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策略

2018-04-03 02:07丘长秀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倍数长方形正方形

丘长秀

(龙岩市上杭城东小学,福建 上杭 364200)

数学教学要基于数学学科特性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倡导合作的教学形式,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再创造活动,构筑有效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一、创设有趣场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力

参与度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思维积极的程度。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特定的教学场景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循序善诱,多鼓励关心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大脑两个半球协同发展,激活思维,在主动参与中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练习课中,笔者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场景,组织学生开展“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贴一贴,说一说”等活动。“看一看”首先观察练习中的第四题,观察图形分别是什么?这些图形又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观察完这些图形,再动手“画一画”,用直尺画正方形、圆、长方形、三角形等。画好后,对不同的形状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小心翼翼地剪下,拼一拼,再贴到另外的纸上。这样,在小小设计师角色的驱使下,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全力参与学习,发挥想象,大胆创造,拼出了各式各样的图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二、鼓励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探究力

听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习不单纯停留在模仿和记忆上,而是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智慧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尖上,因此,让学生亲历“做中学”,是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如执教“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准备了很多材料:如正方形、长方形的纸;白纸画上正方形和长方形;能围成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小木棒;用橡皮筋在钉子板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可以对折纸片,可以拆下小木棒比一比,也可以数一数钉子板上不同形状的各边分别有几颗钉等。学生聚精会神、主动探究,在操作比较中深入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经验,放手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教师准备的材料不仅丰富,而且费尽心思,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优化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运用力

数学练习是教学环节重要的一环,对巩固课堂成果、检验教学效果有独特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力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让练习有生活性、数学性、情景性,以唤醒学生的数学旧知与生活经历的最近发展区,拓宽思维空间,全面提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根据图意在下面的几个选项里选择最恰当的统计图标。A.火车站人流量统计;B.房子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C.小东生病时体温的变化情况。

这组练习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包含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在选择过程时,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折线统计图反映情况的理解,进行综合的判断、自主地选择,并能对今后的趋势作大胆的预测,课后还开展了“如何控制火车站人流量”“影子变化的规律”等社会与科学的话题研究。当交流讨论到“小东生病时体温变化情况”折线图时,有学生说这个折线图看起来不够方便,挤在一起。教师抓住学生的问题,启发道:“你们有更佳的办法来改进这个折线图标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致立刻被激发了,各抒己见,然后动手比、画,热闹非凡……经过一番努力,新的折线统计图呈现在眼前,学生的脸上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四、捕捉生成资源,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有效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教学是学生的生命权利、个性表达、内心愿望、思维观点等生本意识的彰显与表达过程。因此,教师要蹲下身子,从儿童的视角看数学,善于捕捉教学现场生成信息,特别是源于学生真实反映的教学资源,精巧设计,合理展开教学,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我、展示自我,体验成长与进步,进而让数学教学充盈着生本气息。

比如在学习“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一课时,学生用12根小棒拼成了许许多多图形,通过计算得出了不同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惊奇地发现“图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有一位学生大声质疑:“老师,如果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会怎样呢?”这个逆向思维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组织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方式,计算各种面积相等图形的周长,得出“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也不一定相等”的结论。课堂中注意倾听学生的疑问,注意捕捉动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探讨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让数学教学涌现着浓厚的生本气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五、关注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质疑是主动思考的前提,对培养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自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心里踏实、放松,消除紧张感,能集中精力关注数学,主动积极地开展认知活动,敢于在课堂上对教材提出质疑,对教师的分析讲解提出质疑,对同学的动手实践或发言进行质疑,逐步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创造力。

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一开始就问学生想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个个有价值的疑问:“什么是最小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如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习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作用?”而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因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因此特别有兴趣,特别投入,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

总之,只有落实有效数学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教师只有真正正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活动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入、学得精准、学得自我,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持续发展,培养数学学习力。

[1]张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N].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46).

[2]仲生龙.“疑”为线索 “思”为核[J].新课程(小学),2010(4).

[3]王廷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J].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11).

猜你喜欢
公倍数长方形正方形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巧替换 妙解答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