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朱光潜后期美育思想

2018-04-14 04:56栾开印
江科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朱光潜人道主义本质

栾开印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5)

关键字:朱光潜;美育;人道主义;人生自由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朱光潜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朱光潜学术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学术界以此为界将朱光潜美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是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开始的标志却引起了著名的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1956年6月第12期《文艺报》上发表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自此,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发生了动摇,从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开始逐渐向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转变,并引领了实践美学这一新时期重要的美学思潮。同前期一样,美育总是一条贯穿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主线,并且是他美学思想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不同与前期的地方在于,朱光潜发生学术转变之后,对美育的强调变得不再特别明确,也少了前期呼吁美育的急切感。这时的他更多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框架内讨论研究文艺创作与欣赏,其中隐含着他的美育主张。这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朱光潜本人价值观的转变决定的,也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外学术著作的翻译,鲜有自我创作有关。可是就在他为数不多的篇章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朱光潜从人生问题出发研究美学,从审美和艺术出发来研究人生问题的总体特征。而正是这种思维的立足点,朱光潜的学术论著总是包含着浓厚的美育思想。后期的朱光潜美育思想是紧紧围绕着他后期的“人道主义”美学展开的,此时他不再将为美育的定性问题作为研究主要方面,而是更多强调美育的功用,认为美育有助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帮助人实现真正“自由化”,达到人生最终理想的状态。

一、“人道主义”的核心观念

在谈论朱光潜后期美育思想之前,首先要明确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人道主义”,这也是他后期美育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朱光潜从当时文艺的创作发展问题入手,认为艺术创作遇到了严重的瓶颈,就是“文革”对艺术创作以及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和束缚。这种束缚在思想观念方面尤其严重,解放思想成为了拯救文艺创作的第一道门槛。因此,朱光潜提倡用注重“人道主义”的方法来解放思想、解救艺术。为什么要解放思想、提倡“人道主义”呢?朱光潜认为人是思想的主体,既然要解放思想,就要解开束缚人的绳索,而提倡“人道主义”就是解开绳索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必经之路。朱光潜认为缘起于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主张以“人道”代替“神道”,在冲破基督教思想统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历史的发展,“自由”“平等”“博爱”先后成为其主要内容。作为西方历史的产物,“人道主义”虽然“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却有一个总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1](P390)。不仅如此,“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也是极其重要的概念。马克思“把‘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看作是真正共产主义的体现”[1](P391),二者的辩证统一是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理想社会的最终状态。“人道主义”强调对人尊重,强调“人”主体地位的观念,突出了“人”的重要性,进一步也就为解放思想打下了基础。按照朱光潜的说法,“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是古希腊人所说的‘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是“中国人所常说的‘人为万物之灵’”[1](P390)。

“人道主义”之所以成为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的核心,主要是源于朱光潜始终如一对“人”的重视。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是对康德、尼采、克罗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改造,移情说、距离说、内模仿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和美学的学术观点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形象直觉说的理论基础。说到底,形象直觉还是“人”的形象直觉,而形象直觉又是艺术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早期的朱光潜就已经对“人”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强调。建国后,由于历史境遇的因素,朱光潜从心理学研究艺术的倾向转向了从“实践”的观点去研究艺术和美学。但是这并不代表朱光潜对“人”这个主体的放弃,“人”依然是他后期思考美学问题的核心。他在《谈美书简》中有一篇专门谈人的文章,“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1](P246)这样,他把艺术美学研究划归到“实践”的领域,又“把‘实践’的观点上升到了‘人’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所谓‘实践’就是人的实践”[2](P98)。前后两个时期朱光潜的美学观获得了质的飞跃,但保留了对“人”这个主体重视的核心观念。因此,有学者评价朱光潜“在话语‘突围’中有观念的‘固守’,变外在的被动的‘思想改造’为内在的主动的‘美学突围’,从而将朱光潜前期立足于康德—克罗齐直觉主义的‘人生美学’改造为后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美学’,而审美与艺术必须为‘人性’服务之人文主义目标始终未变”[3]。另外,在对待有无“共同美感”问题,“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等方面,朱光潜所持的观点都是对“人”的一种强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光潜在建国后所遇到的困境,尤其是文革时期所遭受到的非人待遇,更加坚定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呼吁和期盼,因此,从学术角度和人生经验的共同作用下,“人道主义”自然就成为朱光潜后期美学思想的核心。由“人道主义”出发,朱光潜提出了实施美育对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性。

