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018-04-12 04:29林芳君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联合培养培养模式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实践,分析了当前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从2009年起,国家教育部對研究生结构类型实施了重大改革,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的完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落点我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以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对象,通过梳理、分析目前培养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高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构建我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进一步明确我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力争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概况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自2003年起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逐步拓宽联合培养渠道。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以我校为主,由原培养单位统一招生。学生在原培养单位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我校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研究和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学业后,由原培养单位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我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力量。每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大部分毕业研究生在杭州、上海、宁波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就业,为地方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联合培养单位,应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地方院校,需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研究

2013年底,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实践能力教育为重点,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对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在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观念转变不够及时、导师队伍不够健全、实践基地不够完善等问题。

1.观念转变不够及时。作为联合培养单位,没有招生和教学环节,根据原培养单位下达的指标再进行校内分配,对国家层面的研究生招生动态变化了解不够及时,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培养体系缺乏全方面的理解。在现有的培养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仍是简单的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来到我校跟随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包括论文开题、科学实验、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征。

2.导师队伍不够健全。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按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前者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与职业发展衔接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有一定数量具备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需达到一定比例,建立一支校内外双导师队伍。校内指导教师除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外,同时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教育能力。目前,我校指导教师根据原培养单位的遴选办法,主要仍是对导师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考核。另外,兼职导师队伍仍不够充实。各二级学院基于项目合作关系,从各行业选聘了一批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但是校外导师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3.实践基地不够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除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技巧和方法,还需具备了解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需到相关的行业实习锻炼,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实践基地数量不充足,机制也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大部分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跟随导师做课题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缺少实践环节;少部分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自己联系好企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作环境,跟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课题研究没有直接关系。

三、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固有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用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所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改革和创新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的切实保障。

1.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需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让学校更加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力争成为一所全国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要素建设。作为联合培养单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开展实践研究环节。实施“校企合作工程”,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打造联合培养体。

2.1健全双导师队伍建设。对内采取引进和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引进一批高水平教授级高工等“双师型”教师,实施“教师进企服务计划”,鼓励校内导师进企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对外采取聘用方式,选聘一批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职业优势。

2.2強化校内外平台建设。实施“产学研平台”培育建设,重点开展校企合作研发项目,建立一批数量充足、机制健全的校外实践基地,为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的实践基地需签订合作协议,以保证基地运行的稳定性。统筹兼顾,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体系建设,加大高水平、示范性实践研究类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条件保障。

2.3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整个学位论文研究环节应紧密结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加强与原培养单位的联系;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沟通,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计划,内容应密切结合行企业实际应用,体现前沿性、实用性。转变专业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重点关注职业能力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等方面。

3.借助浙江工程师学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2016年9月,浙江工程师学院(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落户我校校址。该校依托浙江大学强大的工科基础、政产学研及国际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定位为高水平的专业型学院,着力专业研究生培养。我校应紧密对接国家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浙江工程师学院落户我校的办学优势,借助工程师学院的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精心设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有效培养途径,积极探索本科、专业硕士贯通培养模式,多方位搭建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桥梁,努力实现我校与浙江工程师学院的融合发展。

4.结合学院特色,创新培养方式。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校两大办学特色。目前,学院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有效创新我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国际交流合作计划”,与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建立国际合作研究基地,鼓励研究生出国实习锻炼,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培育计划”,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多年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提升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抢抓发展机遇,提高办学层次,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成为新的历史使命。研究生培养工作需紧密对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为地方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04.

[2]沈金荣,张静辉.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及实践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80-84.

[3]张立侠,徐召丹,周伟,沈亚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37-339.

[4]刘坤,任红革,孙义权.基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82-183.

[5]张志强,王兰珍,赛江涛,崔逸秋,赵文鹤.美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70-77.

作者简介:林芳君(1985-),女。浙江瑞安人,汉族。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JYB17014)

猜你喜欢
联合培养培养模式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高端合作 培养创新型工科博士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机器人大脑”双培计划实施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