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8-04-12 04:29向士芳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生活化小学数学

向士芳

摘要: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从生活化角度展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进而实现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上的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基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生活化

引言:

数学教学知识和现实之间的练联系具有紧密性,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知识应用了很多生活化素材,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有效降低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顺应教学改革趋势,进行教学策略创新。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如下教学方法研究。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相对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教学策略,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具有生活化特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帮助学生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应该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保留充足的时间让小学生进行情境理解和知识消化,除了独立思考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具备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事物展开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可感。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时,学生往往无法理解计算其棱长、表面积等有何作用,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需要利用相关知识的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尽量做成动态图的形式[1],让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充满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况下,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下更为轻松的接受数学知识,并学会合理运用。

二、引导观察,增强体验

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强化,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的通过观察行为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这种观察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也包含课前和课后环节。例如:在《认识直角、画直角》教学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直角的,学生一听都会踊跃发言,说:“电视机、书、桌子、窗户、门等都是直角的”。又如:在《认识线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学校里寻找线段,学生们兴致盎然,主动去教室门口、操场上、洗手间等地方寻找。学生在参与观察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进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进而提升了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对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

三、在教学中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

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较强。数学具有贮存信息的功能,同时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童年时期,大脑发育不完善,但是我们已经对其智力进行可定程度的开发。以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能力,在不对知识科学性学习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巧妙的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对其思维进行引导,让其在童趣化的语言中对知识深入的理解,科學的学习。如在学习“10 以内数”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要急于教学,而是询问学生最细化那个数字?为什么会细化这个数字?有的学生说喜欢“4”,因为家里有 4 口人,有的学生说喜欢 7,因为我们是 7 班,更有甚者学生说喜欢 1,因为他有个梦想:期末考试要考第 1 名。和此相类似的回答有很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很好的结合学习、家庭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降低学习十以内数字的难度,构建高效化的课堂,促进生活化数学知识。

四、借助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对生活中的数学元素的利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元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物品,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学习“单位”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介绍各种各样的单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单位的用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书本、课桌、筷子、牙刷等应该用“厘米”进行计量;而床、柜子等则需要用“米”进行计算。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合理设计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跳绳游戏,让小学生计算不同学生跳绳的个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性阶段,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一种培养也是一种考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将数学与日程生活相联系,应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活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来不断加深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数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金秀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7):41-42.

[2]宋仪松.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14):63-64.

[3]杨汨,徐娟.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J].教师,2016,43(31):86-87.

[4]王绍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的探讨[J].才智,2013,23(30):125-126.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