二、“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再认识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朱光潜后期特别重视的观点,也是对他前期美学思想的延续。由于朱光潜接受过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系统的训练,早期的朱光潜就已经持有“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辩证观点”[4](P115),他说:“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5](P198),并由此出发说明感性和理性在人这个整体中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更甚之,朱光潜认为感性比理性对于人生和人的修养来说更加具有基础性,强调教育应以情为本,也就是说他将美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另外,朱光潜认为非理性的审美情感对加强道德修养有所帮助,情感是道德的基础,那么美育也就是德育的基础了。情感和道德的共同发展也是形成一个人整体的必然要求。

学术思想发生转变之后,朱光潜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角度重新对“人是一个整体”的有机观进行了陈述和强调。朱光潜认为康德将人的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层面的分法是正确的。但是他对康德将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功能割裂开来对待,忽视思考力、情感和追求目的的意志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其门徒片面的发展他对“美的分析”而产生的“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艺术即直觉”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一种机械观,是一种形而上学,用机械的眼光将人这个整体切割开来成为若干片段是不可取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光潜在强调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活动具有社会功用的美育观点。与他批判的康德的机械观相对,是有机观。那什么是有机观?朱光潜引用了歌德的一段话,“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1](P249)人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就是朱光潜所认为的有机观。在歌德有机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对之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看法。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人是用全面的方式,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掌管他的全面本质”[1](P264),这是朱光潜后期将人看成一个整体,提出美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依据。既然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要用“全面的方式”,就意味着康德所提的人的知、情、意就不能分割开来,更不能有所偏废,而是要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朱光潜认为,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中,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上述朱光潜引用歌德的话来说明有机观时,表面是在说人作为一个整体对艺术的要求,而转换一种角度,正是因为人的整体观的形成对艺术有此方面的需要,才会对艺术有这样的要求。因此朱光潜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正是人们“在长期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4](P115)。人们在艺术活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朱光潜在对艺术的认识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

站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观点之上,朱光潜再一次对情感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如果说前期朱光潜主要是通过审美情感与道德的关系说明了这个观点,那么后期,他是在讨论文艺的思想性时明确了情感的重要作用。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思想性主要表现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常提的“倾向性”,一种总的趋向。这种“倾向性”应该形象地隐寓于故事情节发展之中,并不是作者的主观见解,而是文艺所表现出的客观现实的趋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朱光潜认为提出“倾向性”的观点似乎比“思想性”较为妥帖,因为他指出“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的统一才形成人格,才形成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1](P295),在决定倾向之中他认为有时情感比思想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突出了情感的作用。这里对情感的强调也就与前期美育要以情为本的思想形成了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情感的方面朱光潜强调了艺术的作用。他以音乐为例,“思想是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音乐本身不用语言文字,它只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的艺术。音调节奏起伏变化是和情感的起伏变化性对应的,所以音乐所表现的是情感而不是只有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的思想。托尔斯泰在《艺术论》里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传染情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1](P249)这段话从音乐的这种特性说明了艺术在培养人的情感,进而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朱光潜对早期的“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的观念的呼应,也是他所认为的“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方面不可割裂偏废的内在要求。

