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2018-04-12 04:29姜维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优化创新发展小学体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呈现出创新发展的整体趋势。体育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运动理念。本文将结合小学体育新课改精神,针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行论述,通过小学体育教学思路的转变、体育教学寓教于乐、优化教学形式、提升体育教师素质等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优化;创新发展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实践阶段。但是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有不少问题存在,如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不够及时、教学方法陈旧、自身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针对这些既有问题,体育教师需要进行细化分析和深入反思,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为目标,对当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优化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与小学体育新课改精神相吻合,进一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小学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小学体育新课改精神的实践,首先需要在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思想僵化,很少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体育技能培养为主,对于体育理论类方面的讲解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基于此,教师首先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有所转变,在教学中突出生本特色,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体育学习目标、运动方法、锻炼方式等有新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运动的能力。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突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上的创新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体育教育,是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的养成性教育,而不是以培养专业体育拔尖人才为主的精英教育,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明确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使学生对生命健康、运动安全、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精神等有更多了解,进而形成多元化教学目标,使小学体育教学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实现知识、技能、情感、认知等多重因素的协调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新课改精神提出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融合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指数,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强化学生体质,同时还要在运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健康心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有所创新发展,释放身心压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乐趣与活力。通过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形成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开展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趣有益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教师要充分关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活动能力等有一定了解,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通过学习动机的驱动作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为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二、寓教于乐,在体育教学中倡导因材施教

(一)改变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进而造成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如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主动探索实践,或者通过体育故事、小视频等形式引入新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当前,体育课堂已经普遍引入了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难度较高的知识转变为直观生动的教学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譬如,在体育项目当中一些违规动作的界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单凭理论讲解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将一些赛事中的违规动作制作成视频课件,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观察,并直接分辨其中哪些动作属于违规动作。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在体育课堂上引入多元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对运动技巧、运动规范有所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理解力和实践能力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差异化教学模式,突出因材施教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体育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体制特点、运动习惯等,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体育学习任务,或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从而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预先设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优势等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观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之更具切适性和实践價值,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彰显个性,获得创新发展。

三、注重多元教学形式,突出小学体育教学成效

(一)引入游戏教学,实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有机结合

体育与游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游戏化的体育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趣味性,进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虽然当前体育课堂上游戏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不少游戏形式已经对学生失去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更多游戏化素材,或者对既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改进完善,以此吸引学生的体育游戏兴趣。教师可以在原有体育游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新评价方式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体育游戏的新鲜度和趣味性,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接力赛游戏中,学生对于普通的接力跑已经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加入新道具:不同颜色的气球。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将气球夹在胸前进行接力跑,每组学生都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气球不破、不掉,还要尽可能的提高跑步速度,这一新颖的游戏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在活跃体育游戏氛围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平衡合作技巧。

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体育游戏的设计和实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而不是单纯的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全面把握,能够客观认识到体育游戏的辅助性作用,这有这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通过体育游戏设计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发展,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营造更积极向下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相应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沉浸感和专注力,使学生在情境当中主动去探索发现,进而实现预期教学效果。通过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如果教师以“技巧讲解→动作示范→强调要领→学生实践”的传统形势进行,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锻炼积极性较低。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蛙跳一点点”的活动情境,将立定跳远和蛙跳动作相结合,学生一边模仿蛙跳一边比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精神和比拼意识,教师可以示范正确的动作要领,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动作尝试。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不会感到练习枯燥,而且还能主动对照教师的动作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三)体育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日益普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有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从而提出教学重点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更多的体育素材制作成课件,从而使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理解能力,丰富体育教学手段。

例如在短跑技术要领的讲解中,“摆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学习难点,同时也是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日常动作演示中,摆臂动作完成过程非常短暂,受体力影响教师不可能多次重复示范,因此学生在揣摩动作要领的过程中会增加一些臆断因素,造成动作不准确,动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摆臂动作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展示方式,就能够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观察摆臂的动作细节,通过图片展示、动作慢放、运动员正规动作演示等,能够使学生对摆臂技巧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能够了解摆臂过程中如何调整肩部、肘部、腕部的关节角度,对摆臂在短跑中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清晰。尤其是多媒体具有快进、慢放、暂停等功能,教师可以在关键环节上慢放或者暂停,从而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观察和理解时间,使学生对运动要领的细节、运动原理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进而避免学生动作学习中盲目模仿、错误模仿的弊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合理开发体育器材

(一)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体育课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教师教学水平、自身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性的体育教育学习,缺乏有效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这些问题造成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体育教学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体育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吸引更多高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配置专业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注重个人专业能力发展,在业余时间加强进修学习,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优质课观摩、听课、开展公开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还要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心理、体育发展需求,实现体育教学与周边学科的有效融合。通过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推动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发展。

(二)合理开发体育器材

场地和器材是保障小学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关系到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因素。从当前小学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配置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存在场地过小、简陋、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成效。尤其是在班级较多的学校内,还存在多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问题,这就使学生的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配置,在体育器材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物质支持,从而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给予一定财政倾斜,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注入体育设施建设中,并最大限度的争取教育政策支持,以此提高校园体育场地及器材建设能效,促进体育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体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现,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引导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游戏化教学、情境创设和多媒体的应用,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观摩、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依托自身能力的发展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同时,学校还要注重体育器材的开发和应用,为学生提供更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理念与行动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将为小学体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契机,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更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江.小學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激发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8)

[2]高静.基于个体差异合理划分体育课堂教学层次[J].名师在线.2017(04)

[3]蔡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

[4]张亚东.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如何互动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21)

[5]徐丽艳.论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做到寓教于乐[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作者简介:姜维,出生年月:1981年11月6日,男,汉族,籍贯:江苏省建湖县,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初级职称,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作者单位全称: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教学优化创新发展小学体育
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的教学优化与项目教学的实施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