请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2) 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引领,全面引入项目教学法(CDIO 法)。在“新工科”驱动下,CDIO强调以学生、项目、实际经验为中心,培育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建立了大项目式课程体系结构。联合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自动化、智能电网等相关企业,完成了智能装备、机器人项目的征集、筛选,逐步分解到相关课程。在计算机控制技术、水泥厂集散控制系统等课程中,采用“大项目教学法”推进工程教学方法的实施,并不断总结,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课程中。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在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探索,以工程教育理念指导实践教学,按照“因材施教、优化模式,拓展能力、提高素质,加强基础、注重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交互合作式”“科学研究促进式”“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4]。

2.3 大力建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示范校建设”要求,学校致力于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中心)和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努力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近年来,学校投入4 000多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集中财力打造跨学科跨专业、与企业实际相对接的大型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教学中心、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教学实验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通过重构实验内容,对接一体化的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技能锻炼已经初见成效。另外,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模式。迄今已有30余家企业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化学院等院部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或产品研发中心。校企双方基于这些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教师、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其中,既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徐州市鑫固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在材料学院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基于该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带领学生与厂方技术人员合作开展了缓释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合成技术研究,并成功实现了该成果的产业化,产品获得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前后参与项目研究的多名学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被相关企业争相聘用,目前都已成为企业的研发与生产技术骨干。

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中心)。在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即使接受学生进厂实习的企业也不会允许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因此有选择地重点建设好若干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中心),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材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院部建设或改造提升了10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中心),完善了它们的功能,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中心)不仅服务于所在学院,还能服务于其他相关学院的教学。例如,材料学院的粉体工程实训中心比照建材企业原料加工环节的生产实际,建设了一套完整的破粉碎系统,包括相应的物料输送、分级和收尘设备;该中心不但能满足材料学院的教学需要,还能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还能服务于社会企业,为它们培训新员工和技术人员。如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水泥生产模拟实习基地,是我校自主开发的一套日产5 000 t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仿真系统。该系统相当于一个现代化水泥生产企业的中央控制室,其采用的工艺参数均来源于黄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该平台,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预分解窑系统模拟操作实训、水泥生产中控操作及故障处理模拟实训、生产过程参数采集与控制实训等教学。同时作为一个先进的水泥生产技术培训平台,近10年来还为行业企业陆续培训了500多名技术员工,发挥了其社会服务功能[5-7]。

综合运用行业企业生产实践平台,拓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利用自身优势与校友合作,创造更多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从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吸收校友加入学校科研项目的研究,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申报工法、专利、项目、奖励等,帮助企业提高自身层次(如申报高新企业),通过政策性税务减免使企业得到实惠。通过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和改进对基地的管理,实现校企双方长期、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材料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已与4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建立了36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从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企业多方受益[8]。

2.4 加强 “双师双能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积极探索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近年来学校采取3种途径大力进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锻炼:一是与国内外应用技术高校合作培养骨干教师,如每年按照合作协议分期分批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进行青年教师培训;二是根据“洛阳理工学院教师参加工程与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基地管理办法”,选拔一线教师到优质企业进行中短期挂职锻炼;三是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参与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确立、课程内容改革、实践环节指导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深度参与,并出台多项管理措施,提升教师进行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实践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显著加快。

3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及时依据行业技术进步及产业链的延伸或变化,适时改造和提升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支撑作用,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9-10]。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建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