三、对“本质力量”的理解

朱光潜认为,美育除了能够帮助作为整体的人实现全面发展,还有利于人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本质力量”是马克思哲学中重要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是用全面的方式,因而是作为整体的人,来掌握他的全面本质”。这里的“本质”并不是马克思所下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朱光潜认为这里的“本质”就是“本质力量”,他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视、听、嗅、味、触、思维、观照、情感、意志、活动、生活,总之,人的个体所有的全部器官,以及在形式上属于社会器官一类的那些器官,都是针对着对象,要占领或掌管该对象,要占领或掌管人类的现实界,它们针对对象的活动就是人类的现实生活的活动。”[1](P262)

在朱光潜看来,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解。马克思把器官从过去的视、听、嗅、味、触“五官”扩大到了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全部本质和功能,加上了思维、意志和情感。也就是说将人的“本质力量”扩大到了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这还是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基础上阐发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器官的功用不仅在认识或知觉,更重要的是“占领或掌握人类的现实界”的“人类现实生活的活动”,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当然这种“活动”必然要包括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朱光潜说艺术和审美也包含在其中,因为朱光潜认为“艺术一种生产劳动”[1](P258)。基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理解,朱光潜认为人的各种器官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实践经验逐渐形成的。这就引到了他的本意,艺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人的各种器官功能的形成,也就是有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发展。艺术创作、欣赏的发展离不开美育的影响,因此最终还是落到了美育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具有推动作用这条主线上来。

为了说明上述道理,朱光潜讨论了形象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悲剧和喜剧对人的影响等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问题。同艺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样,朱光潜再次以音乐为例,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语,“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1](P263)这句话一方面是在说明美在于主客观的统一,另一方面说明了人无法掌握自己的“本质力量”致使无法欣赏艺术的美妙。而怎样使得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更好地体现和发展,还是回归到了上述观点,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地形成。在对待音乐这一艺术门类上,早期的朱光潜其实就已经将音乐作为美育的主要工具。他认为音乐对人有三大功用:表现、感动和感化,也就是能够使人宣泄情感,产生同情,养成内在的和谐。虽然后期朱光潜没有再次提及音乐有如此的作用,但是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放弃这种观点。在讨论审美范畴中的悲剧和喜剧时,朱光潜说“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而“美感”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自称黑格尔学生的马克思继承了这种观点,认为美就是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对象性显现。从而也就说明了能产生美感的戏剧,能够帮助人更好地掌握“本质力量”。归根到底,朱光潜论证美育有利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发展还是站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本该完整地体现,可是由于各种禁锢和羁绊无法完全体现,因此说明了美育对人的价值。无论是实现人的完全发展,还是更好地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都是为了达到为人生的目的,能够达到人最理想的状态,后期的朱光潜将其称之为“自由化”。

四、“人生自由化”的追求

总而言之,美育是对人的教育,是以对人性的完善,使人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为目的的。这种朱光潜追求的理想状态可以总结为“人生自由化”。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自由”是人们避而不言的,凡是之前的“自由主义”者也全部都受到批判,朱光潜也未能幸免。文革过后,由于思想的解放,极“左”路线的纠正,自由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朱光潜也开始重提“自由”的观念,他说“如果把冲破禁区理解为‘自由化’,我就不瞒你说,我要求的正是‘自由化’”[1](P273),这足可以看出朱光潜真正的心声,由于被压迫得太久,显示出他对“自由”极度的渴望。这里要区分朱光潜前后两个时期对“自由”不同的理解。早期的朱光潜就是一个纯粹的自由主义者,无论是政治、文艺还是个人层面都追求自由的状态。而这也是早期朱光潜美学的意义所在,他把审美独立、艺术自律与政治自由、人道主义这两大历史主题联系起来,成为中国自由主义在文艺方面的主要发言人。这里的“自由”观念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史上各个时期的哲学家对自由的阐释之上的,尤其是康德、席勒的思想。另外,中国传统道家自然主义也是他自由观念的源头之一。而后期朱光潜说所的“自由”,是站在马克思的角度而界定其意义的。马克思在给共产主义下定义时指出“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的真正解决,也就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肯定,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物种之间纠纷的真正解决”[1](P259),从《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自由观的含义,“与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类意识不同,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改造对象世界’的物质生产劳动”[6]。正是因为人能够进行有意识的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身和对象化的自然,才区别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同,体现出了人作为主体的自由。但是私有制将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了,人们在这种异化的劳动中体验不到幸福,也模糊了对人类本质力量的认识,这种异化的劳动不是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而是一种否定。要消除这种异化的劳动就要对之进行扬弃,对私有制也要彻底废除,达到真正的共产主义,人才能达到对人本质的一种复归。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尺度不再是人的劳动时间,而是人的自由时间了。“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即时间就是人的发展空间。在这一阶段上,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可在物质生产领域实现的规定与自由时间是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的规定并存着。”[1](P273)朱光潜同意马克思的观点,将“自由”从根本上看作是一种劳动和实践的自由,也是主体本身意义上的自由,自由与必然的统一,也就是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以,后期朱光潜的自由观念已经从个人层面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

