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关注的班级心育四段法实施体系探究

2018-04-03 02:0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育中学生班级

陈 伟

(莆田第一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积极关注既是心理咨询技术,也是资源取向的理念。它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且每个人都有优点、长处,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资源帮助,都可以比现在更好。[1]要想有效识别和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心育工作实效,教师可立足积极关注,采用四段法推进班级心育。

一、准备阶段: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心理

积极关注就是辩证、客观地看待学生及其心理问题,不过分夸大,也不盲目乐观。此阶段是从认知评价上为班级心育做准备,目的是消除师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偏差。

首先,从整体来看,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但心理不健康”,少部分可能发展成为心理异常。如果一遇到心理问题就如临大敌,随意贴上“抑郁症、强迫症”之类的标签,中学生容易对号入座,加剧害怕、担忧和紧张等负面情绪。其次,学生成绩与表现优劣不是心理问题的衡量标准。认为“好学生不会有心理问题,学困生才易有心理问题”的观点,实际上是应试教育“成绩至上”理念导致的错误看法。由于学生的个性、优势智能与学习风格都各有不同,造成其学习活动的特点、方式与成效均有差异,在校各方面表现也大不相同。成绩好坏、表现优劣并不能说明心理问题。再者,有种观点认为“心理问题过段时间自然会好”,于是忽视或放任其发展。确实有些心理问题依靠人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与自愈能力可以摆脱,但需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还有很多心理问题可能“潜伏”已久,加上中学生心理耐受性与自控水平较差,若不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容易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错过最佳学习时机。

二、了解阶段:把握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成因

当前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心理问题,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考试焦虑、学业习得性无助;情绪管理问题,如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倾向、嫉妒心理、社交困难;挫折适应问题,如入学适应不良、抗挫折能力差;青春期心理问题等。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1.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2.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但情感强烈激荡、行为易冲动;性格发展不完善,存在某些性格缺陷;对事物的认知评价消极以至于受负性情绪困扰而不能自行解决。3.社会因素方面主要受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其中应试教育带给中学生的压力是直接刺激因素,而不良的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方式则成为中学生滋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难以摆脱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识别阶段:洞察关键,注意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

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工作,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现有的不足、深化自我认识,有助于班级心育事半功倍。可通过师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心声,观察学生外在表现以及他人反映,着重留意学生的以下情况:

1.人格特征。适度关注表现出某些特定心理特点的学生,如性格内向、不善交谈;争强好胜、追求完美;缺乏自信、过分敏感;经常郁闷低落,悲观消极;情绪不稳、对日常小事反应剧烈;自控力差、心理承受力差等。实践中发现,拥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中学生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

2.社会支持系统。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亲人、同学朋友、教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缺乏足够有力的社会支持,中学生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就难以获取信心和能量。一般来说,相比外向活跃、人际融洽的中学生,很少参加班级和社团活动、孤僻离群、与同学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矛盾的中学生,在宣泄不良情绪、积极自我调适等方面表现较差。

3.重要生活事件。重要生活事件往往会对中学生心理产生高强度刺激,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包括考试失利、竞赛失败、被人嘲笑、父母离异、亲人逝世、朋友吵架等,都会造成较大幅度的心理波动。教师可以多关注学生动态,比较其心理状态是否与往常一致,如个别学生近来突然由活泼开朗变为安静低落,或者持续出现身体不适、频繁请假,这些情况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4.学习状态。中学生可能因学习状态不佳、成绩不理想影响心态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反过来心理问题又导致他们不能正常有效地学习。二者不断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故对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状态是否正常稳定进行观察,也有助于判断学生心理状况。

四、应对阶段:积极应对,优化班级心育工作

此阶段任务是要有策略地分别针对班级群体和学生个体全面开展心育工作。积极关注理念运用到班级心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关注自己的积极面和拥有的资源,也要着眼于学生的潜力和价值,促进自我成长。

1. 加强班级心理辅导。开展丰富实效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创设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有效预防心理问题。比如,营造愉快、乐观的班级氛围,抓住班集体活动契机,宣扬正能量,激励学生;借助朋辈互助小组模式,促使学生正常化看待自己并学习他人积极品质;通过黑板报、分发手册等方式介绍心理调适方法,指导学生自助;利用班会课,针对学生实际需求或热点问题进行团体辅导,锻炼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2]

2. 保持家校紧密联系。建立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比如,对于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经常与家长沟通反馈,了解学生更多信息,提供合理化建议,争取家长配合;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方法,注意引导家长不只关心学习,还要关心孩子心理状态,多鼓励积极面。若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陪伴、认可与支持,以及科学有效的指导,中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力量和信心去迎接各种挑战。

3.运用技巧,疏导转化。通过个别谈话方式,及时疏导学生的轻微心理困扰。辅导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保持真诚、尊重的态度,适当运用倾听、共情、指导、非言语行为等技巧,获得学生信任,深入其内心世界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另外,心理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可能反复或出现新变化,所以心理疏导往往不是一次谈话就能实现成效的,欲速则不达。

4.量力而行,及时转介。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还应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学生心理情况报告程序,量力而行地开展工作。如果学生需要专业心理帮助,教师可建议学生预约心理咨询,并与心理教师沟通反映情况;如果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教师可上报学校分管部门与领导,必要时组织家校会谈,通知家长并转介专科门诊就医。

[1]王坚,叶红专.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言语”使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4):45-48.

[2]旦知肖.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新校园(理论版),2012(5):200.

猜你喜欢
心育中学生班级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班级“四小怪”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班级英雄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