正是基于对“自由”的如此理解,朱光潜站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角度对上述提到的将艺术看成是一种生产劳动进一步阐发。“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1](P258),他极力强调艺术是生产劳动的性质,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个相互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与自然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要依靠对方相互都能够充分的发展。人的肉体食量和精神食粮都是来自自然,因此自然是是人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也是人作为主体进行实践劳动的对象。这样劳动就把自然和人这两个要素联系在了一起,社会的形成也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的。而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借他(她)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在这过程中,自然不断受到人的改造,日益丰富化,“人化的自然”就此形成;人既然发挥了他(她)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他(她)自己的作用,他(她)的本质力量就在此过程中“对象化”了,因而也相应的日益加强和提高。这就是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依靠这样人与自然不断的相互改造中日益发展下去,直到共产主义。彼时任何自然与主体双方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是达到了“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的辩证统一。正是因为认识到劳动在人类共产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能够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朱光潜才将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起来,将其划定为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而认为艺术能够起到使人达到一种自由状态的作用。而美育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便是美育能够引起人们对艺术的重视,能够培养人们艺术创作、欣赏的能力,最终与其他实践活动一起将人类社会送进共产主义的大门,使人们达到真正的自由,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朱光潜从艺术的角度寻求实现“人生自由化”“指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这也是他的体系的最终归宿”[2](P99),而这个体系的最终源头还是可以寻觅到美育上来,加强人的修养,培养人的艺术活动的能力,都是美育的职责所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朱光潜虽然是在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框架内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晚年的朱光潜并没有完全照搬和接受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他对于自己前期的“自由”观念是没有完全抛弃的。在某些场合他公然以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作出理论辩护,称自己的理论基础就是“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应,不可能超越经济基础去要求意识形态”[7](P388)。所以,在对待朱光潜后期“人生自由化”的美育思想的问题上,其前期关于“自由”的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并不是一种对前期学术观点的重复和思想上的倒退,而是朱光潜在经历了沧桑后,对人生的一种再认识。尤其是朱光潜前期“人生艺术化”的美育思想核心,可以说是和后期“人生自由化”互相辉映,为后期的美育思想作了一个理论基础和铺垫。“人生艺术化”在朱光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已经从实践论与历史哲学的角度将其看成是人类历史必将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和“自由王国”。

结语

后期的朱光潜努力介入主导学术话语,开创了“实践美学”这一美学新领域,可以说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但是他又保持着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适当的距离,一贯坚持在主流框架内的独立思考。在文艺创作、欣赏等问题探讨中朱光潜沿袭了提倡美育,重视美育的观点,成为他后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最终落脚点。由美育出发的艺术活动、审美实践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掌握、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人生“自由化”的最终理想状态,也是“人生艺术化”的最终发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后期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得到强化和升华。

猜你喜欢
朱光潜人道主义本质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回归本质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童年的本质
跟踪导练(一)5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